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930)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庆陈雯曾妮王婷李志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分子
  • 2篇肝细胞
  • 1篇代谢
  • 1篇代谢酶
  • 1篇毒理
  • 1篇毒理效应
  • 1篇毒理学
  • 1篇毒素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乙烷
  • 1篇致癌
  • 1篇致癌物
  • 1篇中毒
  • 1篇中毒性
  • 1篇中毒性肾病
  • 1篇人类肿瘤
  • 1篇肾病
  • 1篇肾损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职业病...

作者

  • 5篇王庆
  • 2篇陈雯
  • 2篇王婷
  • 2篇曾妮
  • 1篇黄振烈
  • 1篇李文学
  • 1篇刘彩霞
  • 1篇李道传
  • 1篇徐丹丹
  • 1篇范启明
  • 1篇李志芳
  • 1篇郭涛
  • 1篇余浩辉
  • 1篇王飞

传媒

  • 1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癌变.畸变....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表观遗传变异——新型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标志被引量:3
2011年
肿瘤是环境和机体两方面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过程,涉及多种基因、多条通路的改变。虽然肿瘤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0%以上的人类肿瘤的发病与人类接触生活、工作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密切相关。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肿瘤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预防和控制的,
王庆陈雯
关键词:分子标志人类肿瘤化学致癌物相互作用流行病学
黄曲霉毒素B1诱导的恶性转化肝细胞miRNA表达谱的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导的恶性转化肝L02细胞(L02T)的miRNA表达谱,寻找差异表达的miRNA。方法:以含有AFB1的培养液多次间歇性染毒L02细胞获得转化细胞L02T,通过miRNA芯片技术检测和分析对照L02和转化L02T细胞的miRNA表达谱;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芯片结果加以验证;采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NA可能调控的靶基因。结果:获得2组细胞856个miRNA的表达谱,在25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中,15个表达上调,10个表达下调;用定量RT-PCR对芯片结果中表达差异的miR-320a、miR-638和miR-98进行验证,并对其中上调显著的miR-638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到4个与肝癌相关的潜在靶基因。结论:在AFB1诱导的恶性转化肝L02细胞中筛查出25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志芳李道传王庆刘彩霞李文学陈雯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细胞恶性转化MIRNA
miRNAs在毒理学分子机制研究中应用
2013年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序列和功能极为保守的非编码RNA,大小为18~25个核苷酸。miRNA能在基因转录后水平通过与靶基因mRNA完全或不完全互补结合的方式降解其mRNA链或阻碍其蛋白翻译过程,从而发挥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miRNA调控体内大约30%基因表达,
余浩辉王庆
关键词:微小RNA毒理效应
1,2-二氯乙烷吸入染毒对SD大鼠肝脏遗传损伤效应及代谢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1,2-二氯乙烷(1,2-DCE)吸入染毒对SD大鼠肝脏的遗传损伤作用及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n=8)、低剂量组(n=11)和高剂量组(n=11)。采用口鼻式动式吸入染毒法,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质量浓度为600和1 800 mg/m^3的1,2-DCE染毒8h/d,连续7d;对照组采取相同处理方式吸入正常空气。实验结束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代谢酶及遗传损伤相关指标p53的m RNA表达改变。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1,2-DCE染毒后高剂量组大鼠肝脏中Ⅰ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乙醇脱氢酶1(ADH1)、乙醛脱氢酶3α1(ALDH3α1)、Ⅱ相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STA1)、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谷胱甘肽S-转移酶A3(GSTA3)以及遗传损伤相关基因p53 m RNA表达均被诱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E1、ADH1、ALDH3α1、GSTA1、GSTM1和GSTA3是1,2-DCE的主要代谢酶,其表达量可以被1,2-DCE染毒诱导而发生改变,p53信号通路所介导的遗传损伤应激可能参与了1,2-DCE诱导大鼠肝细胞坏死或凋亡的过程。
徐丹丹范启明贾肖辉王婷郭涛曾妮王飞殷宵黄曼琪黄振烈王庆
关键词:1,2-二氯乙烷代谢酶
非编码RNA在调控外源化学物致肾损伤中的作用
2016年
外源性化学物质所引起的肾脏损害称为中毒性肾病或化学性肾损伤,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为止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研究表明,其可能主要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凋亡或坏死、上皮间质化等过程相关。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是指不能翻译成蛋白质的一大类功能性RNA分子。近年来,以微小RNA(micro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为代表的ncRNA研究发现,其对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的转导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具有调节外源化合物代谢,影响外源性化合物的肝肾毒性等功能。现主要围绕近几年非编码RNA在外源化学物致肾脏损伤相关研究中的研究成果,探讨药物、重金属、化学毒物致肾脏损伤过程中ncRNAs的表达差异,及ncRNA在调控化学性肾损伤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并且讨论它们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作为潜在标志物的前景。
曾妮王婷王庆
关键词:中毒性肾病NCRNA信号通路生物标志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