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1-4023-03)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1
相关作者:柯嘉马芙蓉胡磊朱云峰姜立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钻孔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温度
  • 2篇骨质
  • 2篇产热
  • 1篇电钻
  • 1篇中耳
  • 1篇中耳炎
  • 1篇手术治疗
  • 1篇听骨
  • 1篇听骨链
  • 1篇听骨链重建
  • 1篇皮质
  • 1篇皮质骨
  • 1篇钻速
  • 1篇外科手术治疗
  • 1篇鼓室
  • 1篇鼓室成形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3篇马芙蓉
  • 3篇柯嘉
  • 2篇朱云峰
  • 2篇胡磊
  • 1篇潘滔
  • 1篇张珂
  • 1篇张绍兴
  • 1篇宋昱
  • 1篇姜立伟
  • 1篇李倩

传媒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鼓室硬化的外科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鼓室硬化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02-2014-05期间资料完整且随访1年以上的73例鼓室硬化患者。结果:1临床分型WielingaⅠ型17例,Ⅱ型23例,Ⅲ型8例,Ⅳ型25例;2鼓膜、锤骨、砧骨、鼓窦、上鼓室、面神经管、镫骨、镫骨肌腱、圆窗、鼓岬、咽鼓管、鼓膜张肌等处皆可见到硬化灶,其中以锤砧骨、镫骨等中耳传音结构区域多见;373例患者术前言语频率气导平均听阈为(51.70±14.93)dB HL,术后1年随访时为(36.24±11.58)dB HL,术后1年总成功率为83%(61/73)。结论:鼓室硬化以传导性聋为主。根据病变范围、听力状况,遵循鼓室成形术和镫骨手术的原则选用适当的方法,以恢复和重建传音结构、提高听力;镫骨周围的病灶处理是难点。
张绍兴马芙蓉潘滔柯嘉张珂宋昱姜立伟
关键词:鼓室硬化中耳炎传导性聋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
耳科手术电钻钻孔对骨质产热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电钻类型、钻速、进给速度下进行钻孔操作时,骨质局部温度的变化。方法以新鲜猪肋骨块为试验材料,在连续的两块肋骨块中央自上而下固定热敏电阻3枚。固定肋骨块,旁开中线两侧1.8 mm对称钻孔,分别用耳科手术电钻进行麻花钻-切削钻,麻花钻相同进给速度下不同钻速及麻花钻相同钻速下不同进给速度的钻孔试验。记录钻孔时温度的变化及骨质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每组试验中两种钻孔方法在升温中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相同钻孔条件下,麻花钻平均升温(31.35±19.88)℃,明显低于切削钻(53.37±20.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使用麻花钻在0.1 mm/s进给速度下,钻速在7000 rpm与31 500 rpm条件下钻孔,其升温的差异无显著性(P=0.074<0.05);在0.56 mm/s进给速度下,7000~31 500 rpm,10 500~17 500 rpm,10 500~24 500 rpm,10 500~31 500 rpm四组条件下钻孔,升温差异无显著性;在10 500 rpm转速下,0.35~0.56 mm/s、0.56~0.90 mm/s条件下钻孔,升温均无统计学差异。电钻通过皮质骨时升温较快,其升温与上方皮质骨厚度呈线性关系。结论麻花钻头在钻孔操作中产热较切削钻低,受现有试验条件限制,钻孔中升温与电钻的钻速与进给速度无明显相关性。
柯嘉马芙蓉朱云峰胡磊
关键词:耳鼻喉外科手术产热温度钻孔皮质骨
不同钻速下电钻钻孔骨质产热的比较
2015年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钻速进行电钻钻孔操作时,骨质局部温度的变化,获取在微创隧道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电钻钻孔操作的安全参数。方法采用外形近似的新鲜猪肋骨块,在两块骨块的截面依次安放3枚热敏电阻(Pt100)并固定,分别于皮质骨表面,距离横截面1.5 mm处进行钻孔操作。按照钻速由低至高,人为分为100、1250、7000、10 000、20 000、30000和40 000 r/min,每个钻速重复实验6次,记录钻孔时的温度变化。比较不同钻速钻孔时骨质升温的差异。结果采用100 r/min钻孔时,钻孔局部骨质的平均升温(3.81±1.47)℃,采用1250 r/min钻孔时,骨质平均升温(11.57±4.32)℃,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130);在钻速为7000 r/min钻孔时,骨质升温(18.01±3.62)℃,与10 000 r/min钻速组的(43.09±10.05)℃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当转速高于10 000 r/min时,提高转速后局部骨质升温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使用低钻速100 r/min和1250 r/min进行钻孔操作时,骨质局部升温较小,当钻孔局部要求的温度不能过高时,应选择低钻速进行操作。
柯嘉朱云峰李倩胡磊马芙蓉
关键词:钻孔产热钻速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