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323)

作品数:5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作者:许文强王蕾高亚琪杨辽李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大学新疆林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2篇有机碳
  • 2篇生物量
  • 2篇碳储量
  • 2篇碳密度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物量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三工河流域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碳储量估算
  • 1篇碳同位素
  • 1篇碳稳定同位素
  • 1篇天山北坡
  • 1篇土壤无机碳
  • 1篇盆地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新疆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土资源
  • 2篇新疆林业科学...
  • 1篇新疆林业科学...

作者

  • 5篇许文强
  • 2篇李超凡
  • 2篇杨辽
  • 2篇冯异星
  • 2篇罗格平
  • 2篇高亚琪
  • 2篇王蕾
  • 2篇李建军
  • 2篇陈曦
  • 1篇丁建丽
  • 1篇徐华君
  • 1篇王娜

传媒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同位素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土壤碳分布及其稳定同位素变化被引量:6
2017年
以亚洲中部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为研究区,根据荒漠距离绿洲的距离,分别在荒漠边缘、中部和腹地设置3条样带,并采集2 m深的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有机碳(SOC)、无机碳(SI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探讨土壤碳变化与距绿洲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SOC含量随剖面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受距绿洲距离的影响,SOC含量表现为荒漠边缘>荒漠中部>荒漠腹地.荒漠边缘SOC的δ^(13)C值范围为-21.92‰^-17.41‰,且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荒漠中部和荒漠腹地的δ^(13)C值范围为-25.20‰^-19.30‰,且随深度增加先增后减,由此推断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中部和腹地地表植被以C3植物为主,而绿洲边缘经历了从C3植物为主到C4植物为主的演替过程.荒漠边缘SIC平均含量为38.98 g·kg^(-1),是荒漠腹地的6.01倍,表明0~2 m深度内大量SIC在荒漠边缘呈聚集趋势.SIC的δ^(13)C值随深度增加先减后增,底层富集,主要受原生碳酸盐含量和剖面土壤CO_2的影响.
王娜许文强徐华君冯异星李超凡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碳稳定同位素准噶尔盆地
新疆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储量估算被引量:20
2016年
为科学评估新疆森林碳汇功能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论文基于在阿尔泰山布设的35个样地实测数据,参考2011年新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研究了我国境内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为126.67t·hm^(-2),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120.84 t·hm^(-2))>草本层(4.22 t·hm^(-2))>凋落物层(1.61t·hm^(-2)),乔木各器官中,干、根、叶和枝分别占乔木生物量的50%、22%、16%和12%,干所占比例最大;林龄对植被生物量影响显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2)生物量平均含碳率在0.40~0.53范围内,各组分、乔木各器官含碳率均不同,且林龄对含碳率影响显著;3)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05.72 t·hm^(-2),碳储量为131.35 Tg,其中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86.67、43.09、1.03、0.56 Tg,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66%和33%,构成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储存库;不同龄级的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最大,过熟林次之,两者合计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61%;4)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分布,是由西北—东南不同的环境因子影响所致。
郑拴丽许文强杨辽高亚琪李建军王蕾
关键词: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
近50a人工灌排技术进步对玛纳斯河流域耕地格局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分析绿洲人工灌排技术发展和耕地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干旱区灌溉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选取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RS和GIS技术,对玛纳斯河流域1960年地形图,1976、1989、1997、2006、2013年Landsat遥感影像和历史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图等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5期人工灌排渠系矢量图和6期土地利用分类矢量图,并计算人工灌排渠系长度指数和表征耕地格局的绿洲垦殖率、净耕地系数、周长面积比;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干旱区绿洲人工灌排技术对耕地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技术应用前,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分布格局由灌排渠系的空间分布决定,尤其是农渠的分布格局和长度,其与耕地面积的回归方程为y=0.43x+7.38(R^2=0.90,n=33,P=0);滴灌技术应用后,耕地分布格局的变化取决于滴灌系统管网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干管和支管的分布格局与长度,导致流域灌溉水利用系数从1960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65。
李建军罗格平丁建丽许文强郑拴丽
关键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玛纳斯河流域
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δ^13C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选择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采样点,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R2=0.97),而降雨量在300mm^500mm的采样点,δ^(13)C值随降雨量变化不明显(R2=0.04);三工河流域纯C3植物采样点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呈现明显的富集效应,即土壤剖面下层δ^(13)C值大于上层,其平均差值为1.01‰,与其他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一致;而沙质荒漠和土质荒漠采样点剖面下层与上层SOCδ^(13)C平均差值为4.33‰,其变化趋势与纯C3植物采样点相反,且其表层δ^(13)C值接近C4植物来源,底层接近C3植物来源,推断其地上历史植被可能经历了由C3到C4的演替过程。
许文强罗格平陈曦冯异星李超凡
关键词:碳同位素三工河流域
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0
2016年
科学地估算亚洲中部天山雪岭杉(Picea schrenkiana)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储量是评价新疆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森林在减缓大气CO_2浓度上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功能的关键,对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在天山雪岭杉林区布设的70个野外样地调查数据,结合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全面估算了天山雪岭杉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和碳储量,分析了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雪岭杉不同龄组叶、枝、干和根的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其乔木层平均含碳率为49%,而林下植被(凋落物、草本等)平均含碳率仅为42%。雪岭杉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87.98Mg·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98.93%。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为:干>根>枝>叶,而各龄组生物量排序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雪岭杉生态系统碳密度为544.57 Mg·hm^(–2),碳储量为290.84 Tg C,其中植被碳密度为92.57 Mg·hm^(–2),植被碳储量为53.14 Tg C,土壤碳密度为452.00 Mg·hm^(–2),土壤碳储量为237.70 Tg C。天山雪岭杉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异与不同林区林带垂直宽度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生态系统碳密度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和它所处的环境因子西优东劣的变异是相一致的,即不同的环境因素组合是造成天山雪岭杉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许文强杨辽陈曦高亚琪王蕾
关键词:生物量含碳率碳密度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