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337)

作品数:7 被引量:42H指数:2
相关作者:杨明邢昕彭霞赵岩管淑君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冬眠
  • 2篇动物冬眠
  • 2篇瘦素
  • 2篇黄鼠
  • 2篇产热
  • 2篇达乌尔黄鼠
  • 1篇驯化
  • 1篇氧化酶
  • 1篇脂肪
  • 1篇脂肪组织
  • 1篇入眠
  • 1篇摄食
  • 1篇瘦蛋白
  • 1篇体温
  • 1篇体温调节
  • 1篇能量平衡
  • 1篇热传导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色素
  • 1篇细胞色素C氧...

机构

  • 7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杨明
  • 3篇彭霞
  • 3篇邢昕
  • 2篇王子英
  • 2篇管淑君
  • 2篇赵岩
  • 2篇陶思源
  • 1篇孙晓光
  • 1篇刁颖
  • 1篇官桂红
  • 1篇王勇
  • 1篇王德华
  • 1篇高放

传媒

  • 4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兽类学报
  • 1篇生命的化学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瘦蛋白对摄食和能量平衡的调节及其在哺乳动物冬眠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1年
白色脂肪合成和分泌的瘦蛋白(leptin)作用于下丘脑和外周的代谢产热器官,对摄食和能量平衡起调节作用。摄食和能量平衡的失调,如瘦蛋白抵抗,可以导致肥胖等一系列生理疾病。以体内贮存的脂肪为主要能源物质越冬的冬眠哺乳动物,体重的年周期波动幅度巨大,其摄食和能量平衡调节机制可能不同于一般的非冬眠物种,育肥阶段可能存在瘦蛋白抵抗机制。本文总结了瘦蛋白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作用机制以及瘦蛋白对冬眠哺乳动物育肥和冬眠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冬眠哺乳动物的能量平衡提供参考。
邢昕杨明
关键词:能量平衡瘦蛋白冬眠
瘦素与冬眠动物冬眠前能量积累和入眠的关系
2009年
瘦素(Leptin)是在1994年鉴定的由肥胖基因(ob基因)编码的产物,是一种分子量为16 000道尔顿的蛋白质,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其受体后机制是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Januskinases,JAK)和转录信号转导物及激活剂(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途径实现的,主要活化JAK2-STAT3途径,其功能主要是抑制摄食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可使体重下降。许多实验证明,血浆瘦素与体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瘦素与肥胖的水平有关,因此瘦素似乎是一个重要的调解成分。有关调节冬眠动物瘦素分泌和功效的知识为理解人类与其他非冬眠种类正常和异常的肥胖调节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官桂红
关键词:瘦素冬眠
半自然驯化条件下黑线姬鼠冬夏两季产热的比较被引量:1
2009年
为探讨小型哺乳动物适应于季节性环境的产热机制,本文测定了户外半自然条件下驯化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冬、夏两季的体重以及肝和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tissue,BAT)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BAT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等指标。结果显示黑线姬鼠冬季体重显著降低,BAT绝对重量、BAT和肝的线粒体蛋白含量及BAT和肝酶的活力冬季均显著高于夏季。冬季BAT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是夏季的9.5倍,肝脏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是夏季的5倍;冬季BAT的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高达夏季的19倍。以上结果表明,在寒冷的冬季为保证存活,黑线姬鼠降低体重以减少绝对能量需求,并极大地增加BAT重量及肝和BAT细胞水平上的产热能力。
孙晓光杨明彭霞陶思源
关键词:黑线姬鼠产热细胞色素C氧化酶
北小麝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为探讨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北小麝鼩在环境温度5~30℃下的静止代谢率(RMR),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17.5~25℃的范围内,北小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5±0.38℃;热中性区(TNZ)为20~25℃;基础代谢率BMR为5.46±0.23(mLO2/g.h),其中环境温度在25℃时静止代谢率最低,为4.84±0.39(mLO2/g.h)。在5~25℃环境温度范围内,热传导值保持稳定;在此温度范围内,北小麝鼩的热传导率(C)最低,平均为0.42±0.01mLO2/(g.h.℃)。总之,北小麝鼩的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为较高的BMR,中等的热传导率,较低的体温和较宽的热中性区。这些特征可能与该物种体型小、夜行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等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王子英管淑君杨明彭霞赵岩
关键词:静止代谢率体温调节热传导
达乌尔黄鼠冬眠期间体温的变化和冬眠模式被引量:28
2011年
用植入式半导体温度记录元件iButton记录了达乌尔黄鼠冬眠季节及其前后的体温,分析了其冬眠模式和体温调节特点。结果显示:1)实验室条件下,达乌尔黄鼠冬眠季节长短的个体差异较大,可以分成深冬眠型、少冬眠型和不冬眠型三种类型;2)达乌尔黄鼠在冬季表现出深冬眠阵(最低体温Tbmin<20℃,冬眠阵的持续时间BD>24h)、短冬眠阵(Tbmin<20℃,BD≤24h)和日眠阵(Tbmin≥20℃,BD≤24h)3种类型,最低体温分别为2.54℃±0.35℃、10.05℃±1.97℃和23.09℃±0.40℃,彼此之间差异显著。日眠阵阵间产热阶段的最高体温为38.09℃±0.17℃,高于深冬眠阵(37.31℃±0.15℃)和短冬眠阵(37.22℃±0.31℃);3)深冬眠阵和日眠阵中最低体温均与环境温度显著相关,冬眠过程中的最低体温为-2.43℃;4)深冬眠过程中,多数个体可以短时(≤3h)耐受-2℃~0℃的低温,激醒或继续维持深冬眠,无致死效应,但长时间(15h)或过度低温(-5℃以下)的条件下,深冬眠的达乌尔黄鼠被激醒(70%)或死亡(30%),不能持续冬眠;5)入眠前10d的体温日波动幅度显著增加,高于出眠后的日体温波动,且多数个体入眠前出现体温的"试降"。表明,冬眠前入眠的准备阶段,动物的体温调节已开始发生变化;冬季日眠的调节机制可能与冬眠不同;短时-2℃~0℃的低体温对深冬眠的达乌尔黄鼠无致死效应。
杨明邢昕管淑君赵岩王子英王德华
关键词:达乌尔黄鼠冬眠体温
冷驯化和复温过程中黑线仓鼠产热的变化被引量:13
2009年
为进一步阐明小型哺乳动物对环境低温的适应对策,测定了黑线仓鼠在冷驯化(5℃)和复温(23℃)过程中的基础代谢产热(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和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NST)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暖温环境下饲养的黑线仓鼠基础代谢率为1.23±0.10 mL O2.g-1.h-1,非颤抖性产热为4.69±0.34 mL O2.g-1.h-1均低于其体重异速生长方程计算的期望值;在冷驯化过程中,BMR增加,第3周达到最高值,比常温条件下增加了85.4%;NST随冷驯化时间的延长也有显著增加,第5周达最大值,比常温条件下增加了52.5%。在复温过程中,BMR和NST都降低,NST第1周即可降到初始水平。表明,在暖温条件下,黑线仓鼠具有较低的BMR和NST;在冷驯化过程中,通过增加BMR和NST,弥补低温下热量散失,维持恒定的体温,其中NST在冷适应增加产热中起主要作用。这些冷适应特征兼有北方物种和干旱沙漠物种的特点。
杨明刁颖彭霞王勇高放彭霞
关键词:黑线仓鼠冷驯化复温产热
用RT-PCR方法检测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白色脂肪组织中瘦素的基因表达
2009年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作为研究冬眠的优良模式动物,已经在医学、生理学以及生态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尚未见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进行冬眠机理方面的研究。瘦素在调节摄食、能量平衡和入眠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尝试使用RT-PCR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达乌尔黄鼠的瘦素和β-actin进行特异性扩增,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得到了达乌尔黄鼠的瘦素和β-actin基因片段的序列,为研究达乌尔黄鼠冬眠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总结了用RT-PCR方法检测未知基因序列物种有关基因表达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邢昕杨明陶思源
关键词:RT-PCR达乌尔黄鼠白色脂肪组织瘦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