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065)

作品数:7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汤利龙光强郑毅朱启林任家兵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间作
  • 5篇土壤
  • 4篇施氮
  • 4篇蚕豆
  • 3篇氮素
  • 3篇作物
  • 3篇小麦
  • 3篇小麦蚕豆间作
  • 2篇氮量
  • 2篇氮水平
  • 2篇氮素平衡
  • 2篇玉米
  • 2篇土壤氮
  • 2篇土壤氮素
  • 2篇土壤氮素平衡
  • 2篇作物产量
  • 2篇马铃薯
  • 2篇
  • 2篇LCA
  • 1篇叶片

机构

  • 7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昆明学院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文山学院

作者

  • 7篇汤利
  • 4篇龙光强
  • 3篇郑毅
  • 2篇任家兵
  • 2篇杨龙
  • 2篇朱启林
  • 1篇刘英超
  • 1篇鲁耀
  • 1篇刘润梅
  • 1篇范茂攀
  • 1篇肖靖秀
  • 1篇赵平
  • 1篇周龙

传媒

  • 2篇土壤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云南省马铃薯施肥量与化肥偏生产力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3
2014年
化肥偏生产力(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PFP)是反映当地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肥料施用量对化肥偏生产力会产生影响。本文在对云南省11个州/市13个县/市共212个马铃薯种植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了马铃薯的化肥施用量与化肥偏生产力的关系,并对农户施肥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马铃薯施氮量为N 30~1 005 kg hm-2,平均285 kg hm-2;施磷量为P2O510.5~735.0 kg hm-2,平均149.1 kg hm-2;施钾量为K2O 7.5~466.5 kg hm-2,平均111.9 kg hm-2。马铃薯化肥偏生产力为82.3 kg kg-1,其中氮(N)、磷(P2O5)和钾肥(K2O)的偏生产力分别为158.7、278.0和416.3 kg kg-1。施氮、磷、钾量与氮、磷、钾肥PFP之间、化肥总量与总化肥偏生产力之间均呈负幂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0.872﹡﹡、0.801﹡﹡和0.805﹡﹡。分别以N、P2O5、K2O投入量150~250 kg hm-2、45~90kg hm-2和90~120 kg hm-2作为合理施肥范围,马铃薯合理施氮、磷、钾的农户分别占总调查农户的21.6%、30.7%和10.8%。
刘润梅范茂攀付云章周军郑毅汤利
关键词:马铃薯施肥量
间作对氮调控玉米光合速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研究间作后作物光合碳同化和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对氮投入的响应,对阐释间作产量优势的氮调控效应,指导间作氮肥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玉米(Zea mays)单作、玉米间作两种种植模式的4个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分析间作与施氮量对玉米叶片特征、光合参数、PNUE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增加玉米叶片的叶干质量和比叶质量;各施氮水平(除N3)下,间作中靠近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侧的玉米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单间作对比发现,间作提高了玉米光饱和点和暗呼吸速率。单作、间作靠玉米侧(I-M)、间作靠马铃薯侧(I-P)的玉米PNUE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降幅以I-P最大;施氮量低于250 kg·hm^(-2)时,相同施氮量下的玉米PNUE和净光合速率(Pn)均以I-P最高,I-M和单作次之。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土地当量比>1)。该研究中当施氮量≤250 kg·hm^(-2)时,间作I-P的玉米叶片Pn和PNUE显著提高可能是间作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朱启林向蕊汤利龙光强
关键词:间作施氮水平叶片含氮量光合速率
间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氮调控效应被引量:16
2019年
基于5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干筛法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研究间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氮调控效应。结果表明:92%以上的土壤有机碳储藏在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和小颗粒团聚体(2~0.25 mm)中。间作提高了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和小颗粒团聚体(2~0.25 mm)的比例,但对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与施氮量相关。对比2种单作,间作在低氮(N1)和常规施氮(N2)下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在不施氮(N0)和高氮(N3)下无显著影响或降低有机碳储量。其中,间作通过增加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的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在低氮(N1)时产生最强的间作固碳优势,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分别较玉米单作和马铃薯单作提高24.8%和5.7%。因此,适量施用氮肥可以充分发挥间作效应,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
向蕊伊文博赵薇王顶赵平龙光强龙光强
关键词:间作施氮量团聚体有机碳
施氮对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为减少活性氮损失,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N0、1/2 N、N、3/2 N),研究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蚕豆产量及氮素累积量...
王宇蕴任家兵杨龙汤利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氮素平衡
施氮对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为减少活性氮损失,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N0、1/2 N、N、3/2 N),研究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蚕豆产量及氮素累积量...
王宇蕴任家兵杨龙汤利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氮素平衡
基于LCA分析的间作小麦土壤酸化气体排放被引量:2
2019年
为综合分析小麦蚕豆间作的环境酸化效应以及产量优势,通过2个试验点为期2年(A和B试验点:2014—20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比较了小麦蚕豆间作产量以及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能源消耗、环境酸化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的间作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平均增幅达到了22.04%,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酸化影响指数较单作小麦分别平均减少了18.59%和17.45%,硫氧化物(SOX)、氨气(NH3)和氮氧化物(NOX)酸化气体分别平均减少了17.42%、17.68%和17.82%,间作小麦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酸化的环境影响减缓潜力平均增加了18.96%和17.45%。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可显著提高产量,减少酸化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
任家兵汤利耿川雄肖靖秀郑毅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小麦产量
间作促进作物磷吸收的氮素调控效应被引量:2
2019年
为探讨通过氮素调控促进间作作物磷吸收利用的效果,阐明间作的氮磷交互作用机理。设置3种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和马铃薯单作)、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2常规量、N2:常规量、N3:3/2 常规量)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对作物磷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并分析磷吸收对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影响间作产量,低氮(N1)水平间作产量优势最大。间作玉米和马铃薯的磷吸收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N2水平达到最大。在低氮条件下,间作玉米磷吸收量较单作平均提高了42.03%,马铃薯提高了13.46%。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单位面积磷吸收的优势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N1水平优势最强。在N1水平中,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籽粒磷吸收量平均增加86.26%,间作马铃薯块茎磷吸收量平均增加14.28%。因此,在保证作物产量和提高氮磷肥利用率的前提下,合理施入氮肥能够促进间作作物对磷素的吸收与利用。
钱韩玲朱启林周龙龙光强汤利
关键词:间作氮水平磷吸收磷利用
基于LCA的不同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及温室效应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为了探究间作体系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和产量优势的影响,本文选用小麦/蚕豆和玉米/马铃薯间作种植体系,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以小麦/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和玉米单作为研究对象,以生产1000 kg作物为评价的功能单元,建立农资系统和农作系统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了不同种植体系的作物产量、全球增温潜势和能源消耗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两年的产量分别增加18.04%和39.94%;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产量分别增加2.65%和23.16%;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两年平均增幅高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小麦/蚕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两年均大于1,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仅有1年大于1。与单作小麦相比,两年间作小麦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15.28%和28.53%,能源消耗分别减少15.29%和28.5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2.61%和19.05%,能源消耗分别减少2.61%和18.83%。小麦/蚕豆间作的间作产量优势优于玉米/马铃薯,但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增温潜势低于小麦/蚕豆间作。合理间作具有显著增产效应,同时可以降低温室效应以及能源消耗,以更低环境代价获得作物高产高效。
耿川雄任家兵马心灵龙光强鲁耀汤利
关键词:间作温室效应
间作玉米马铃薯土壤水氮协同吸收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土壤水氮协同吸收对玉米、马铃薯产量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采用滴灌补水方式,动态定量监测了玉米(Zea may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条件下,作物不同生育期表观耗水量变化和水分利用差异,并通过各生育期表观耗水量和植株氮含量变化,分析了水分吸收与氮素在植株累积中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有明显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ER)为1.36,玉米种间竞争力强于马铃薯(ARF>0)。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总表观耗水量减少16.67%,间作马铃薯总表观耗水量增加15.44%,两种间作作物表观耗水量差异不显著。作物整个生育期,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氮素累计吸收量减少96.30%,间作马铃薯减少83.66%,间作作物中,玉米高于马铃薯151.53%。全生育期作物表观耗水量与氮素累积吸收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越到后期越明显,其中,抽穗至成熟期为玉米水-氮协同吸收关系最紧密时期,单作玉米相关系数0.717,间作玉米相关系数0.814,块茎形成期至淀粉积累期为马铃薯水-氮协同吸收最明显时期,单间作马铃薯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08和0.875。综上,玉米马铃薯间作促进作物水-氮协同吸收作用,且随生育期推移越显著。
刘英超刘英超汤利
关键词:玉米马铃薯间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