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CDB052)
- 作品数:8 被引量:61H指数:3
- 相关作者:向先超涂鹏飞蒋国盛张华侯剑舒更多>>
-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渗流作用下被动桩桩后土体的破坏机理被引量:3
- 2011年
- 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流方法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的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渗流作用下的被动桩桩后土体变形分析模型;分别用墙和圆形颗粒模拟桩和土体固相颗粒,用Navier-Stokes方程描述土体渗流,研究了渗流作用下桩后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桩后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形成土拱效应,但随着土拱附近颗粒"楔紧",局部水力梯度增大,土拱从拱脚开始破坏;渗透压力对桩后土体能够提供的最大阻滑力影响较大;增大桩表面粗糙度或者在桩后侧端部增加过滤墙结构能够提高被动桩对桩后土体提供的最大阻滑力。研究结果揭示了渗流作用下桩后土体的变形破坏规律,可为渗流条件下被动桩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 向先超蒋国盛张华
- 关键词:被动桩计算流体力学渗流颗粒流
- 堆积层滑坡滑动面搜寻及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
- 2009年
- 堆积层滑坡坡体物质组成复杂、不均匀,结构杂乱,水库水位的变化,也将明显改变其岩土力学性质。该类滑坡在三峡库区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分布,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分析的精度,提出了优化技术结合地质勘察搜索最危险滑动面的方法。并结合三峡库区-岸坡工程实例,进行了多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各工况条件下的稳定安全系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进行堆积层滑坡滑动面搜寻,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可靠性提供保证。
- 向先超涂鹏飞
- 关键词:稳定性分析滑动面
- 海相淤泥路基超载预压变形预测BP网络研究
- 2009年
- 淤泥路基超载预压变形计算理论较多,但计算误差较大。文中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监测数据,建立了一个淤泥路基超载预压变形预测BP网络模型。实例分析表明,方法简便、可行。
- 向先超侯剑舒
- 关键词:MATLABBP网络
- 潮汐作用下淤泥路基固结变形特性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淤泥类软土的广泛分布是沿海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普遍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海滩区淤泥长期受周期性的波浪和潮汐作用,在淤泥路基排水固结处理前,为便于施工,一般在两侧填筑围堰,并修建反压护道,波浪作用被阻隔,而潮汐通过排水层进入淤泥路基顶面,对淤泥路基的排水固结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海滩区淤泥路基中反压护道和潮汐的作用,建立了平面应变砂墙路基有限元计算模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反算砂井路基水平渗透系数,并将三维砂井路基转换成平面应变砂墙路基,确定了转换后的等效渗透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潮汐、反压护道等对淤泥路基排水固结过程有显著影响。
- 向先超侯剑舒朱长歧
- 关键词:潮汐固结变形
- 三峡库区某沟内人工弃土堆积体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三峡库区某冲沟内一人工弃土堆积体在降雨作用下时常发生小规模坍滑,一旦发生整体失稳,将对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和交通设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堆积体在多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堆积体上下游沟内没有流水时,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雨季来临时,随着上游水位升高,堆积体稳定性安全系数降低,上游水位超过5 m时堆积体可能发生失稳破坏。最后在渗流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方案。
- 向先超涂鹏飞
- 关键词:堆积体渗流稳定性
- 海滩区淤泥路基强度变化规律及其稳定性研究
- 2009年
- 通过大量十字板剪切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扁铲侧胀试验,研究了海滩区淤泥抗剪强度的分布规律,发现淤泥路基强度基本随深度增加线性增长,并分析了淤泥路基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对淤泥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路基稳定性安全系数及滑动面位置随淤泥强度分布的变化规律。
- 向先超涂鹏飞
- 关键词:抗剪强度稳定性
- 基于区域管理的滑坡灾害信息系统研制被引量:2
- 2012年
- 在长期的滑坡灾害防治工作中,三峡库区已积累了大量的工程资料,但这些资料主要储存在单项工程报告中而没有被充分利用。为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滑坡工程数据,提高资料的管理水平,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区域管理的滑坡灾害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对指定区域多个滑坡工程的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为工程建设决策、规划提供了直观的依据;并可利用拟评价工程场地附近的历史资料生成相应的信息,对待评价地区进行预测和预评估评价,这样既可优化评价手段又能节省评估费用。
- 向先超蒋国盛张家铭
- 关键词:滑坡灾害信息系统区域管理数据库
- 基于颗粒流的抗滑桩土拱效应研究被引量:46
- 2011年
- 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建立在连续介质理论基础上,难以考虑土体颗粒粒度组成等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揭示土体这种非连续、非均匀散粒体的成拱机理。利用颗粒流方法,研究了抗滑桩截面大小、间距、桩土相对变形速度和土体颗粒粒度组成对土拱效应的形成、发展、破坏和再形成过程的影响,并揭示了这些因素对土拱的极限承载能力、残余承载能力和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抗滑桩土拱效应影响显著。土拱的极限承载能力随桩间距与桩宽的相对比例增大而减小,随桩土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土颗粒的分布宽度增大而增大;残余承载能力和桩体荷载分担比随桩间距与桩宽的相对比例和土颗粒的分布宽度增大而减小,随桩土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在抗滑桩设计及布桩位置选择时,应尽可能考虑相关影响因素,以优化设计,节省投资。
- 向先超张华蒋国盛涂鹏飞
- 关键词:抗滑桩土拱效应颗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