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038)
- 作品数:14 被引量:41H指数:4
- 相关作者:周智生李灿松梁海艳王丽萍娥满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昆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为何流动人口徘徊于农村与城市?——基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六省数据的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我国流动人口30多年的历程表明,他们总是在城市与农村两地之间徘徊。流动人口返乡的主要原因不是经济因素,而是社会性因素,主要是回家探亲。具体返乡原因因性别、受教育程度有所差异;农村人口外出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决策,不仅受个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就业状况、流动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家庭承包土地耕管现状、承包面积以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外出,流动人口之后的流动行为更多地体现为流动者自身的决策。如外出地域的选择只受其个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和流动经历的影响。流动经历对流动者自身的后续迁移决策发挥了重要"累积效应",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惯性势能。
- 梁海艳李灿松
- 关键词:流动人口
- 滇川藏毗连藏区多民族族际共生关系的演变及其调适——一个演化博弈的视角被引量:4
- 2015年
- 特殊地理环境下多民族共生关系是在资源和生存空间争夺的过程中不断试错、调适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合作和竞争是各民族族际共生的重要形式,而合作是理想选择。滇川藏毗连藏区多民族族际共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单纯局限于民族之间关系的变动,而是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交织演进的动态过程,是在特定空间尺度中多界面关系系统性综合作用并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在多民族博弈的过程中,外在的合理干预对其良性发展很有必要。
- 李灿松景鹏周智生
- 关键词:演化博弈族际关系
- 国内藏族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及其社会融入调查分析——基于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探讨
- 2015年
- 本文以国家卫计委2010年、2011年在全国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本依据,从全国藏族流动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流向、婚姻就业、居住时间、社会经济关系、自我生活评价等方面阐述藏族流动人口在内地主要聚集地的生存现状,并基于对生存现状的调查对其在当地的社会融入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摸底分析。本文发现,藏族人口向内地流动的情况比较频繁,但在流入地社会关系比较单一,族群和地域认同关系比较突出;在社会融入方面,对流入地有强烈融入的意愿,但实际融入因行业、交往范围的限制,其融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
- 李灿松周智生梁海艳
- 关键词:社会融入
- 滇西北高原山地型藏传佛教寺院与村落共生关系研究——以德钦县东竹林寺为例被引量:4
- 2018年
- 在高海拔、生态环境脆弱、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独特的藏区社会,每所藏传佛教寺院都通过宗教对其周围村落的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村落对寺院的日常运作发展也提供了支持,这是宗教传统浓郁的藏区社会生活的现状。因此,长期以来寺院与村落形成了共生关系,并表现为相应的空间形态和演化机理。以滇西北高原山地环境下的东竹林寺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手段,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工具对东竹林寺与周围村落的共生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宗教信仰为纽带的寺院与村落的共生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并长期以来形成了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寺院从村落接受金钱、物质等世俗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村落进行宗教信仰的传播。另一方面,村民在宗教生活中对寺院的高度依赖也使得村落愿意接受来自寺院神圣空间的宗教影响,并且自愿地向寺院输送生活物资等世俗资源,布施和捐赠是主要形式。这种共生关系的地理特征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计方式、共生要素、虔诚度等会表现出空间分异特征,并根据空间主体所在的自然地形环境、离寺院的距离、村民的职业等条件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圈层与空间密度差异,但是寺院与村落的共生关系格局直至现在都没有动摇过。
- 许斌周智生
- 关键词:藏区藏传佛教寺院村落
- 滇川藏毗连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与多向度研究价值——基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被引量:4
- 2015年
- 当前非传统安全在藏区的影响日益凸显,藏区的稳定与和谐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的重要内容,而滇川藏毗连地区是连接内地和藏区的缓冲区,该区域从古至今是一个内聚度高、联动性强的整体区域,具有维系我国稳定和边疆安宁、扶贫攻坚、调解我国生态平衡区和能源储备的区域功能;该区域由于藏缅语族族群的迁徙频繁和聚合紧密、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域文化多元性的复合并存、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突出,清代以来中央王朝就逐渐重视该区域的整体治理等使得这里整体性研究价值凸显。
- 李灿松周智生
-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
- 从民间信仰看藏族灵魂观中的自然主义倾向被引量:2
- 2015年
- 与我们通常将灵魂视为与身体对立的精神实体不同,藏族的民间信仰中,灵魂往往与一些具象的物质,如风、马、光等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此外,具有固定形体的灵魂还常寄附在树、湖、兽、禽等不同的物品之中,形成寄魂物的概念。由此可见,藏族民间信仰在灵魂的物质属性与自然对象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而不是借助于超自然的实体或原因,其灵魂观具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
- 娥满
- 关键词:藏族民间信仰灵魂观自然主义
- 历史上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3
- 2017年
- 提要: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历史空间分布的变化是反映该教时空扩散历程的重要视窗和载体。本文通过对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空间分布演进状况的历史梳理,揭示寺院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机制,从而为藏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性把握寻求更优化的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3世纪中叶前,该区藏传佛教寺院数量少且在散点分布中呈金沙江中游一带、得荣——康定一线相对集聚;其后至清末,寺院数量激增70余倍且在面状扩散中形成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这四大河谷密集分布带。这一历史空间格局的变迁深受藏传佛教传播所面临的政治生境、传播地域的地理条件、区位条件、人口分布及宗教扩散方式的影响。
- 王丽萍周智生
- 关键词:藏传佛教寺院
- 滇藏川毗连地区族际文化互动的空间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族际文化交往的空间特性分析是认识滇藏川毗连地区这一多民族交错聚居区文化互动历程的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视角。在梳理区内族际文化交往事例的基础上,从地理空间层面分析此区域内族际文化的互动发展,并概括出该地区交往空间的特性,包括交往空间的时空分异性、同一空间内多条文化带的叠加和文化因子传播的地域差异性,进而通过对地理环境因素的分析初步阐释这些空间特性的形成及其与这一地区特定地理环境间的耦合机理,完善了滇藏川毗连地区族际文化互动的空间层面的研究。
- 王丽萍周智生
-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族群关系研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塘镇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我国流动人口在出现由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西部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迁移流动的同时,也有局部的逆向流动。这种逆向流动的规模尽管不如前者显著,但却涉及到更复杂的民族关系,而各民族的居住格局又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以西部云南省迪庆州为例分析发现,总体上流动人口中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整体居住分离程度还是比较低,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居住融合比较理想,但分民族来看,汉族与藏族、回族的居住分离程度较高,远远大于白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有效地进行居住迁移调整不仅可以减少各民族流动人口内部的矛盾,而且也能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之间、各民族流动人口与原住居民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 李灿松梁海艳
- 关键词:族际关系民族融合
- 民国时期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嬗变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之间的缠联关系,是藏区传统社会发展演变形态的基干性重要表征。以滇藏川毗连地区在民国时期这个特殊历史时段为背景,着重从基层社会控制、经济资源供给两个主要角度,梳理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缠联关系的基本形貌,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审视二者关系变动的特殊影响及其历史作用,可辨析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之间的相互缠联的传统关系,并不是固化不变的,而是在国家治边、基层僧俗力量博弈、藏区资源分配等多界面相互交织中因循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起伏。
- 周智生李灿松
- 关键词:藏传佛教寺院乡村社会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