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838)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谢青贾妮娜俞红郭清王晖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6篇干扰素
  • 6篇肝炎
  • 6篇病毒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树突
  • 4篇肝炎病毒
  • 3篇树突细胞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免疫
  • 3篇TOLL样受...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受体
  • 2篇外周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谢青
  • 7篇贾妮娜
  • 6篇郭清
  • 6篇俞红
  • 5篇王晖
  • 5篇林兰意
  • 4篇赵钢德
  • 4篇安宝燕
  • 2篇沈怀成
  • 2篇郭斯敏
  • 2篇朱文静
  • 2篇项晓刚
  • 2篇石翠翠
  • 1篇周慧娟
  • 1篇黄谦
  • 1篇沈怀诚
  • 1篇陈榕
  • 1篇龚邦东
  • 1篇周霞秋
  • 1篇蔡伟

传媒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肝脏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联合应用被引量:10
2011年
干扰素是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自198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肯定的疗效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
赵钢德谢青
关键词: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9的表达和分泌功能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pDC)Toll样受体(TLR)9的表达水平、pDC数量和分泌IFN-α能力的变化以及与慢性HBV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69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包括HBV携带者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例)和21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C频率和TLR9表达水平;用CpG ODN 2216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与PBMC共培养24h,检测上清液中pDC产生IFN-α的能力;分析pDC数量、分泌IFN-α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62.6±10.7)相比,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DC表达TLR9平均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4.3±16.9)比较.HBV携带者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DC表达TLR9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4.5±10.3和45.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C细胞频率为(0.88±0.54)%,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0.51±0.36)%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0.5±0.3)%(P<0.05)。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pDC频率与血清ALT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341.P<0.05)。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MC中pDC分泌IFN-α的水平分别为(291.10±198.16)、(285.34±155.56)和(206.92±148.36)pg/mL,明显低于健康者的(600.23±344.91)pg/mL(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pDC TLR9表达低下,外周血pDC频率和分泌IFN-α的能力明显降低,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机制。
贾妮娜谢青安宝燕林兰意沈怀成王晖周霞秋俞红郭清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寡核苷酸类干扰素Α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的表达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IFN-β)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健康对照48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法从外周血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并用hGM-CSF、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polyI:C(25μg/ml)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在刺激后0h、12h、24h、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86、HLA-DR、CD1a,real-time PCR检测IFN-β的表达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mDC细胞上清液中IFN-β、IL-12、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两组mDC上0h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液中IFN-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mDC在12h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IFN-β浓度与0h相比显著升高(P<0.05),较患者组0h、12h、24h、48hIFN-β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患者组mDC刺激后12h、24h和48hIFN-β mRNA及IFN-β表达水平与0h相比无显著变化。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12h、24h、48hCD86表达水平较患者组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CD1a、HLA-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IL-10及IL-120h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0表达24h及48h与0h相比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12h、24h、48hIL-10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与之相反,患者组12h、24h、48hIL-12表达与0h相比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对照组在12hIL-12表达水平与0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IL-12表达水平继续升高(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polyI:C刺激后IFN-β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安宝燕谢青贾妮娜沈怀诚王晖郭斯敏俞红郭清
关键词:干扰素Β树突状细胞乙型肝炎病毒
Toll样受体3在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07年
朱文静谢青
关键词:TOLL样受体家族肝脏疾病受体3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天然免疫应答TOU样受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中维甲酸诱导基因-I的表达及功能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后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1)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中的表达和功能,并了解RIGI和MoDC在HBV感染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8例HBV感染者外周血,21例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例为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CD14免疫微珠分离纯化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培养7d成为树突状细胞(DC),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刺激RIG-I活化。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抽提RNA,实时定量PCR检测RIG-I、干扰素启动子刺激基因1(IPS—1)和IFN-β的表达。正态分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VSV感染活化RIG-I后,CHB、AHB组和健康对照组的RIG1mRNA表达水平在16h(2.44±2.03,19.54±3.15,21.48±8.39;F=7.451,P=0.002)和24h(2.68±2.93,10.31±3.88,14.01±5.04;F=7.908,P=0.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S-1在CHB和AHB组中的表达在16h(2.05±1.08,1.99±1.56)和24h(2.27±2.16,3.24±1.2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h:0.60±0.31,F=7,246,P=0.003;24h:1.08±0.73,F=13.598,P=0.01)。CHB组中IFN-β水平在16h和24h均低于AH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IG-I和IPS-1在HBV感染者MoDC中的表达明显异常,提示RIGI信号通路可能被HBV干扰,RIG—I和MoDC的功能缺陷在HBV感染和慢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赵钢德谢青王晖安宝燕周慧娟贾妮娜林兰意石翠翠郭清俞红
关键词:树突细胞维甲酸基因疗法干扰素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
2008年
HBV形成免疫耐受是其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树突状细胞(DC)作为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诱导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外周血DCs前体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主要发挥抗原提呈功能,促进Th1细胞极化和细胞免疫的发生。本研究利用磁珠分选技术对CD11c^+DCs(mDC)作单独分离,分析熳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髓样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及功能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CHB免疫发病机制。
朱文静谢青陈榕贾妮娜项晓刚王晖林兰意郭清俞红
关键词:树突细胞白细胞介素-12
TANK结合激酶1在乙型肝炎病毒诱导抗病毒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TANK结合激酶1(TBK1)在慢性HBV感染后诱导的IFN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8例,健康对照者27例,经免疫磁珠细胞分选(MACS)法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Poly I:C25mg/L刺激后,获得成熟mDC。在Poly I:C刺激后分别于0、12、24、48h收集培养上清液及细胞,用实时PCR法检测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IFN—β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mDC细胞上清液中IFN-β的变化。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HB组与健康对照组mDC上TBK1 mRNA 0h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mDC经Poly I:C刺激后12h TBK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24h、48h逐渐下降。而患者组mDC刺激后12、24、48h TBK1 mRNA的表达上升不明显(P〉0.05)。与TBK1 mRNA的表达一致,健康对照组mDC 12h IRF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患者组mDC中IRF3 mRNA的表达未随时间变化。同样两组mDC上0h IFN-β mRNA的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液中IFN-β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mDC在12h IFN-β mRNA的表达水平及IFN-β的浓度与0h相比显著升高(P〈0.05),较患者组0、12、24、48h IFN-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患者组mDC刺激后12、24和48h IFN-β mRNA及IFN-β表达水平与0h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mDC表面的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宿主抗病毒信号通路转导可能存在障碍。HBV慢性感染患者在感染病毒后不能分泌足够的IFN-β,可能是HBV慢性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
安宝燕谢青王晖郭斯敏贾妮娜沈怀成林兰意蔡伟俞红郭清
关键词:干扰素Β树突细胞
对免疫反应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机制的新认识被引量:4
2011年
肝脏在药物、酒精、脂质、胆汁酸、蛋白质等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肝细胞非常容易损伤。肝细胞损伤是各种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表现。肝细胞损伤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凋亡、坏死及发生细胞类型转化,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最终导致肝衰竭。对肝细胞损伤机制进行研究,不但有利于我们对各类肝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也有利于指导临床上对各种肝病的治疗,建立针对致病因素和致病基础的多元化病因治疗体系。
赵钢德谢青
关键词:肝细胞肝疾病细胞
模式识别受体与肝脏疾病被引量:1
2007年
贾妮娜谢青
关键词:TOLL样受体肝脏疾病信号传导途径DOMAIN免疫细胞
肝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及干扰素和HBV对其表达的调节
2010年
目的测定肝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受体1(PD-L1)的表达,分析干扰素-α(IFN-α)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对PD-L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测定PLC/PRF/5细胞表面PD-L1分子的表达;观察不同剂量IFN-α作用下,PLC/PRF/5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HepG2和HepG2.2.15两种细胞的PD-L1mRNA水平,分析HBV对PD-L1表达水平的调节。结果肝细胞表面组成性地表达PD-L1分子;随着IFN-α作用剂量的增加,肝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水平先升高,随后缓慢降低;转染有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其PD-L1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不含HBV基因组的同源细胞株HepG2细胞。结论肝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PD-L1分子;干扰素及HBV感染可影响肝细胞PD-L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
石翠翠谢青赵钢德黄谦项晓刚龚邦东林兰意贾妮娜俞红郭清
关键词:肝细胞干扰素乙型肝炎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