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68--1949)
-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嘎周亚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明清时期永年城一带的水域景观与士人书写被引量:1
- 2017年
- 永年城一带地处华北平原,微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明清时期,该地带水环境与地方社会发生了多元互动,构成丰富的城周水域景观。永年城及其周边水域景观的形成归因于区域内的降水特征、河流与城市的位置关系、城区下垫面条件等因素,也与地方社会为防御水患威胁而大兴筑堤建坝之风紧密相关。永年城一带诸景观要素之中,水闸、稻浦、莲亭是主体要素,它们集中展示出地方社会与水环境互动的丰富面向;时人多以碑刻纪念或以诗歌浓缩感怀,成为今人审视当时地方社会与水环境之间多元互动图景的重要路径。
- 刘淑娟
- 关键词:水患明清时期
- 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崞县治所的迁移——基于地域历史的长时段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对待历史时期的治所迁移问题,应重视长时段理念下的过程性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1959年12月山西省崞县治所由崞阳镇迁至原平镇。原平镇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县治,绝非自新中国建立后方现端倪,实际上早在明代中期其交通优势开始显现(成为两条驿路的交汇点)之时既已埋下伏笔,这使得崞县境内的经济中心经历了从一元(崞阳镇)到二元(崞阳镇—原平镇)再到—元(原平镇)的'结构'变迁。就治所迁移'事件'本身而言,从1956年1月崞县方面提出首次迁治申请到1959年12月最终完成迁治,过程一波三折,新治所党政机关建筑的经费投入、忻县地委专署的迁治意向、'大跃进'运动的推进、崞县方面的迁治坚守等成为影响迁治进程的关键因素。
- 李嘎
- 关键词:交通区位长时段
- 滹沱的挑战与景观塑造:明清束鹿县城的洪水灾难与洪涝适应性景观被引量:2
- 2020年
- 明清时期束鹿县城的水患现象与洪涝适应性景观在海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滹沱河平原段河道的剧烈摆动是造成该城水患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明正德十二年(1517)至清顺治二年(1645),滹沱河以行北路和中路为常,束鹿城水患史不绝书,天启二年(1622)终被滹沱洪涛吞噬,被迫迁城,这实为一场积渐所至的环境灾难。从顺治二年至同治七年(1868),滹沱河以行南路为主,择址另建的束鹿新城恰好进入这一泛滥区之内,水患因之联翩而至。修筑护城堤是束鹿城应对滹沱河“挑战”的主要手段,是一种“技术选择”。滹沱河之于束鹿城不独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清代的“草桥夜月”景观即可视作滹沱洪涛惠泽城市的表现。透过古人的景观书写,我们看到了清代一座普通县城里官绅士人的社会生活实态。
- 李嘎
- 治水兴城:宋代以来太原城的生命史——以汾河水患的防治为中心被引量:5
- 2018年
- 太平兴国七年,在唐明镇基础上新建的太原城开启了太原城市历史上新的生命周期。但因其地势较低,使水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由此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应对之策。宋代的太原城规模较小,且为新城,在应对水患方面主要是利用地形营建"柳溪",防蓄结合,兼及景观;明代太原城扩建,面临的洪水威胁亦随之增大,石堤、引河和厢埽工程第一次见诸史籍,另外,还兴修河神庙、娄金神庙与之匹配;清代将护汾八堤与岁修制度相结合,使防洪体系更加完备。水患一方面给太原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小不等的"灾害",另一方面又间接地塑造了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和城市中的人,促进了太原城的新陈代谢。
- 周亚岳云霄
- 关键词:太原城水患水神
- 海子边:明清民国时期太原城内的一处滨水空间(1436-1937年)被引量:3
- 2018年
- 微观尺度的研究应该成为未来历史城市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太原城内东南隅的海子边就是这样一方微观区块,它是由文瀛湖和邻近地带共同组成的一处滨水空间。文瀛湖最迟在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既已形成,雨洪蓄积是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在明清传统时代(1436—1885年),贡院、文昌行宫、纯阳宫是坐落在文瀛湖畔的主要建筑,此时的海子边已经具备一定的景观价值和游赏功能;主要建筑的功能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带有突出的科举文化特征。进入晚清民国时代(1885—1937年),海子边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与社会变迁相呼应的重大变化,直接针对海子边的景观营建行动明显增多,此地已经成为太原城区最为闻名的游赏空间;因为有着庞大的人流量,海子边也是很多民众赖以谋生的重要场所,百业杂陈;这里还是太原城内最为重要的政治空间,见证着民众与国家的合作与对抗。与海子边的功能转变相一致,晚清民国时期此方区域的国家力量逐步成长。海子边是一方微观空间,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宏观世界。
- 李嘎王雅秀
- 关键词:滨水空间城市社会
- 水患与山西荣河、河津二城的迁移——一项长时段视野下的过程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城址迁移问题作为历史城市地理学领域中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成果。传统的研究方法多从城址所在的自然环境、交通路线、经济条件、政治环境以及其他历史人文环境等方面人手加以分析,所重视的是城址迁移的宏观背景和客观因素,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这属于"以果论因"式的分析路径,主张在继承以往研究方法的同时。
- 李嘎
- 关键词:人文环境
- 旱域水潦:明清黄土高原的城市水患与拒水之策--基于山西10座典型城市的考察被引量:3
- 2013年
- 明清时期山西10座城市——夏县、灵石、临县、兴县、保德、河曲、太原(府)、介休、洪洞、闻喜——的水患问题均甚为严重,不容乐观的城市下垫面条件——城区一带的地形、河流沟峪、湖池——是导致水患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官府的拒水之策均围绕改善城市的下垫面条件而展开,御患手段已经十分成熟,具体措施包括筑堤堰、辟水门、掘水道、挑引河、浚城濠、凿(扩)涝池等。围绕水患防治,州县官、僚属、士绅、民众多方构建起紧密的"关系网络"。关注"水利"的同时,对"水害"给予足够的重视,是构建黄土高原"整体的"水环境史或社会史的必经之途。
- 李嘎
- 关键词:水患城市下垫面拒水
- 《榆林府城图》与清代榆林城水患
- 2021年
- 大连市图书馆藏《榆林府城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该图所绘建筑(刘公祠)和大量注记文字的考证,发现该图实绘制于光绪八年(1882),并非如一些著作所认为的同治二年(1863)或前后;该图也不是一般的"城市图",而是一幅专门的"城市水患治理图"。榆林城的水患问题是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显现并逐步加重的,这与同时期开始的榆溪河上游的土地垦殖高潮直接相关。榆林城的水患案例警示我们,半干旱地区的城市水患问题丝毫不容忽视。
- 李嘎
- 关键词:流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