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CMATG2006M15)

作品数:8 被引量:175H指数:8
相关作者:郑有飞吴荣军谈建国余永江陈正洪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气象
  • 3篇中暑
  • 3篇高温
  • 2篇高温热浪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灾害
  • 1篇人体舒适度
  • 1篇死亡率
  • 1篇体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温
  • 1篇气象参数
  • 1篇气象因子
  • 1篇气象指标
  • 1篇温度变化
  • 1篇夏季
  • 1篇相对湿度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机构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上海市城市环...
  • 3篇气象灾害重点...
  • 3篇武汉区域气候...
  • 2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6篇郑有飞
  • 5篇谈建国
  • 4篇吴荣军
  • 3篇陈正洪
  • 3篇余永江
  • 2篇何玲玲
  • 1篇郭常义
  • 1篇史瑞琴
  • 1篇许遐祯
  • 1篇宋桂香
  • 1篇王祖承

传媒

  • 2篇气象科技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第五届长三角...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改进的武汉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为了更好开展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服务和气候评价工作,以武汉市2003—2005年高温期间逐日中暑人数与当天、前期共33个气象因子为基础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寻找关键气象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改进的中暑气象模型,修订了1990年代研制的中暑指数5级划分标准,新提出了中暑天数的推算方法,并进行了回代检验和2006—2007年试报检验。结果表明:中暑人数与当日各项气温、气压、日照时数为正相关,与总云量、相对湿度为负相关,其中气温最为关键,考虑前期气温累积效应后相关系数有所提高;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为首选因子,比1990年代的临界指标上升1℃;建立了3套预报(评估)模型,并推荐使用以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日平均气温为因子的模型;回代试验、试验报检验表明,改进的模型、等级划分标准科学适用。
陈正洪史瑞琴李松汉王瑛卢明
关键词:高温热浪
1998 和 2003 年上海市夏季人群死亡分析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探索上海夏季全人群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上海1998、2003年6月15日—9月15日逐日全人群死亡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逐日污染物浓度资料、社会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除2003年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低于1998年同期外,2003年其他月平均最高气温、热日天数、最长热日持续时间和极端最高温度均高于1998年,但2003年夏季日平均死亡数和热日及非热日平均死亡数均低于1998年。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1998、2003年夏季高温日死亡与气象关系的回归方程的R2分别为0.7696和0.560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998年夏季死亡数与热日连续天数、热浪出现的时间有关(均P<0.001);2003年夏季死亡数与热日连续天数、热浪出现时间、日最高气温有关(均P<0.05)。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在继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从1998年的12.32%增加到2003年的14.79%,造成易感人群增加;而医疗条件、收入水平和居民生活条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高温是夏季死亡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活条件的改善,如空调的使用、居住条件的改善,可能有助于降低人群易感程度,减少死亡。
谈建国宋桂香郑有飞
关键词:高温死亡率
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高温灾害的趋势分析被引量:32
2010年
根据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南京、上海和杭州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手段和Mann-Kendal突变检测方法,分析了3个城市的强高温过程,并对高温次数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同时,分析研究了3个城市高温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高温次数与夏季平均温度的关系,其结果可供验证全球气候变暖的数值模拟研究参考,同时有助于城市热浪预警预报业务的开展。
吴荣军郑有飞刘建军谈建国许遐祯余永江
关键词:气候变化高温灾害
热浪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方法研究被引量:67
2008年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热浪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夏季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加之其对人类健康的显著影响,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的关注,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介绍了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根据相关因子,分单因子、双因子和多因子介绍了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指出了目前热浪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并对如何降低热浪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建军郑有飞吴荣军
关键词:高温热浪研究方法
气象参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2
2007年
为研究气象参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用慕尼黑人体热量平衡模型(MEMI)分析了南京舒适感的概率分布、年际、月际变化以及气象参数和生理等效温度(PET)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舒适感觉出现的频率差别较大,在年际分布上有波动,月际分布上很不均匀。PET随温度线性增加,在多云天气1m/s风速时增幅最大;PET和平均辐射温度之间也是线性增加关系,温度较高时增幅大;PET随着风速的增加呈现先快后慢的非线性减小关系,低温时降幅明显,高温阴天时降幅最小;相对湿度在高温时可使PET显著增加。
郑有飞余永江谈建国吴荣军许遐祯
关键词:气象参数人体舒适度
武汉市居民中暑综合气象指标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武汉市1994~1998年所有中暑病例,采用区间平均法统计出日均中暑人数随气象因子的变化,分析发现,高温是引起中暑的最关键因子,湿度、云量等因子对中暑也有一定辅助作用;日均中暑人数随日最高气温升高呈指数规律升高,在31~34℃左右缓升、在35~39℃急升,非线性特征明显,并得出中暑5级判据;根据气温与其它因子的两两组合,提出了5种中暑典型天气型及综合指标,可作为中暑指数等级预报的重要补充,并可应用于长江流域广大夏热地区。
陈正洪何玲玲王祖承
关键词:高温中暑气象指标
近50a来中国大城市体感温度变化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地面气象资料,利用MEM I模型计算了1955—2005年的体感温度(PET-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并分析了年和季节平均体感温度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平均体感温度增加了1.745℃,变化速率约为0.349℃/10a,比同期的温度增率高,体感温度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最近25a里;变化速率的季节差异也很明显,春季高达0.457℃/10a,冬季为0.443℃/10a,秋季为0.361℃/10a,夏季最小仅为0.129℃/10a;我国主要省会城市的极端冷日数在逐年将少,极端热日数在逐年增加;从区域分布上看,只有四个城市(贵阳、乌鲁木齐、长沙、重庆)PET均值在减小,其余城市都在增加,以哈尔滨、海口的变化速率最大。
余永江郑有飞谈建国吴荣军许遐祯
关键词:大城市
上海夏季城市热岛演变特征及其健康影响
通过对1975~2004年近30年上海市各区县夏季逐日最高温度的分析,揭示了上海夏季城市热岛的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认为:上海夏季城区和郊区各站点均表现出增温的趋势,但是增温趋势强度不...
谈建国郑有飞郭常义甄新蓉袁东
关键词:城市热岛
文献传递
城市居民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武汉市1994~2000、2002~2005年共11年1 231个中暑病例资料和逐日相关气象资料,采取有关统计学方法,对该市居民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之中,中暑主要发生在6~9月,以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中暑患者最多;一天之中,中暑主要发生在09~20时,10~11时、14~15时为中暑发生高峰期;当气温在34.5~36.5℃、相对湿度在55%~60%之间时,中暑患者相对集中。
何玲玲陈正洪李松汉王瑛卢明
关键词:中暑流行病学气温相对湿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