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159)

作品数:6 被引量:15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永军王晓慧魏雯雯曹玉军王立春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玉米
  • 5篇春玉
  • 5篇春玉米
  • 4篇高产
  • 3篇磷素
  • 3篇高产春玉米
  • 2篇钾素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方式
  • 2篇不同耕作
  • 2篇不同耕作方式
  • 1篇叶片
  • 1篇叶片衰老
  • 1篇熟期
  • 1篇素积
  • 1篇籽粒
  • 1篇籽粒灌浆
  • 1篇籽粒灌浆特性
  • 1篇子粒
  • 1篇子粒产量

机构

  • 7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曹玉军
  • 6篇王永军
  • 6篇魏雯雯
  • 6篇王晓慧
  • 5篇刘春光
  • 5篇王立春
  • 4篇刘双利
  • 3篇吕艳杰
  • 2篇任英
  • 1篇袁翠平
  • 1篇张磊
  • 1篇韩喜国
  • 1篇董树亭
  • 1篇边少锋
  • 1篇高玉山

传媒

  • 3篇玉米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我国北方40个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
【研究背景】随着玉米产量提高,我国北方地区玉米生产中磷肥投入增大,但磷素利用效率降低。提高玉米磷素利用效率是减少磷肥投入,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研究收集我国北方当前主推高产春玉米品种,正常施肥条件下对磷素子粒...
王晓慧曹玉军魏雯雯吕艳杰刘春光王永军王立春
关键词:高产春玉米
我国北方40个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明我国北方目前主推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揭示不同玉米品种磷素积累和转运差异,为磷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按照大田60000 plants/hm2种植密度进行摆放。在开花期和生理成熟期,每个品种取样3株,分成根、茎秆、叶片和子粒4部分,测定干物质重;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植株各器官磷含量;依据磷素子粒生产效率(PEPG)划分不同玉米品种的磷效率类型,计算磷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分析磷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依据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将供试玉米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即磷高效型(Ⅰ)、磷中效型(Ⅱ)、磷低效型(Ⅲ)及磷超低效型(Ⅳ )。其中,Ⅲ型品种最多(45%),Ⅳ型品种最少(5%),Ⅱ型和Ⅰ型品种分别为27.5%和22.5%。在开花前4个类型品种的磷含量及磷素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是产生差异的关键时期。开花期,Ⅳ型品种茎秆的磷素积累量最高(P<0.05),Ⅰ、Ⅱ和Ⅲ型品种根、茎秆和叶片的磷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期,各器官的磷含量以Ⅳ型品种最高(P<0.05);Ⅱ和Ⅲ型品种的子粒磷含量高于Ⅰ型品种(P<0.05),但Ⅱ和Ⅲ型品种的子粒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Ⅳ型品种根、茎秆和叶片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较高(P<0.05),而Ⅰ、Ⅱ和Ⅲ型品种子粒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较高(P<0.05),Ⅰ、Ⅱ和Ⅲ型品种根、茎秆、叶片和子粒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4个类型品种中,Ⅳ型品种的磷干物质生产效率(PDMPE)、磷收获指数(PHI)、磷偏生产力(PFP)、磷转移量(PTA)、磷转移效率(PTE)及磷贡献率(PCR)最低(P<0.05),Ⅰ和Ⅱ型品种的PFP、PHI、PTA及PTE显著高于Ⅲ型品种(P<0.05),但Ⅰ和Ⅱ型品种的差异不显著(P>0.05);4个类型品�
王晓慧曹玉军魏雯雯刘双利吕艳杰刘春光王永军王立春
关键词:高产春玉米
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品种钾素利用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盆栽试验,系统聚类分析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高产40个品种,分钾高效型(I)、钾中效型(II)及钾低效型(III),II型品种最多(57.5%),III型品种次之(25%),I型品种最少(17.5%)。3个类型品种子粒的钾素含量以钾低效型品种最高,钾高效型品种最低;子粒的钾素积累分配以钾高效型品种最高,钾低效型品种最低。根茎叶的钾含量及钾素积累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无显著差异;成熟期茎秆的钾素分配比例以钾高效型品种最高(p<0.05),钾中效型和钾低效型品种无显著差异。钾高效型品种的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钾偏生产力、钾收获指数、钾转移量和钾转移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类型品种。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粒重与钾素子粒生产效率显著相关。
王晓慧魏雯雯曹玉军刘双利吕艳杰吕超王永军高玉山王立春
关键词:春玉米
超高产夏玉米花粒期不同部位叶片衰老与抗氧化酶特性被引量:26
2013年
为探讨超高产玉米叶源衰老特征,揭示其抗氧化关键酶及膜脂过氧化特性,为玉米衰老调控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以我国创高产纪录的夏玉米为例,从单株水平上对高产纪录试验(EHYR)和普通生产田(MCFF)玉米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特性比较表明,EHYR产量达19 349 kg hm–2,是MCFF的2.28倍。MCFF和EHYR叶片分别在开花后30 d和50 d进入速衰期,MCFF叶片衰老比EHYR提前20 d;速衰期EHYR叶面积降幅比MCFF低5.7%。EHYR在籽粒灌浆后期,中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较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MCFF,而MDA含量则维持较低水平。在叶片衰老过程中,自开花后20 d开始,EHYR上部和中部叶片SOD活性较高,下部叶片则以SOD、POD和CAT三者活性较高;MCFF仅中部叶片POD和CAT活性较高。EHYR叶片衰老程度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MCFF叶片衰老与SOD和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且二者叶片衰老进程中SOD、POD、CAT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与MCFF相比,EHYR叶片除具较高SOD和POD活性外,在籽粒灌浆后期同时保持较高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是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的重要原因。开花后20 d是EHYR与MCFF叶片衰老出现差异的生理临界点,因而在此时期之前调控更有利于延缓衰老。
王永军杨今胜袁翠平柳京国李登海董树亭
关键词:夏玉米超高产开花后叶片衰老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被引量:105
2014年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
王晓慧张磊刘双利曹玉军魏雯雯刘春光王永军边少锋王立春
关键词:春玉米熟期籽粒灌浆
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钾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2020年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苗带紧行间松(MJ)、苗带松行间紧(MS)、全紧(QJ)和全松(QS)4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子粒重量及各器官钾含量、钾素吸收、积累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单株粒重显著高于其他3种耕作方式,苗带松行间紧、全松和全紧型耕作方式的玉米子粒重量差异不显著。开花期,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茎秆的钾素积累量最高,钾素含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成熟期,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叶片和子粒的钾素积累量最高,叶片的钾素含量最高,根系和茎秆的钾素含量最低。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的钾素偏生产力和钾素吸收效率最高。对单株粒重与钾效率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钾素子粒生产效率、钾素吸收效率、单株干物重和钾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钾素偏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钾素吸收、积累和子粒产量,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为最佳耕作方式。
王晓慧任英曹玉军魏雯雯刘春光王永军韩喜国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钾素吸收子粒产量
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各器官磷含量、磷素吸收、积累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最高,苗带松、行间紧型耕作方式次之,苗带、行间全松型耕作方式产量最低。开花期,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根系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均最高;成熟期,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根系、茎秆和子粒的磷含量及磷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的磷素吸收效率、磷素偏生产力、磷素贡献率和磷素转移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磷素子粒生产效率显著低于苗带、行间全松和苗带、行间全紧处理。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磷素吸收效率、整株干物重、磷素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与磷素偏生产力、磷贡献率极显著正相关。
刘春光任英刘双利罗丙海曹玉军魏雯雯王晓慧王立春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磷素积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