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气象局开放式研究基金(SX042002)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7
相关作者:宋燕朱临洪张世英李智才缪锦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山西省气象局山西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气象局开放式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降水
  • 5篇夏季
  • 4篇降水异常
  • 3篇雨型
  • 3篇环流
  • 3篇环流异常
  • 2篇多雨
  • 2篇夏季降水
  • 2篇夏季降水异常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波包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雷达
  • 1篇三峡坝区
  • 1篇少雨
  • 1篇瞬变
  • 1篇瞬变波
  • 1篇年代际
  • 1篇年际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局培...
  • 6篇山西省气象局
  • 2篇山西省气候中...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山西省气象台
  • 1篇太原市气象局

作者

  • 10篇宋燕
  • 6篇朱临洪
  • 3篇张世英
  • 3篇李智才
  • 2篇缪锦海
  • 1篇武永利
  • 1篇赵彩萍
  • 1篇季劲钧
  • 1篇琚建华
  • 1篇赵桂香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3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峡坝区一次强风害天气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2002年4月15日夜间发生在三峡坝区的强风暴属于典型的地面冷锋侵入西南倒槽天气背景下的强对流过程,其瞬间最大风力达11级,降水强度达50 mm/h左右。多普勒雷达发现风暴成熟阶段的回波具有中气旋等特征。强回波历时近4 h,根据当地短时大风的记录近地面伴随较强的下泄气流,造成灾害性大风。灾害性大风的能量可能来自对流层中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聚,能量大小对风害的强度有很好的指示性,对流不稳定能量层消失时刻预示风害爆发时刻。此个例灾害性大风和强降水发生在最强回波、最高回波顶和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之后。强烈的天气现象与天气雷达回波指示值之间的时间差可作为预报员今后预报此类天气的重要参考。
宋燕孙士型张红英朱临洪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中气旋强风暴
山西夏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及其原因初探——1.山西省一致多雨或少雨(第一类雨型)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4个测站的月降水等资料,采用EOF分解、小波分析及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利用EOF方法分析山西夏季降水...
李智才宋燕朱临洪
关键词:环流异常
文献传递
阻塞高压形成、消失与波包的传播被引量:10
2006年
利用NCEP 500 hPa高度再分析格点资料,利用滤波及富氏谱方法,诊断分析了阻高形势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在阻塞形势出现和维持期间的波包特征分布为,在阻塞高压区内无波包强中心,而在阻高区外东西南北四面中至少有两面出现明显的强中心。一般情况下,阻塞形势形成前1~3天在波包分布图上常常出现阻塞的波包特征分布,而在阻塞形势消失前1~3天,波包强中心进入阻塞区域,随后阻塞高压崩溃、消失。
宋燕缪锦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变暖前后亚非夏季风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该文针对全球温度场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明显的突然变暖事件,研究了变暖前后全球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应季风环流圈的变化特征,并且与20世纪60年代全球变冷气候事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暖后全球大范围增温,增温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大部、非洲地区大部和印度洋南部.与此同时,全球降水场也有明显的变化.1990—1995年与1980—1985年相比较,中国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印度中南部和北非Sahel大部分地区夏季总降水量有所回升,而中国华北地区南部地区和印度北部地区降水有所减少.对比分析80年代变暖前后气候环流场,发现非洲夏季风在变暖后有所加强,印度夏季风有所减弱,东亚夏季风强度微弱加强.从海陆热力对比和华北和北非Sahel等地的夏季降水量的小波分析来看,60年代变冷气候事件以年代际信号为主,同位相叠加突出了年代际振荡的作用和强度;而80年代夏季降水量的各时间尺度年代际信号符号相反,相互抵消;与此同时,80年代年际时间尺度的信号较强,起主导作用.所以,80年代气候变暖事件与60年代气候变冷事件相比较,并不是单纯的气候年代际反位相振荡的结果,而是不同时间尺度信号相互作用下引起的气候不同的响应.
宋燕季劲钧朱临洪张世英
关键词:全球变暖年代际年际小波分析
东亚夏季风对山西省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1948~2007年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600站1960~2007年逐月降水资料和山西省1960~2007年65个测站的逐月、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确立850hPa112.5E经度上候...
李智才宋燕武永利
文献传递
山西省气候变化的多尺度诊断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山西省108个地面气象站1957-2003年逐月降水、平均气温以及蒸发量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气候分区,选取10个代表站的降水和平均气温序列,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山西省47年气候变化以及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和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山西省降水和气温存在多层次结构,不同时间尺度,存在不同的周期振荡行为。②山西省降水和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变冷变湿,且变化剧烈,之后变暖变干,且变化趋于缓和;21世纪初降水有恢复性增加趋势,气温有回落迹象。③山西省降水的空间差异明显,而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则相对较小。④从季节分布来看,21世纪初,春季降水偏少,冬季偏多,夏秋季降水则为偏少趋势中有小幅增加阶段;春季气温仍为偏高趋势,秋季有回落迹象,冬夏季为偏高趋势中有小幅回落阶段。
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宋燕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波分析气温降水
山西省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研究2.北少(多)南多(少)雨型被引量:18
2008年
采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异常之北少(多)南多(少)型(第二类雨型)和山西省气温的变化异常。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分析了第二类异常雨型的时空分布,并给出相应的典型年份。EOF时间系数变化特征揭示了山西夏季降水第二类雨型有显著的年际振荡。利用合成分析,从500hPa位势高度场、纬向风、850hPa风场、700hPa水汽场和水汽输送场等物理量场研究了山西夏季第二类雨型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第二类雨型与弱的东亚夏季风相关联,北多南少和北少南多是弱夏季风的不同表现。山西省夏季降水北多南少年副高呈带状分布,位置偏北,强度较强;中高纬度地区异常波列呈大圆路径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存在纬向排列的-+-波列,同时在东亚大陆沿岸存在经向排列的-+-波列。并且华北北部有西风异常,北支锋区偏北,由西南向东北水汽输送较强。北少南多年与之相反。海温场分析表明,第二类雨型与中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紧密相关。
宋燕李智才朱临洪张世英
关键词:降水异常波列环流异常
山西省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研究1.山西省一致多雨或少雨型被引量:22
2008年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4个测站的月降水量等资料,采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利用EOF方法分析山西夏季降水,第一类雨型是山西省夏季一致多雨型,并给出此类异常雨型的时空分布和相应的典型年份。山西省夏季降水趋势分析表明,自1960年以来山西省夏季降水趋于减少。从500hPa位势高度场、纬向风、850hPa风场、700hPa水汽场、海温场等物理量场分析表明,山西夏季一致多雨年对应偏强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LaNina事件(冷水事件)发生的当年和ElNino事件(暖水事件)发生的来年,中高纬度地区易出现纬向排列的+-+-环流异常纬向分布型,大陆地区为一个异常槽和两个异常脊,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和鄂霍次克海是异常高压脊,而贝加尔湖地区是一个异常低压槽。山西省夏季一致少雨年对应偏弱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ElNino事件(暖水事件)发生的当年和LaNina事件(冷水事件)发生的来年,与一致多雨年相反,中高纬度地区通常呈现纬向排列的-+-+环流异常纬向分布型,大陆地区出现两个异常槽和一个异常脊。山西省夏季第一类雨型的发生与中高纬度地区纬向排列的环流异常分布和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系。
李智才宋燕朱临洪张世英
关键词:降水异常环流异常
长治地区干旱分析和降水预报被引量:10
2006年
对长治、沁县等11个测站1960~2000年3~8月逐月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旱月出现个数、发生月份、干旱程度、持续时间和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将长治地区的春旱和夏旱各分6个等级,从中寻找春夏两季干旱发生的规律。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春夏两季降水预报方程,对长冶地区春夏两季降水定量预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初步确定了影响长治地区春夏两季降水的主要因子是西北太平洋平均海温、长治县的地温等因子,2001~2004年预报准确率达87.5%。
张红英宋燕魏建军刘耀文朱临洪庞转棠
关键词:干旱降水预报
波包传播特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动的关系被引量:15
2006年
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研究高频波波包传播特征与瞬变波和副热带高压北进南退的关系。波包传播的初步特征为冬季波包传播生命史长,一般为7—10 d,传播速度为2—10 m/s,中心强度可超过0.4,在中高纬度地区传播路径一般为先向东南移,后向东北移;夏季比冬季的生命史短,中心强度也弱,传播路径与冬季相同。热带地区的波包传播路径先向西南,后向北移。一般波包强中心增强时,有利于槽发展,当强中心明显减弱时,有利于槽的衰减。当波包强中心持续地叠加在脊上时,脊将减弱。副热带高压的明显北跳常与南海特征区(0°—20°N,100°—120°E)持续5 d及以上的无波包强中心活动有关,并且在2次季节性北跳之后,又持续5 d以上出现波包强中心;副热带高压南移过程都与持续5 d及以上的南亚区域波包强中心、台风强中心或温带波包强中心活动有关。
宋燕缪锦海琚建华
关键词:瞬变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