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51066)

作品数:22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志忠张川平赵雨佳常凌张旭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学

主题

  • 5篇文学
  • 5篇小说
  • 4篇故事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铸剑》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当代作家
  • 1篇底色
  • 1篇地域文化
  • 1篇地域文化特色
  • 1篇雕塑
  • 1篇动物
  • 1篇读史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新古典
  • 1篇新古典主义

机构

  • 15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河北省社会科...

作者

  • 12篇张志忠
  • 1篇张细珍
  • 1篇张川平
  • 1篇常凌
  • 1篇赵雨佳
  • 1篇张旭

传媒

  • 5篇文艺争鸣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南方文坛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石家庄学院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武陵学刊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励耘学刊
  • 1篇中国文学批评
  • 1篇百家评论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民本色·残酷叙事·可成长性·中国故事——莫言讲稿四章被引量:1
2015年
为农民和乡土中国立言莫言创作的一个精神特征,是身为农民,为农民立言,为乡土中国立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农民形象,尤其是具有艺术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是很少出现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先生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源头,表现了他心目中的中国的农民。在鲁迅先生之后,出现了大批表现乡村生活的作家,并且成为新文学的主体,如沈从文、萧红、赵树理、高晓声、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
张志忠
关键词:乡土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高晓声中国故事艺术典型
如何讲述当代中国的神奇故事——与李建军论莫言与诺奖被引量:1
2018年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争议和批评之声非常热闹,却很少看到学理性的论辩和回应。这对于澄清事实、澄明理论显然是大为不利的。中国大陆最猛烈的批判,则是出自当下最为活跃的批评家之一李建军先生。李建军言之凿凿地说,莫言的获奖,很大程度上,是"诺奖"评委根据"象征性文本"误读的结果,——他们从莫言的作品里看到的,是符合自己想象的"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而不是真正的"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张志忠
关键词:故事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批评家
70后视域下冯唐自媒体写作的症候考察——从《万物生长》谈起
2016年
作为一个跨界能手,冯唐的自媒体写作可谓观察70后作家的一个支点。基于肿胀而起的创作内驱力、精神内分泌式的文字繁殖,外加一点任情任性的才情,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冯唐青春叙事的写作范式。而与时俱进地玩转自媒体恰能让他肿胀的那喀索斯情结有效释放。只是当青春荷尔蒙的肿胀消失后,肿胀叙事能肿多久?文字能否在自媒体的信息繁殖中,走出自我重复的泥淖,建构叙事的历史景深?70后作家自我重复的叙事循环与自媒体写作自产自销的传播循环,是历史缺席后叙事失重的症候折射。作家叙事应如利刃,以个体的感觉经验与独到的美学修辞,锋利地切入时代的思想命脉,或表达深刻的内在分歧,或裸露隐匿的历史症候。
张细珍
关键词:症候
莫言研究的新可能性被引量:3
2016年
因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研究成为当下的显学。在相关研究论文呈现"爆炸"态势的情况下,如何拓展莫言研究的学术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翔实而深入的论证揭示,对莫言文本的细读,对莫言阅读史、莫言与山东和胶东半岛地域文化关系的深度考察,都是有可能取得新的开拓的几个方面。
张志忠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史地域文化特色
莫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4—2013)被引量:7
2014年
莫言荣获诺奖之后,莫言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热点纷呈。论文以丰富的资料搜集为前提,追溯自孙犁先生赞赏《民间音乐》起始,至今30年间莫言研究的轨迹和要点,聚焦获诺奖之后的莫言出版和研究热潮,并且提出当前深化莫言研究的若干新思考和新展望,以助力于莫言研究的拓展。
张志忠
如何讲述当代中国的神奇故事——与李建军论莫言与诺奖被引量:4
2017年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外对莫言都有激烈的批评。李建军是最激烈的批评者之一。本期笔谈中张志忠的文章就李建军对莫言作品的批评进行了概括并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反批评。张文认为李文中存在自相矛盾的破绽,而李文所提出的文化领域中的"阴谋论"更缺乏充分正当的理据,因而是荒谬的,并且还表露了部分国人心理中依然存在着狭隘的"怨恨心态"。张文还从正面阐述了莫言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和农民英雄传奇的积极意义,并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以坦然和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展开建设性的对话交流。而郭宏雷的文章则抓住了莫言小说中独特但也容易造成读者意见分歧的另一个特色,即大量的动物修辞运用。作者认为莫言是当代写动物最多的小说家,而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莫言小说人性探究的深层背景。在莫言小说中,动物是常规性修辞载体,也是独特的话语符号和修辞认知的手段。在继承古典审美传统、接受外来影响的基础上,莫言不断探索创新,极大丰富了小说中动物的修辞功能。动物形象的大量涌现,动物感觉、动物意识、动物思维的全面渗透,使莫言小说在语言、结构和文体方面形成了极为特殊的修辞风貌和美学品质。本期笔谈希望引起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他学者注意,并期待学者就相关问题发出自己的不同声音。
张志忠
关键词:莫言小说争鸣
莫言对司马迁的承续与对话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莫言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承续与对话关系:莫言对司马迁对悲惨命运的屈辱接受与他对精神世界执着追求的矛盾人格的理解与回应;莫言对司马迁及《史记》的叛逆性、"好奇"心态和"童心盎然"的独特理解及其与莫言创作特征的关联性;莫言剧作《霸王别姬》和《我们的荆轲》对司马迁原作的增补与重述,并且进一步阐述了通过出奇制胜与奇正相生的辩证法、心灵冲突与人物的可成长性、对爱情真谛与人生意义的不懈追问、古典美与华贵语言等构成的莫言剧作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特性。
张志忠
心慕笔追:莫言对鲁迅短篇小说的模仿与继承被引量:2
2015年
在长期的创作历程中,莫言的若干短篇小说和鲁迅的短篇小说有着惊人的亲缘性,这种情况的出现,很明显地是因为莫言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和启发。莫言本身非常推崇鲁迅,认为“鲁迅说出了很多我们心里有,但不知该怎么说的话”。
赵雨佳
关键词:短篇小说模仿
战争“底色”与生命雕塑
2014年
徐怀中先生能够把亲身在1965年赴越南南方战场、在炮火硝烟中进行战地采访的往事"保鲜"至今,为今天的文坛和读者奉献了一部精彩绝伦而又厚重蕴藉的作品。他有一种开拓作品的精神空间和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强烈倾向。在《底色》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他不同于新闻记者之客观写实,作为小说家的情怀和艺术的独到描写。
张志忠
关键词:战争艺术
大奖纷纷向莫言:经典化的过程及其价值取向被引量:1
2016年
讨论中国当代作家的经典化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此前程光炜讲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为什么比不上现代文学研究的成就,其中有一条就是说现代文学研究实现了现代作家的经典化,文学史的格局已基本建立,有了稳定的研究框架。
张志忠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当代作家现代作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