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51066)
- 作品数:22 被引量:37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志忠张川平赵雨佳张旭常凌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广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农民本色·残酷叙事·可成长性·中国故事——莫言讲稿四章被引量:1
- 2015年
- 为农民和乡土中国立言莫言创作的一个精神特征,是身为农民,为农民立言,为乡土中国立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农民形象,尤其是具有艺术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是很少出现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先生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源头,表现了他心目中的中国的农民。在鲁迅先生之后,出现了大批表现乡村生活的作家,并且成为新文学的主体,如沈从文、萧红、赵树理、高晓声、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
- 张志忠
- 关键词:乡土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高晓声中国故事艺术典型
- 莫言研究的新可能性被引量:3
- 2016年
- 因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研究成为当下的显学。在相关研究论文呈现"爆炸"态势的情况下,如何拓展莫言研究的学术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翔实而深入的论证揭示,对莫言文本的细读,对莫言阅读史、莫言与山东和胶东半岛地域文化关系的深度考察,都是有可能取得新的开拓的几个方面。
- 张志忠
-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史地域文化特色
- 莫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4—2013)被引量:7
- 2014年
- 莫言荣获诺奖之后,莫言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热点纷呈。论文以丰富的资料搜集为前提,追溯自孙犁先生赞赏《民间音乐》起始,至今30年间莫言研究的轨迹和要点,聚焦获诺奖之后的莫言出版和研究热潮,并且提出当前深化莫言研究的若干新思考和新展望,以助力于莫言研究的拓展。
- 张志忠
- 如何讲述当代中国的神奇故事——与李建军论莫言与诺奖被引量:4
- 2017年
-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外对莫言都有激烈的批评。李建军是最激烈的批评者之一。本期笔谈中张志忠的文章就李建军对莫言作品的批评进行了概括并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反批评。张文认为李文中存在自相矛盾的破绽,而李文所提出的文化领域中的"阴谋论"更缺乏充分正当的理据,因而是荒谬的,并且还表露了部分国人心理中依然存在着狭隘的"怨恨心态"。张文还从正面阐述了莫言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和农民英雄传奇的积极意义,并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以坦然和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展开建设性的对话交流。而郭宏雷的文章则抓住了莫言小说中独特但也容易造成读者意见分歧的另一个特色,即大量的动物修辞运用。作者认为莫言是当代写动物最多的小说家,而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莫言小说人性探究的深层背景。在莫言小说中,动物是常规性修辞载体,也是独特的话语符号和修辞认知的手段。在继承古典审美传统、接受外来影响的基础上,莫言不断探索创新,极大丰富了小说中动物的修辞功能。动物形象的大量涌现,动物感觉、动物意识、动物思维的全面渗透,使莫言小说在语言、结构和文体方面形成了极为特殊的修辞风貌和美学品质。本期笔谈希望引起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他学者注意,并期待学者就相关问题发出自己的不同声音。
- 张志忠
- 关键词:莫言小说争鸣
- 莫言对司马迁的承续与对话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莫言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承续与对话关系:莫言对司马迁对悲惨命运的屈辱接受与他对精神世界执着追求的矛盾人格的理解与回应;莫言对司马迁及《史记》的叛逆性、"好奇"心态和"童心盎然"的独特理解及其与莫言创作特征的关联性;莫言剧作《霸王别姬》和《我们的荆轲》对司马迁原作的增补与重述,并且进一步阐述了通过出奇制胜与奇正相生的辩证法、心灵冲突与人物的可成长性、对爱情真谛与人生意义的不懈追问、古典美与华贵语言等构成的莫言剧作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特性。
- 张志忠
- 心慕笔追:莫言对鲁迅短篇小说的模仿与继承被引量:2
- 2015年
- 在长期的创作历程中,莫言的若干短篇小说和鲁迅的短篇小说有着惊人的亲缘性,这种情况的出现,很明显地是因为莫言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和启发。莫言本身非常推崇鲁迅,认为“鲁迅说出了很多我们心里有,但不知该怎么说的话”。
- 赵雨佳
- 关键词:短篇小说模仿
- 战争“底色”与生命雕塑
- 2014年
- 徐怀中先生能够把亲身在1965年赴越南南方战场、在炮火硝烟中进行战地采访的往事"保鲜"至今,为今天的文坛和读者奉献了一部精彩绝伦而又厚重蕴藉的作品。他有一种开拓作品的精神空间和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强烈倾向。在《底色》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他不同于新闻记者之客观写实,作为小说家的情怀和艺术的独到描写。
- 张志忠
- 关键词:战争艺术
- 大奖纷纷向莫言:经典化的过程及其价值取向被引量:1
- 2016年
- 讨论中国当代作家的经典化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此前程光炜讲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为什么比不上现代文学研究的成就,其中有一条就是说现代文学研究实现了现代作家的经典化,文学史的格局已基本建立,有了稳定的研究框架。
- 张志忠
-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当代作家现代作家
- 自我的确证与救赎——评严歌苓长篇小说《芳华》被引量:6
- 2018年
- 《芳华》是严歌苓创作的一部极具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描写一群跳"红色芭蕾"的部队文工团员舞台上下的生活。在这一特定群体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生态中,刘峰和何小曼的处境较为特殊,前者是雷锋式的圣贤,后者是被厌弃的角色。经过"触摸事件"的洗礼,二人在剧烈的人生震荡中把握自我,救赎自我,渐次抵达"人"的层面。林丁丁、萧穗子等人作为"触摸事件"的当事者和旁观者,参与了对他人命运的"塑造",她们也从不同的起点,走上自我确证和救赎的坎坷之路。
- 张川平
- 关键词:严歌苓自我确证救赎
- 莫言笔下的城市空间被引量:1
- 2016年
-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神秘诡谲、魅力非凡,其实莫言也创作了很多有趣的城市故事。在城市故事中,莫言通过一双双底层人民的眼睛关注城市人的生存现状与生存困境,探讨人性的复杂与脆弱、金钱之上的价值观、腐朽堕落的青年理想、走向迷途的人生道路等社会问题。早期作品中以奇观式的社会现象当作生活常态来书写也暴露了莫言对于城市认识的不足,随着莫言的不断成熟,城市对作家的接纳与认可和作家对城市抵触心理的消减。
- 张旭
- 关键词:生活常态现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