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51068)
-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赵思运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任洪渊汉语文化诗学的本土性反思——兼及任洪渊的诗歌创作被引量:1
- 2020年
- 任洪渊跨在汉语文化和西方文化逆向发展的两条河岸,上下溯源,从他的人性基因里生长出来的汉语文化诗学,以反思工具理性为前提,以汉语为载体、以诗性智慧为核心,具有属人的性质。他将汉语置于法语、德语、英语、俄语的视野之内,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再解读,发现卡西尔、巴尔特、海德格尔、德里达等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趋势是不断打破逻各斯中心而走向非逻各斯,重新回到原初的文化源头,与中国古老的老庄语言文化诗学可以互相发现、互相体认、互相激活,从而为现代汉语诗学的本土性提供有效的反思参证,让我们深思现代汉语诗性智慧如何在回应西方语言哲学的转向中确立汉语的主体性、如何使现代汉语与古典汉语在诗性智慧层面产生对话。任洪渊的学术表达融诗性、哲性、科学性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任洪渊以学术与创作互证的方式,彰显出汉语文化诗学的魅力。任洪渊学案为汉语诗学的发展勾勒出一幅醒目的剪影。
- 赵思运
- 关键词:诗性智慧本土性
- “草根诗学”的倡导与实践——李少君论
- 2017年
- 李少君既有鲜明的诗学思考力和强烈的理论驱动力,又具有较强的诗艺外化能力。李少君多年致力于"草根诗学"的倡导,并在持续的"自然诗学"创作实践中彰显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内涵。李少君的自然母题表达之中,融入了具有现代生命意义的沉思品质,在传统与现代既博弈又和谐相处的辩证关系中,对古雅诗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拓展。李少君的"草根诗学"理论及其创作实践,有助于我们思考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传统诗学在当下的命运,具有重要的本土文化寻根的意义。
- 赵思运
- 关键词:本土文化
- 江南文化的诗意解码——潘维诗歌论
- 2014年
- 在江南文化的世界里,潘维是鲜明的诗性符号之一。作为潘维灵魂基因元素的外化,"江南雨水"、"少女"、"太湖"、"巨龙"等江南文化地理意象,既是潘维破译江南文化的诗意密码,又是读者破译潘维灵魂密码的钥匙。他宣称自己是"汉语诗魂的守护者"。他对于"汉语帝王"角色的自期,显示出他的诗学野心。
- 赵思运
- 关键词:文化地理汉语诗学
- 本土性生活体验的诗意切片——杨克诗歌论
- 2014年
- 杨克的诗歌创作一直执着于对中国本土性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进行审视,有效地深度介入行走着的历史语境。他实现了诗学意义上与生存现实意义上的双重"在场"。他从人的生存和时代语境的夹角切入诗歌时,将宏大意图与诗学具象的关系处理得甚为精当,既有效地整合了这个时代的全息图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现场的鲜活与丰富,又在内在价值观念上显示出高度的历史理性。他善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比张力中彰显传统诗学意象的现代哲思。
- 赵思运
- 关键词:诗歌本土性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凤凰山”——飞廉论被引量:2
- 2019年
- 飞廉试图在诗中确立文化人格的自觉意识十分醒目。飞廉没有被传统诗学限定,而是使古典诗学充分被灵魂融化,挥发出属于自己诗学的特有的文化气质。他对传统诗学的再现具有鲜明的"及物性"。这种及物性有两种,第一种及物性是指对诗人自我精神主体的深度探触与确证,传统文化人格符号作为一种精神镜像,或者是自我灵魂表达的触媒,或者是自我灵魂的对位与隐喻。第二种及物性是通过诗人主体的生命体验折射出历史与现实的真实状况。隐逸性人格和革命性人格等多种文化人格元素的交织,构成了飞廉诗学气质的复杂性与立体性。他正在成就"一种伟大的诗学象征"--"凤凰山"诗学。
- 赵思运
- 关键词:传统诗学自我主体
- 洛夫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生成探究被引量:1
- 2017年
- 洛夫站在古今中外的诗学坐标上,完成本土性"天涯诗学"的建构与实践。他的诗歌中的本土传统体现在历史题材的选择、历史人物的重构、历史文化意象的复现等方面。我们要从文献学层面深入到发生学层面,从文化通约深入到精神通约,通过对洛夫诗中的文化意象生成驱动力的研究,来破译他的精神密码,进一步研究这种心灵密码是如何外化到其创作之中。洛夫晚年创作的《唐诗解构》体现了"文化标本"的悖论:对古典诗学的现代修复带来的却是个体生命体验的隐退。
- 赵思运
- 关键词:文化意象
- 从“白话”到“口语”:百年新诗反思的一个路径被引量:7
- 2017年
- 从"白话诗"的初创,历经战争风雨和政治风云的沧桑磨难,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语诗"的兴起,这条清晰的线索构成了反思百年新诗的一个路径。"白话诗"是在西方话语的巨大冲击下,出于中国现实巨变之急需,在历史进化论和工具理性思维的主导下,强行"剖腹"诞生的,带有"先天不足"的病灶,后天又在严酷战争环境和极端政治语境下发育成畸形,一步步沦为"口语暴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第三代诗人的努力下,白话诗才真正从过度政治化的阴影里走出来,口语诗才得以觉醒。90年代以来,在民间立场觉醒与彰显的文化背景下,"后口语诗"具有了身份自觉和理论自觉。通过百年新诗史的回眸与反思可以发现,现代汉语口语诗体基本代表了一种富有生命活力和汉语诗性智慧的本土性路向。
- 赵思运
- 关键词:白话诗口语诗新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