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09040471064)
- 作品数:3 被引量:261H指数:3
- 相关作者:章明奎黄超刘丽君王浩刘兆云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污染土壤中有机质和重金属互相作用的模拟研究被引量:32
- 2009年
- 为了解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与重金属积累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供试土壤中添加不同等级的有机物料和重金属元素Pb与Cu,在培养条件下研究有机物对土壤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金属添加量对土壤生物呼吸强度和有机质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重金属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质矿化速率显著下降,添加的有机物料残留增加,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同时,有机碳的积累又增加了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固定,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稳定性,降低了其淋溶性,有利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聚.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态有机质中重金属的富集是土壤有机质矿化减弱和重金属稳定性增加的主要原因.由此推断,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质可通过形成重金属-颗粒态有机质复合体发生相互促进稳定或积聚的作用.
- 王浩章明奎
-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积累矿化
- 侵蚀—沉积连续地形中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异被引量:16
- 2009年
- 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可导致土壤碳库在空间上重新分布,但至今对这一过程中不同碳库的迁移和再分布特点还了解不多。在浙江省亚热带地区选择了由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组成的侵蚀—沉积系列连续地形,分别采集了4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碳库的分异特征,探讨了侵蚀—再沉积过程中各种碳库的转归。结果表明,土壤有机总碳及各组分碳均是: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侵蚀区土壤总有机碳自上而下明显下降,而堆积区土壤有机碳库分布较深,垂直变化相对平缓。黑碳极易随地表径流发生迁移,呈由高处逐渐向低处明显富集的趋势。堆积区为连续地形中的碳汇。
- 刘兆云章明奎
- 关键词:颗粒态有机碳黑碳迁移空间分异
- 生物质炭对红壤性质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13
- 2011年
- 为了解生物质炭施用对红壤性质的改良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质炭投入量对2种不同肥力水平红壤质量指标的影响,探讨生物质炭施用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施用生物质炭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壤碳库,还可降低土壤酸度,增加土壤pH值和盐基饱和度,提高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氮,增强土壤保肥能力,改善植物生长环境,促进黑麦草的生长;生物质炭施用量为10和50 g·kg-1时,经1年的培养试验后2个研究土壤的有机碳、速效P、速效K和盐基饱和度分别比对照增加31%~744%、14%~215%、6%~110%和17%~82%,pH值增加0.11~0.40个单位;生物质炭的改善作用在肥力水平较低的土壤上明显高于肥力水平较高的土壤,改善效果随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肥力水平较高的土壤中,高量施用生物质炭(200 g·kg-1)可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下降,对黑麦草的生长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
- 黄超刘丽君章明奎
- 关键词:生物质炭红壤养分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