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创新项目(GIGCX-04-04)

作品数:3 被引量:81H指数:3
相关作者:吕宝凤夏斌吴国干李文铅王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盆地
  • 2篇新生代
  • 1篇东海盆地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新生代沉积
  • 1篇新生代盆地
  • 1篇应力场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源岩
  • 1篇烃源
  • 1篇烃源岩
  • 1篇气藏
  • 1篇区域应力场
  • 1篇转换带
  • 1篇南海北部
  • 1篇构造转换带
  • 1篇海盆
  • 1篇海盆地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油田

作者

  • 3篇吕宝凤
  • 2篇夏斌
  • 1篇陈根文
  • 1篇孙向阳
  • 1篇王冉
  • 1篇李文铅
  • 1篇段生盛
  • 1篇张升平
  • 1篇赵小花
  • 1篇吴国干
  • 1篇周莉

传媒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沉积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被引量:49
2007年
南海处于欧亚、太平洋、印—澳三大板块的交汇处,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共同作用下经过扩张形成的。南海北部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等多个新生代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虽然同样都经历了大致相当的从裂陷到拗陷的构造演化史,但在张裂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构造迁移现象,构造沉降特征分析显示:在西半部的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3个盆地中,构造活动自北而南迁移;在东半部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3个盆地中,自西向东有构造事件发生时间逐步变晚的趋势。这种迁移现象对烃源岩的形成、分布及生烃特征等方面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西半部的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比北部湾盆地沉降幅度大,烃源岩发育规模也较大,具有更大的生烃潜力和更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在东半部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中,自西向东有烃源岩发育层位偏上、发育规模逐渐减小、埋藏深度逐渐减小的趋势,所以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油气前景不如珠江口盆地。
夏斌吕宝凤吴国干陈根文李文铅王冉
关键词:南海北部新生代烃源岩
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意义被引量:17
2007年
受NNE向同沉积断裂的影响,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表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对该区断裂构造的追踪对比和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该地区控盆断层具有典型的分段式、幕式时空演化特点;在断层活动过程中,不同区段的断裂在倾向和走向方向上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一种过渡性构造即构造转换带;在构造转换带处隐伏圈闭和有利砂体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有利指向,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张升平吕宝凤夏斌孙向阳
关键词:构造转换带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17
2008年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的坳陷、沉积作用和周缘山体隆升存在着很好的耦合关系,沉积中心位置、沉积范围大小及沉积中心的平面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承受过来自北缘祁连山方向、西北缘阿尔金山方向以及南缘昆仑山方向三组挤压应力的作用,其中来自阿尔金山方向的应力一直在持续发挥作用;来自盆地南北缘的应力也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经历了一个由北东向(古近纪早—中期)→北北东向(古近纪末期—中新世早期)→近南北向(中新世中期—上新世中期)→北东向(上新世晚期)的转向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展演化模式,提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经历了由北向南挤压—旋转、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旋转以及由向北挤压—旋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吕宝凤赵小花周莉段生盛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区域应力场动力学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