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60128) 作品数:16 被引量:27 H指数:3 相关作者: 王伟 周云龙 更多>> 相关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艺术 哲学宗教 历史地理 更多>>
从话语独白到众声喧哗——语言学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 2012年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互相激荡的时代情境中,语言学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已然摆脱单一本质主义论述的话语宰制,既突破庸俗社会学批评的言说桎梏,亦超越审美本质主义批评的言语迷思,呈现为多重话语相互对话的复调文本,而对此戏剧批评景观进行二度话语分析,可以见出当下学人如何以之作为路径,积极介入日常生活,重新建立与公共空间的关联。 王伟关键词:话语分析 研究范式 “话剧”:一个术语的诞生和多重侨易的发生 被引量:3 2015年 "话剧"作为既定的戏剧学术语,能够被作为固定指称沿袭使用,意味着它在一个深刻的知识性约定层面上,区别于偶然性的、普通的命名与接受过程。因此,作为戏剧学术语的"话剧"的诞生,既是一个文化事件,也是一项理论实践,它同时具有历史和文字的双重意义维度。在这个约定俗成的戏剧学术语中,不仅反射出一种知识生产所持有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且还镶嵌着中国和西方戏剧(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的图式。借助侨易观念提供的观察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话剧"这一术语的生成过程中,发生了多重的侨易现象,而侨易主题是一种身体化的戏剧观念。洪深的身体/知识侨易暗示了他"西方主义——民族主义——戏剧"的二元三维式的精神结构,并赋予"话剧"这一术语一种不可愈合的裂隙和无法调和的紧张。"话剧"的命名策略中已经为中国戏剧的未来预留下了民主化与现代化的难题。 周云龙荡向无何有之乡的轻舟:陈季同的跨文化交流愿景与书写 被引量:1 2014年 在译介学文化转向的脉络中,解析陈季同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跨语际改写,以及李华川对陈季同法文小说Le Roman de l'Homme Jaune的中译,凸显的是一系列潜隐的文化权力结构问题。李华川的译作《黄衫客传奇》应视为译者在本土语境中的再创造,它具有不同于原作的新的意义和文学价值。陈季同以法语/法国文化为视野和导引,以一种中西混杂的文体风格,再现了他心中的故乡,这种书写风格正是他复杂的社会文化身份和生存经验的再现。陈季同重绘"中国"图像的努力,意在文本中构建一个"无何有之乡"般的世俗"中国"形象,"反写"西方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 周云龙关键词:陈季同 跨文化书写 翻译 文体 走向主体间性的建构主义——当下美学的教学困窘及其对策探讨 被引量:2 2013年 在审美文化主潮由自律性精英艺术向市场化大众文化产生位移的历史情境中,美学知识的当下传授与新近讲述,应该摆脱本质主义之单一论述的话语宰制,既要突破横向移植社会学原理的言说桎梏,更要超越实体性审美本质主义的理论迷思,进而图绘出主体间性交往对话的复调话语。惟其如此,大学美育才能避免自说自话的画地为牢,在更高维面上介入渐次审美化的日常生活,重建其与公共空间的积极关联。 王伟关键词:美学教学 学科意识 精英主义 从读者中心说到主体间性论——后现代转向中的接受理论 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人本主义的学术传统与意识美学的思想旨趣,同时受制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方法局限,早期姚斯的接受美学,在赋予读者高度主体性之际,陷入读者中心论的思维迷思。这一乐观论断与当下审美文化的传播现状相悖,缘此既受到重视文本原义的保守学者的善意批评,亦为沉溺于语言游戏狂欢的后现代论者所不屑。后期接受美学关注艺术经验的审美解释,超越身体/意识、传者/受众、边缘/中心的二元对立,辩证思考艺术交往活动的张力结构,走向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 王伟关键词:主体性 审美经验 艺术传播 主体间性交往论的想象方式——基于杨春时的现代性美学论述 被引量:1 2012年 在现代性的时代语境中,接受美学透视人类交往的存在方式,对审美交往作出本体论的规定,最终揭橥"交往作为解释的世界"的主体间性之维。胡塞尔之知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论解释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等人的社会学主体间性理论是接受美学交往理念的始基。接受美学所开创的主体间性审美交往论,既有柏拉图辩证法思想的新发展,也受到马丁.布伯的主体间性对话关系本体论的深刻影响,是在超越自然主义与信念主义之基础上,对现代性情境所作出的解释学向度上的审美回应。 王伟关键词:主体间性 解释学 走向主体间性的虚构诗学——伊瑟尔文论思想的文化诗学转向 被引量:2 2012年 在主体间性的交往视阈下,对伊瑟尔的文论思想"重新语境化",能够更好地勘定其多维面向及历史延展。伊瑟尔前期的效应美学仍然存在着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主要表现在确定性/不确定交流观的二分误区,阅读理论的非历史性倾向,以及欠缺审美同情向度的探讨。缘此晚期的伊瑟尔在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对话与论争中,立足于现代与后现代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文化语境,从文学理论批评转入文化诗学研究,由微观角度的分析演化为宏观整体把握,进而实现主体间性的文学人类学转向。 王伟关键词:主体间性 本质主义 普适性的建构:新、旧剧观念论争中的西方知识状况 被引量:3 2013年 新旧剧观念论争的实质在于论争双方对西方戏剧知识阐释权的争夺。在表面的歧义背后,论争双方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地带和暧昧层面。同样的西方戏剧知识经由论争双方的挪用,伴随着论述立场的不同,其意义来回滑动并悄然获得了论争的核心地位。这种西方戏剧知识状况意味着:无论论争双方对中国戏曲的优劣存废持何观点,都在西方戏剧中寻找各自的理论支持。对于作为象征资本的西方戏剧知识的权威性认同,正是论争双方共享的意识形态基础。 周云龙关键词:论争 西方戏剧 知识状况 文化主体性 表征中国:左翼报告文学运动的现代性重访 被引量:2 2013年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界关乎左联报告文学运动的探勘,得益于文学史料的渐次完善和现代性问题意识的日益明确,改变方法先行的本质主义论述。传统研究范式主要着眼于具体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抑或现代报告文学百年脉络之历史切面的宏观概述,虽颇有创获但是由于学术想象力的日渐匮乏而难以为继。后新时期研究范式的转型,体现为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阈切入其间,将关注焦点转移到知识分子书写、现代都市想象以及翻译政治等问题的讨论。 王伟关键词:公共空间 报告文学 新纪录运动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被引量:3 2013年 新纪录运动以纪实精神作为本体性追求,然而本真性并非静态孤立的客观实存,而是经由主体间相互对话与共同协商而生发的动态意义。其在原型层面契合当下大众在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中的窥探欲望,在现实层面呈现了民间草根话语、主流观念话语、知识者启蒙话语、跨国资本话语的多重对话结构,而在审美层面则表现为主体良心的深层敬畏、对生命平等的真切尊重、对异化状态的超越反思。纪录片的真正灵魂与存在之道,在于其穿透社会寓言与时代素描的文本意义网络,允诺每个主体都有进入光亮的诗性可能。 王伟关键词:公共记忆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