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812)

作品数:68 被引量:1,136H指数:15
相关作者:赵其华许强彭社琴陈继彬刘汉香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建筑科学
  • 36篇天文地球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地震
  • 14篇滑坡
  • 13篇斜坡
  • 9篇汶川地震
  • 8篇地基
  • 8篇软土
  • 7篇地质
  • 7篇桩基
  • 6篇碎石
  • 6篇土地基
  • 5篇振动
  • 5篇振动台
  • 5篇石流
  • 5篇输电
  • 5篇输电线
  • 5篇输电线路
  • 5篇泥石
  • 5篇泥石流
  • 5篇边坡
  • 5篇电线路

机构

  • 69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四川省地质矿...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省交通运...
  • 2篇四川雅西高速...
  • 1篇铁道第二勘察...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 1篇中交第二公路...
  • 1篇中水北方勘测...
  • 1篇二滩水电开发...
  • 1篇成都军区
  • 1篇四川省蜀通岩...
  • 1篇江西省地质灾...
  • 1篇华电郑州机械...
  • 1篇甘肃铁道综合...

作者

  • 30篇赵其华
  • 21篇许强
  • 17篇彭社琴
  • 15篇陈继彬
  • 8篇黄润秋
  • 8篇刘汉香
  • 4篇余斌
  • 4篇李丽
  • 3篇任洋
  • 3篇裴向军
  • 3篇张海泉
  • 3篇范宣梅
  • 3篇董秀军
  • 3篇巨能攀
  • 3篇吴雨夫
  • 3篇廖景高
  • 3篇吴礼舟
  • 3篇张良喜
  • 3篇邓茂林
  • 3篇邹威

传媒

  • 14篇工程地质学报
  • 8篇岩土力学
  • 5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人民长江
  • 3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水利与建筑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工程勘察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水电能源科学
  • 2篇地震工程与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路基工程
  • 1篇地质灾害与环...
  • 1篇现代隧道技术
  • 1篇世界地震工程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9篇2015
  • 3篇2014
  • 10篇2013
  • 12篇2012
  • 16篇2011
  • 11篇2010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FLAC^(3D)软土路堤稳定性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在软土路基修筑高速公路时路堤填筑至极限高度后经常出现路堤失稳情况。结合四川省遂宁-资阳-眉山高速公路软基监测项目,采用FLAC3D强度折减分析方法对典型路段进行路堤分级加载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法能模拟路堤塑性区发展过程,塑性应变自堤趾到堤肩贯通,呈带状分布,随填土高度的增加,塑性区向路堤中间及路基深部逐渐扩大,该塑性应变带即为相应的最危险潜在滑动面,呈圆弧形,其符合均质软土地基的滑动模式;该法考虑了模型的边界约束条件、初始地应力情况、岩土体的弹塑性变形及屈服,较刚体极限平衡完善,对边坡应力变形状态的综合稳定性分析比只给定安全系数更加重要。
熊平华赵其华陈继彬
关键词:FLAC3D简化BISHOP法分级加载塑性区
基于层次分析的可拓学理论围岩大变形预测方法及应用被引量:14
2011年
围岩大变形是地下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一种,为探讨准确而快速地预测围岩大变形,文章将层次分析法和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围岩大变形预测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的可拓学理论围岩大变形预测方法。该方法是在物元理论、可拓集合论和关联函数运算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能够反映和体现围岩大变形的几项重要参数指标(本文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主应力值、强度应力比、弹性模量四项指标),建立围岩大变形预测的物元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通过实际围岩大变形等级的关联度计算,最终确定围岩大变形等级;并与模糊层次分析法取得的围岩大变形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能够运用一定的基础数据对围岩大变形作出预判,对工程建设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任洋李天斌
关键词:围岩大变形物元层次分析
不同方式处理后软土地基侧向变形规律被引量:14
2013年
高速公路建设期侧向位移的控制是评价路基变形的重要依据。依据四川省遂-资(遂宁至资阳)高速公路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数据,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分别探讨西南地区软土路基经塑料排水板(PVD)、碎石桩处理后,路基侧向变形y与深度z,最大侧向变形增量△ym与地表沉降增量△SD,平均侧向变形量Sy与地表沉降量Sf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根据Boussinesq解答和实测数据得到路堤荷载作用面积下变形y随着深度z大致呈"S"形变化,近地表变化剧烈,随荷载增加最大侧向位移深度基本保持不变,土体最大侧向变形深度与路堤填筑高度无关,与土性有关;(2)经PVD处理后的软基在填筑期、预压期均有大量侧向位移发生,各占总位移量的50%,最大侧向位移深度在距离地表1.0~1.5 m处;(3)经碎石桩处理后软基侧向位移在填筑期已完成总位移量的75%~80%,总位移量明显小于PVD处理后软基侧向位移量,最大侧向位移深度在距离地表2.5~3.5 m处;(4)PVD处理软基在固结阶段△ym/△SD、Sy/Sf分别为0.15~0.30和0.10~0.20,大于填筑前期2~4倍,而碎石桩处理软基固结阶段△ym/△SD、Sy/Sf分别为0.10~0.15和0.03~0.05,各个阶段变化相当。
陈继彬赵其华彭社琴陈子扬
关键词:软土地基BOUSSINESQ解
某地区白云岩室内溶蚀试验及微观溶蚀机理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揭示白云岩溶蚀砂化形成机理。开展室内不同溶液条件、不同结构白云岩溶蚀试验,对比分析溶蚀速率控制因素,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不同溶蚀阶段白云岩微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岩石微观结构对溶蚀速率起控制性作用,不同结构白云岩溶蚀速率关系为:中-细晶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粉-泥晶白云岩;比表面积与总溶蚀量有关,与单位面积溶蚀速率无关;溶蚀起始于粒间、晶间孔隙、构造微裂隙与解理,并逐步扩展使孔隙、裂隙相互连通;溶蚀使白云岩微观结构逐步劣化,晶体联结力减弱,伴随晶体崩解脱落,最终分解成细小颗粒而形成白云岩溶蚀砂化。
张良喜赵其华胡相波韩刚赵幸
关键词:白云岩溶蚀速率
不同方式处理后软土地基侧向变形规律
高速公路建设期侧向位移的控制是评价路基变形的重要依据。依据四川省遂-资(遂宁至资阳)高速公路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数据,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分别探讨西南地区软土路基经塑料排水板(PVD)、碎石桩处理后,路基侧向变形y与...
陈继彬赵其华彭社琴陈子扬
关键词:软土地基BOUSSINESQ解
文献传递
武隆鸡尾山滑坡滑带软岩流变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滑带软岩的流变力学特性是影响大型岩质滑坡坡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流变长期强度是评价大型岩质滑坡坡体长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采用岩石直剪流变仪对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滑带条纹状含钙质灰质板岩进行了岩石的剪切流变试验。根据流变试验结果,得出滑带板岩的剪应力—剪切位移时程曲线,得出了岩石的长期强度参数。结果表明:将直剪流变试验与快剪试验获得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前者获得的长期抗剪强度参数有显著降低,长期强度明显降低,摩擦系数降低31.53%,凝聚力降低37.61%,且凝聚力对剪切流变特性的影响高于摩擦系数。
邓茂林许强韩蓓朱星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斜坡桩周土体最优加固范围
2017年
以西南地区代表性碎石土地基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Ⅶ、Ⅷ、Ⅸ度地震作用下,桩基础在桩周土体不同加固范围时的动力响应变化.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分析常规设计与考虑抗震设计(土体加固)时输电线塔基的建设成本与地震损失,探讨地基土体加固后的桩基础在全寿命周期下的成本节约率,以此提出不同地震烈度下桩周土体的最优加固范围.结果表明:随着桩周碎石土加固范围的扩大,塔基的动力响应不断减小.Ⅶ、Ⅷ、Ⅸ度地震时的土体最优加固范围分别是2d、3d、5d,在最优加固范围下,输电线塔基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节约率分别为31.1%、30.0%、27.0%.
喻豪俊彭社琴赵其华陈继彬丁梓涵
关键词:桩基础输电线路土体加固全寿命周期
四川坪头水电站白云岩砂化特征及发育分布规律被引量:8
2012年
以四川美姑河坪头水电站坝址区深部白云岩砂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室内化学全分析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白云岩砂化物质结构特征及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白云岩岩溶砂化作用的发展,白云岩砂化物质结构演化特征为白云岩砂—白云岩(粉)—粉质黏土。砂化物质主量元素的化学迁移过程具体表现为:易溶物质CaO、MgO的不断溶蚀淋失,难溶物质SiO2的明显富集,Al2O3、Fe2O3在后期形成粉质黏土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富集。白云岩砂化发育分布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变形破坏影响较大,平面上表现为不均一性,而垂向上则表现为明显的分层特征。这一研究成果,对认识该地区这种特殊的岩溶现象有特殊意义。
张良喜张海泉赵其华何文秀
关键词:岩溶坪头水电站
斜坡动力变形破坏特征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26
2011年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斜坡岩体组合结构为模拟特征,采用水平层状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概念模型,设计并完成了1:100比尺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在基本满足相似律的基础上,试验在模型底部输入了不同类型、激振方向和振幅的激励波。根据试验宏观现象显示,斜坡模型的变形破坏特征与地震动参数、岩性组合结构密切相关,其破坏具有累积效应且受层面控制,上软下硬斜坡模型沿层面形成高位滑坡,呈"拉-剪"破坏模式,而上硬下软斜坡模型沿更深层面形成整体式崩塌,在破坏前并无明显的控制裂缝,其破坏时间相对落后于上软下硬斜坡模型。
刘汉香许强徐鸿彪邹威
关键词:斜坡岩性组合振动台试验
强震崩塌岩体冲击桥墩动力响应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雅(安)—泸(沽)高速公路YK136+097西冲特大桥16#桥墩岩质边坡发育的陡倾坡外结构面与风化卸荷裂隙构成倒悬危岩体。该区属高地震烈度区(VIII度),运用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DDA)方法,对危岩体在强震作用下的失稳模式、破坏规模、运动轨迹及对桥墩冲击的动力响应进行模拟研究。演进过程如下:强地震力作用产生放大效应,使突出山梁部位岩体首先震裂、抛掷,接续为中下部岩体沿卸荷拉裂面溃崩解体,滑体进而沿主控结构面整体滑塌、冲击桥墩。统计分析坡体及桥墩监测点位移大小和变化特征,表明桥墩上各监测点位移与地震节律呈正相关,在失稳岩块撞击及堆积岩体推挤作用下,系梁与桥墩顶端变形及永久位移较墩身其他位置大,这一过程与"5·12"汶川地震滚石冲击桥梁破坏现象吻合。在对坡体及桥墩变形量化分析基础上,依据强震触发崩塌特征提出了桥梁边坡危岩防治方案。
裴向军黄润秋李世贵
关键词:工程地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