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840016)

作品数:18 被引量:438H指数:14
相关作者:刘望保闫小培陈忠暖侯长营谢丽娟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4篇建筑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人口
  • 4篇城市
  • 3篇人口空间
  • 3篇住房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人口空间分布
  • 2篇人口迁移
  • 2篇迁徙
  • 2篇空间结构
  • 2篇产权
  • 2篇城市间
  • 1篇多维度
  • 1篇休闲空间
  • 1篇人口流动
  • 1篇人口普查
  • 1篇商业业态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分化
  • 1篇社会融合
  • 1篇生命

机构

  • 18篇华南师范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社会科...

作者

  • 18篇刘望保
  • 5篇闫小培
  • 2篇谢丽娟
  • 2篇侯长营
  • 2篇陈忠暖
  • 1篇张争胜
  • 1篇陈再齐
  • 1篇周永杰
  • 1篇汪丽娜
  • 1篇曹小曙
  • 1篇焦耀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3篇经济地理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人文地理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城市观察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型期广州市生命历程与住房产权转换被引量:13
2010年
作为家庭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住房产权转换与家庭特征变化、个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以及区域住房市场环境变化紧密相关。采取事件史分析方法,将住房产权转换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关联起来,分析住房产权转换的影响因素。对住房产权转换的持续期的研究发现,处于租房状态下的住户改变产权状态的愿望较强,但产权一旦进入自有状态,居民改变产权的愿望就会降低;从住房产权的生存时间来看,最终向全部产权转变的生存时间最长,其次是向资助产权的转变,最短的是向租房产权转变;通过建立COX’s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和组织变量对住房产权转换的影响都非常显著,说明在中国特殊背景下,住房产权的转换不仅与家庭基本特征变化密切有关,还与个人单位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这正是转型时期计划体制和市场分配体制双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刘望保闫小培
关键词:产权转换持续期
转型期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与通勤行为研究被引量:32
2014年
以广州市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大型家庭社会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和通勤行为的演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和城市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但通勤成本仍然是城市居民居住区位或工作地选择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使用职住空间平衡测量指标来测度城市职住空间平衡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内圈层存在最为严重的职住空间失衡,而随着近年来广州市产业和居住郊区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城市郊区的职住空间失衡状况有明显改善,职住空间平衡率大幅度提升。从通勤行为来看,广州市城市居民使用传统的通勤方式比重最高,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住房产权和性质状况、工作单位性质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显著影响通勤方式。
刘望保侯长营
关键词:城市交通发展
生命历程理论及其在长期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5年
要:生命历程理论试图通过时间维度来建构生命事件与社会环境和个体等制约间的互动关系。空间行为研究逐步由形态描述向过程和机制研究转变。生命历程理论为长期空间行为研究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将社会空间元素融入生命历程理论中,将长期空间行为自身及其社会空间影响作为事件状态的重要内容,从轨迹、转折点、持续期等角度来分析长期空间行为的发展演化及其社会空间后果,利用事件状态变化的恰当时间(timing)和转折点,把事件状态变化动态地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分析长期空间行为与社会路线、个体路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议尽快合作开展长期空间行为纵贯调查,加强数据共享和团队合作,这是加强国内人文地理学的微观、动态和过程研究的现实需要。
刘望保
国内外社会空间分异测度研究综述被引量:15
2015年
社会空间分异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及空间性的概念,其测度研究直接关系到隔离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分异测度研究所关注的视角,将社会空间分异测度研究分为早期萌芽阶段、多维度群体评估阶段、空间转向阶段、多模型多视角阶段等4个阶段,介绍了社会空间分异测度指标在各阶段的演变特点和主要测度指标,并对其中26个主要指数进行比较和分类,阐述各指数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分析国内社会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多维度指标使用较少且多为实证性研究,空间分异测算方法缺少理论基础的不足。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空间快速发展,对社会空间分异的测算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个人行为空间交互数据和基于虚拟网络的赛博空间交互数据,为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石恩名刘望保唐艺窈
地理尺度下广州市职业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以广州市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异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尺度回归曲线和宏微观尺度比率研究社会空间分异的五个维度的尺度变化特征,结合等值线分布图分析从业人员在宏微观尺度中的空间分异模式。研究表明,空间分异中均匀性、集中性和集群性维度受尺度变化影响较大,向心性和接触性维度受尺度变化影响较小。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空间分布呈双峰结构,主要分布在中心圈层,集中性、向心性较高,接触性、集群性和均匀性维度较低;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空间分布呈单核心多次中心结构,主核心位于中心城区,集中性、向心性、均匀性较高,接触性和集群性较低;商业服务业人员空间分布呈双主峰结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北部城区,空间分异五维度均较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空间分布呈火山口结构,人口集中分布在中间圈层,接触性、集中性、集群性较高,均匀性、向心性较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呈盆地状结构,主要分布在最外圈层,除接触性维度较高外其他维度均较低。
石恩名刘望保孟海洁
关键词:多维度空间分异
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空间分布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2000年第五次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以全国区县为基本分析单元,从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角度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变化.研究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格局相对稳定和分布极不均衡等特征,人口净迁入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鲜明特色,人口迁移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轨道,但受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间工资差异的缩小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城镇化增速将会减缓,这种趋势在外来劳动力依赖性较强的沿海地区已有所体现.在全国3大城市群中,珠三角仍具有最强的人口集聚能力,而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空间集聚结构上珠三角呈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则呈典型的多核心模式.
刘望保曾纪璇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迁移
转型时期广州居民职住流动及其空间结构变化——基于3个年份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中国城市处于由国家/集体分配体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市场调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大规模重构。本文基于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家庭调查问卷,分析城市居民职住流动及其空间变化,总结城市居民职住流动对广州市社会空间重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流动率大规模增加,且圈层差异明显,越往外围,职住流动率越高。城市居民的职住就近流动的特征明显,偏好于工作地附近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在居住地附近就近选择工作地。地方政府应通过城市规划、就业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等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引导不同社会群体的职住区位选择,以减少居住空间分异和职住空间的过度分离。
刘望保闫小培谢丽娟
基于ICT的中国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以百度迁徙为例被引量:116
2016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数据已越来越成为表征居民地理行为的重要载体,用户迁移、社交网络、移动通信等地理行为大数据成为城市联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百度迁徙"大数据通过LBS技术,全程、动态、即时和直观地记录了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轨迹。通过采集"百度迁徙"数据库中2015年一季度(2月7日至5月16日)国内369个城市之间的逐日的人口流动数据,分"季度平均、春运期间(春节前)、春运期间(春节后)、劳动节、周末和工作日"6个时间段,从人流集散层级、人流集散网络体系的分层集聚、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及其与"胡焕庸线"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各时间段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相关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发现,"百度迁徙"大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春运期间中部和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格局。人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4大城市群中,并与其城市等级有较强的一致性。人口日常流动集散体系呈明显的分层集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乌鲁木齐5大集散体系在各时间段基本得到体现,而华中、东北、西南和福建沿海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高等级集散体系,与这些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匹配。"胡焕庸线"能较好地反映国家层面的城市之间人口日常流动格局,反映了地理环境对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的深刻影响。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是体现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等级和网络结构等的重要指标,此项研究可为形成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刘望保石恩名
关键词:春运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被引量:41
2012年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大规模的省际人口迁移。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的10%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近10年来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发现,近10年来省际人口迁移规模逐步增加,以从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和安徽等重要辐散区向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为主,且有增强的趋势。长三角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迁入规模增加,迁入总量接近广东省,而广东省的迁入规模在大规模增加的同时,向周边省区迁出的人口规模也在大规模增加。
刘望保汪丽娜陈忠暖
关键词:省际人口迁移
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GSS(2005)的分析被引量:43
2010年
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层分配体制来获取个人住房,获取稀缺的住房资源的途径和机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房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制度、市场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选择。以覆盖全国88个城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年城镇部分)调查资料为基础,本文分析了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城镇的住房自有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从1998年前的公房房改政策向1998年后住房市场化政策转变。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户籍、单位性质、职业等变量显著影响住房选择,体现市场与制度对住房资源分配的双重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住房资源紧缺、住房价格高,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工作单位性质、户籍和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住房选择的影响更显著。随着住房市场化进一步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政府应逐步放宽社会住房的享受标准,尤其是户籍限制条件;开发商应更关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化及其对居住偏好的影响。
刘望保闫小培曹小曙
关键词:社会分化LOGISTIC回归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