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H20110016)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明山杨丽红金艳慧郝秀萍谢海啸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突变
  • 3篇家系
  • 2篇遗传性
  • 2篇缺陷症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症
  • 1篇遗传性蛋白C...
  • 1篇杂合子
  • 1篇凝血
  • 1篇凝血因子
  • 1篇系谱
  • 1篇纤维蛋白
  • 1篇纤维蛋白原
  • 1篇纤维蛋白原血...
  • 1篇近亲
  • 1篇近亲婚配
  • 1篇基因

机构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金艳慧
  • 3篇杨丽红
  • 3篇王明山
  • 2篇朱丽青
  • 2篇谢海啸
  • 2篇郝秀萍
  • 1篇谢耀盛
  • 1篇陈必成
  • 1篇丁红香
  • 1篇江明华
  • 1篇杨小丽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FⅫ缺陷症一家系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了解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FⅫ活性(FⅫactivity,FⅫ∶C)和血浆FⅫ抗原(FⅫantigen,FⅫ∶Ag)含量等表型指标;用DNA测序法检测先证者FⅫ基因的全部14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则予反向测序证实;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先证者和其儿子APTT、FⅫ∶C和FⅫ∶Ag明显异常,分别为121.5 s、5%、6.8%和98.5s、9%、12.2%,同时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均略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他家系成员中,除其小女儿和外孙的FⅫ∶C略低外(分别为64%和60%),其他成员FⅫ∶C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72%~113%)内.先证者和其儿子的FⅫ基因第13外显子发生了g.8597G>A杂合突变,导致p.Asp538Asn错义突变,FⅫ启动子区46C/T多态性均为TT基因型;其他4名家系成员中均未见g.8597G>A杂合突变,有3名成员启动子区为46C/T位点为CT基因型和1名成员为TT基因型.结论 该家系中发现的FⅫ基因第13外显子g.8597G>A突变为一种新突变.此杂合突变导致的p.Asp538Asn错义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p.Asp538Asn和46TT基因型与家系成员的FⅫ水平明显降低有关.
杨丽红郝秀萍王莹宇谢海啸金艳慧朱丽青王明山
关键词:基因突变多态性家系
Phe139Val纯合突变所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近亲婚配家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1个姨表近亲结婚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C抗原(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检测;PCR扩增先证者蛋白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再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该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先证者及其弟弟PC:A分别为20%和31%,PC:Ag分别为13.2%和18.9%,均明显降低;先证者及其弟弟蛋白C基因测序检出第7号外显子g.6128T〉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Phe139Val,其他家系成员均为Phe139Val杂合突变。结论Phe139Val纯合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与先证者父母近亲婚配有关。
杨丽红朱丽青王莹宇谢海啸谢耀盛金艳慧王明山陈必成杨小丽
关键词:突变系谱近亲
两个γTrp208Leu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表型和基因型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对由同一突变位点导致的两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所有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溶酶原活性(PLG:C)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分别采用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抗原(Fg:Ag)水平。提取DNA,PCR扩增Fg的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测序进行基因分析。采用Swiss-Model和PIC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的分析。结果:两家系先证者PT、APTT以及纤溶指标(PLG:C和FDPs)均在正常范围内,TT轻度延长;Fg:C明显降低,分别为0.49 g/L和0.63 g/L;Fg:Ag同步下降,分别为0.64 g/L和0.77g/L。先证者A的奶奶和父亲,先证者B的母亲、阿姨和表弟,Fg:C和Fg:Ag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基因分析发现2例先证者FGG基因第7号外显子5792位发生G>T杂合错义突变,导致FgγD结构域的208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γTrp208Leu)。模型分析显示γTrp208Leu突变破坏了Trp208与Thr314间的天然氢键连接,并使该位点氨基酸侧链变短,空间构型改变,使突变蛋白稳定性下降。结论:纤维蛋白原FGG基因γTrp208Leu杂合错义突变是导致该两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杨丽红郝秀萍丁红香金艳慧江明华王明山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突变杂合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