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6Z2-E0131)
-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林小涛黄家威陈月芳黄月明梁卉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微囊藻毒素对斑马鱼重要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它攻击的靶位是肝细胞,能导致鱼的肝脏发生病理变化。该研究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对斑马鱼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CXC,CXCa等几个重要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实验表明,25d时,仅毒素组的斑马鱼肝中有IFN和TNF表达。35d时,毒素组斑马鱼鳃中表达了IL-10,肝中表达了CXCa;毒素组和对照组的斑马鱼肝中都表达了IL-1β,TNF,IL-10,CXC,IFN,且其IL-1β,TNF,IL-10的条带亮于对照组。45d时,IFN仅在毒素组鱼鳃和肝中检测到表达;CXC仅在毒素组的鳃中检测到表达;IL-10在对照组的鳃、肠、肾和肌肉中有表达,在毒素组的肝、卵、肾、肌肉中有表达;IL-1β在对照组和毒素组的肝、卵、肾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且其条带亮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毒素组斑马鱼的肝和鳃组织发生了炎症反应。这为进一步研究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免疫系统的毒害作用奠定了基础。
- 童芳钟健翔梁卉黄家威陈孟璋陈月芳黄月明孙军林小涛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斑马鱼细胞因子RT-PCR
- 鲟鱼一年两茬无公害高产养殖技术
- 2007年
- 鲟鱼具有适应性广、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现已成为世界上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我国农业部也把鲟鱼列入"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我国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史氏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匙吻鲟及几种杂交鲟等,而我省主要养殖史氏鲟、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和匙吻鲟等,其中杂交鲟被认为是最适合南方养殖的品种.鲟鱼养殖一般为春夏季繁殖,夏季培苗,夏秋季放苗.由于鲟鱼适宜生长温度为18℃~28℃,我国大部分地区鲟鱼养殖过程中均存在着渡夏或越冬问题,使养殖周期长达8个月至1年以上,一年最多只能养殖一茬,年产量不高.2000年以来,广州市先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创建了鲟鱼冬季反季节育苗技术,同时利用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开展工厂化培育鲟鱼大规格苗种,缩短养殖周期,进行一年两茬无公害高产养殖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现以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为例,将鲟鱼一年两茬无公害高产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 王伟军林小涛梁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