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4099) 作品数:9 被引量:53 H指数:5 相关作者: 陈网桦 陈利平 张彩星 周奕杉 路贵斌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两种量热模式下物质热分解的动力学补偿效应 被引量:5 2016年 热分析量热仪主要包括动态、等温、恒温及绝热四种操作模式。很多学者基于动态及等温模式的测试结果,采用Arrhenius速率常数进行动力学计算,进而发现了所谓的"动力学补偿效应"。为了解绝热模式下是否也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分别采用绝热加速量热法(ARC)及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过氧化二异丙苯(DCP)、40%(质量分数,下同)DCP溶液、葡萄糖、45%葡萄糖溶液的热分解特性,在此基础上基于Arrhenius公式计算了对应的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热模式下,不同质量的同种样品及其溶液的最佳动力学参数,或者同一组数据采用不同的反应级数获得的lnA和E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此外,尽管由动态DSC数据计算获得的E和lnA普遍小于绝热模式的结果,但两种模式下获得的lnA和E之间仍然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由此可以推断,具有相同或类似反应机理的反应,虽然实验模式不同,但其E和lnA之间存在明显的动力学补偿效应。 尹瑞丽 陈利平 陈网桦 吴珂 张彩星 李焓 于诚关键词:动态模式 活化能 指前因子 分解反应自催化性质快速鉴别的实验方法 被引量:15 2014年 许多物质的分解都具有自催化特性,常用的自催化鉴别方法是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微量量热仪(C80)等进行等温实验判定(简称"等温法").但等温法的温度选择较为困难,因此很有必要从实验角度找到一种简便有效的自催化鉴定方法.本文基于Roduit理论模拟的结果,从实验角度提出了分解反应自催化特性的判定方法(简称"中断回扫法"),并利用该法以及等温法对4种样品(硝酸异辛酯(EHN)、2,4-二硝基甲苯(2,4-DNT)、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以及过氧化氢异丙苯(CHP))的分解特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EHN以及DCP的分解符合n级分解规律,而2,4-DNT以及CHP的分解符合自催化分解规律;中断回扫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用于鉴别物质分解是否具有自催化特性. 杨庭 陈利平 陈网桦 张彩星 高海素 路贵斌 周奕杉关键词:自催化 差示扫描量热 苯胺溶剂中偶氮二异丁腈热分解特性及动力学 被引量:6 2013年 偶氮二异丁腈(AIBN)是一种典型的相变吸热与分解放热重叠的物质,该重叠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其动力学规律的研究.为了正确解析AIBN相变吸热对其分解放热的影响,并研究AIBN在溶剂中的非等温热行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苯胺、AIBN及AIBN-苯胺溶液(22.18%(w))进行动态扫描,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AIBN在苯胺溶剂中起始分解温度T_(onset)的范围为79.90 94.47°C,比放热量较固态AIBN高291 J·g^(-1)左右,该数值可以视为其比相变热.基于Kissinger法计算的AIBN与AIBN-苯胺溶液的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的结果相差不大.采用Friedman法对AIBN与AIBN-苯胺溶液的热分解过程进行计算,发现固态AIBN相变吸热对其分解放热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反应进度α小于0.20的范围内,当α大于0.20后,两者活化能E(α)和ln(A(α)f(α))随α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析认为,相对于AIBN的分解反应而言,苯胺可以视为一种惰性溶剂,即其不会干扰AIBN的分解机理.AIBN在苯胺溶剂中的分解机理可以视为固态AIBN的分解机理.结合Friedman法的计算结果,采用一般积分法,即Coats-Redfern法得到AIBN在苯胺溶剂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为G(α)=α^(3/2),符合Mampel power法则,平均表观活化能为139.93 kJ·mol^(-1). 彭敏君 路贵斌 陈网桦 陈利平 吕家育关键词:偶氮二异丁腈 热分解机理 苯胺 惰性溶剂 差示扫描量热 乌洛托品的热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8 2016年 为获得乌洛托品其热分解动力学参数,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测试。DSC结果表明,乌洛托品的热分解属于吸放热耦合的过程,其等温测试中的两个放热峰对应的表观活化能均为150 kJ·mol^(-1),利用AKTS软件计算得其最大温升速率到达时间为24 h,所对应的温度TD24为216.26℃。ARC测试结果表明,乌洛托品的起始分解温度为230.28℃,TD24为212.5℃,与基于等温DSC数据的预测结果(216.26℃)基本一致。 彭浩梁 陈利平 路贵斌 张彩星 周奕杉 李永坚 陈网桦关键词:热动力学 N-甲基羟胺盐酸盐的热分解机理的理论研究 2018年 为深入研究N-甲基羟胺盐酸盐(NMHH)热分解的反应特征,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在w B97xd/6-311++g(2df,2pd)水平下,对NMHH的初步分解产物N-甲基羟胺(NMHA)及质子化的NMHA热分解反应中涉及的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产物的几何结构和能量情况进行了优化计算,提出了可能的热分解路径。结果表明,NMHA与质子化NMHA均存在两种热分解路径。NMHA在两条路径下分解需越过的能垒为250.75 k J/mol与428.64 k J/mol,而质子化NMHA在对应分解路径下需要越过的能垒分别为217.19 k J/mol与286.77k J/mol。在对应路径下质子化NMHA分解需越过的能垒明显低于NMHA的直接分解,并且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质子化的NMHA的形成和分解将越来越容易发生。这表明NMHH的分解具有自催化特征,与试验结果吻合。 李焓 陈利平 陈网桦关键词:安全工程 密度泛函理论 热分解机理 自催化 硝硫混酸对一硝基甲苯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为获得硝硫混酸中一硝基甲苯(MNT)的热分解信息,分析硝硫混酸对MNT热稳定性的影响,分别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测试了MNT和含不同比例混酸MNT物料体系的热分解过程。DSC测试结果表明,混酸含量越高,MNT物料体系的起始分解温度越低;ARC测试结果显示,存在大量混酸时,MNT物料体系的起始分解温度会提前到150.7℃,比纯M NT提前了110℃左右;而最大温升速率到达时间为24 h,所对应的引发温度TD24由纯MNT的299℃降低到98℃。同时,混酸的存在也使得M NT物料体系分解的比放热量和绝热温升都略有增加。因此,硝硫混酸的存在使得M NT物料体系的热稳定性降低,热危险性增大。 周奕杉 陈利平 陈网桦 杨庭关键词:热稳定性 盐酸羟胺和N-甲基羟胺盐酸盐的自催化分解特性 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和中断回扫法(动态DSC)以及绝热加速量热法(ARC),鉴别盐酸羟胺(HH)和N-甲基羟胺盐酸盐(NMHH)的热分解是否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分析二者的热分解危险性。动态DSC及等温DSC结果均表明:HH和NMHH的热分解均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10℃·min-1温升速率下,HH和NMHH的放热量分别为2284.85 J·g-1和2188.41 J·g-1,放热量较大。ARC结果显示:HH和NMHH起始分解温度分别为110.6℃和90.7℃,热分解均在30 min内分解完全,最大温升速率分别达到193.4℃·min-1和218.9℃·min-1,热分解剧烈。对确认有自催化分解特性的HH、NMHH、三硝基甲苯(TNT)、奥克托今(HMX)、黑索今(RDX)和过氧化苯甲酰(BPO),以及确认不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的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硝酸异辛酯(EHN)和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的ARC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非自催化分解反应从检测到放热至最大温升速率的时间(t0-max)均远长于自催化分解反应对应时间,且热修正系数变化对该规律不产生影响,由此判断可以采用绝热量热数据t0-max鉴别物质热分解是否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 闫姣姣 陈利平 陈网桦 呂家育 李焓 陈莹莹关键词:自催化 甲苯一段硝化产物T_(D24)的获取 被引量:4 2014年 为获取甲苯一段硝化未经碱洗产物(样品1:一硝基甲苯+少量混酸)及碱洗后的纯品产物(样品2:一硝基甲苯)在绝热条件下最大温升速率达到时间为24 h所对应的引发温度TD24,并了解其热分解特性,首先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了两种样品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动态DSC数据,分析获得了样品的机理函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进而推导出两个样品的TD24分别为(246.1±4.5)℃和(257.9±3.6)℃。然后利用绝热加速度量热仪(ARC)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到绝热条件下样品1和2的TD24分别为241.5℃和256.4℃。上述结果表明,DSC推导的TD24结果与ARC结果几乎一致。这表明根据动态DSC测试参数推导的TD24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作为工程应用的参考;就甲苯一段硝化产物而言,含酸体系的热分解危险性更高。 周奕杉 陈利平 陈网桦 杨庭 张彩星 尹瑞丽关键词:稳定性 动力学 差示扫描量热 2,4-二硝基甲苯热解自催化特性鉴别及其热解动力学 被引量:16 2013年 为研究2,4-二硝基甲苯(2,4-DNT)的热危险性及其分解反应的特征,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该物质进行了动态扫描测试, 得到其起始分解温度T0范围为272.4-303.5℃, 分解热ΔHd约为2.22 kJ·g-1. 在此基础上, 采用瑞士安全技术与保障研究所提出的快速鉴别法(瑞士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 对其分解反应的特性参数进行了推算, 结果表明其分解具有自催化性. 采用Malek法分析了该物质分解反应的最概然机理函数并得出了相关动力学参数, 表明其分解具有自催化性且符合Sestak-Berggren双参数自催化模型(SB模型), 这与瑞士方法所得结论一致. 采用等温DSC测试获得了该物质的‘钟形’热解曲线, 从而验证了两种方法的结论. 鲍士龙 陈网桦 陈利平 高海素 吕家育关键词:差示扫描量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