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1023)

作品数:13 被引量:466H指数:11
相关作者:冯健刘玉王永海周一星陈秀欣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城市
  • 3篇城乡
  • 2篇空间结构
  • 2篇郊区化
  • 2篇多中心
  • 2篇城市空间结构
  • 2篇城乡结合
  • 2篇城乡结合部
  • 1篇社会空间
  • 1篇社会区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中心性
  • 1篇住区
  • 1篇组群式城市
  • 1篇流动性
  • 1篇街区
  • 1篇街区尺度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冯健
  • 4篇刘玉
  • 2篇王永海
  • 1篇周一星
  • 1篇兰宗敏
  • 1篇陈秀欣
  • 1篇孙楠

传媒

  • 3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城市规划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被引量:66
2007年
从消费者行为活动切入是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10年来基于认知距离的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购物的平均出行距离整体上有缩短趋势;居民不同类型商品购物出行空间结构的演变和购物地点的演变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0年来北京近郊区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有明显下降趋势,中心城区居民则变化不大。上述演变特征均反映出北京商业发展的离心化和多中心化趋势:居住地附近的低等级商品购物行为逐渐增多,区域性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以及家电卖场对高等级商品购物产生巨大吸引力。影响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宏观环境变化和购物供给方变化(外生因素)以及购物需求方变化(内生因素)3个方面,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并形成综合性机制模式,有效推动了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的演变。
冯健陈秀欣兰宗敏
关键词:购物行为城市空间结构郊区化多中心性
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与驱动要素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被引量:14
2012年
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地调查,揭示了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高端经济与低端经济,扩张带动型经济、就业带动型经济与消费带动型经济等高度混和的地域。引发与加剧这种混和经济形态的要素包括复杂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等经济要素构成;城乡板块交界区域要素属性与功能变动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频繁更替;以及街道、乡镇行政隶属管理交叉,人员管理交叉和人员管理与事务管理分离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等。解决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矛盾、加速其转型进程并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应着重解决就业安置与培训、资本重组与优化、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违规经济的治理与整顿、经济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等问题。
刘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特征、模式与机制被引量:55
2007年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的分析表明,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关,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而90年代末的模式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异质性特征突出,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冯健刘玉
关键词:城市人口社会区郊区化多中心
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40
2008年
目前国内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偏重于宏观层次,对于微观层次社区社会空间特征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以北京大学周边若干居住区为例,探讨了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的社会空间经历了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的发展阶段;社区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异显著;居民的整体流动性较强,且以水平流动为主,垂直流动相对较少;阶层内社会网络联系较强,阶层间社会网络联系较弱,存在明显的阶层分隔现象;空间结构呈现出在高校和社会双重力量作用下,各种类型居民分布既混合又有序的复杂型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共同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流动性、松散社会网络等特征的社会空间,它为理解社区流动性、社会网络特征和社会空间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带来启示。
冯健王永海
关键词:城市社会空间流动性社会网络
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被引量:113
2008年
利用分街区人口普查数据,分析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通过计算信息熵、绝对分异指数、相对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等指标,探讨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的重构特征。研究表明:"街区尺度"是展现都市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尺度;北京各类居住人口、就业人口以及住房状态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除了老年人口、性别比、户均人数和农业就业人口等少数指标以外,1982-2000年北京绝大部分社会指标的空间分异程度在下降;同期,外来人口、各少数民族人口、高学历人口以及二产、三产就业人口等与总人口分布格局的一致性在变好,而老年人口、文盲人口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人口逐渐偏离与总人口分布格局的一致性。18年间城市人口的混居性普遍增强,但老年人口、外来人口和农业人口却表现出相对于其他人口混居性变弱而群居性增强的特征。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特征还可以从各社会指标与距离关系的演变中获得直观认识。在中国大城市转型期间,"规模重构"和"空间效应"交互作用,构成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的外在表现,其基础动力主要来自于制度、市场和文化的变迁。
冯健周一星
关键词:空间分异社会空间城市空间结构街区尺度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发展特征与机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被引量:43
2009年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发现: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复杂且就业、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弱势群体集中;外来人口规模庞大且具有乡镇集聚指向特点,其生产、生活方式与状态对城乡结合部发展影响深远;土地产权复杂交错,土地征用和土地流转存在诸多矛盾;农村经济的长期影响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制约了城乡结合部的产业发展层次,新兴产业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服务业难以与当地传统、低端产业对接,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基础设施总体欠账严重,其建设主体多元化、交叉化,投资能力存在差异。独特的地域特点、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制度、规划与政策的缺失是影响城乡结合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发展应注重体制、规划与决策的创新。
刘玉冯健孙楠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城乡结合部
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被引量:16
2007年
多层次城镇化提供了一个分析转型期中国区域城乡发展特征和发展动力的综合视角,它强调在城乡系统中,用不同的空间层次去解构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以便更清晰地洞察城镇化的特征和发展动力。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围绕跨省市的城镇化、组群式城市间的城镇化、本地区的城镇化、基层社区的城镇化等方面探讨了多层次城镇化的发展特征,提出以血缘、地缘和商缘关系,经济落差、中心城区规模效应、县城吸引力,以及多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构成淄博多层次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基于淄博的经验,概括了多层次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认为随着转型期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在用单一模式难以反映和概括新时期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的前提下,应强调城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
冯健刘玉王永海
关键词:城镇化组群式城市
城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及其演变--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14
2009年
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城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城市居民购物出行总体上符合中心地理论的等级体系模式,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购物地等级普遍要高;近年来,北京市居民购买不同商品的购物地等级均有所下降;高收入阶层空间等级跨越最大,表现出较强的购买力,而低收入阶层购物出行等级结构跨越最小,且物品倾向于在同一等级地购买;近郊区居民购物出行逐渐由以往的"市中心指向"向"近郊区指向"演变,购物地等级有所降低,而中心城区居民购物出行等级没有太大变化;商业网络体系完善和商业业态变化是影响北京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演变最主要的因素。最后,讨论了城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研究对北京城市商业未来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启示。
陈秀欣冯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