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6KJD180201)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孙同兴江幸山吴鸿李秉滔侯学良更多>>
相关机构:盐城师范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叶表皮
  • 2篇植物
  • 2篇松属
  • 2篇罗汉松属
  • 1篇叶表皮结构
  • 1篇叶结构
  • 1篇榆科
  • 1篇榆科植物
  • 1篇植物叶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意义
  • 1篇输导组织
  • 1篇气孔器
  • 1篇毛状体
  • 1篇解剖学
  • 1篇发育
  • 1篇番荔枝
  • 1篇番荔枝科
  • 1篇比较解剖学

机构

  • 7篇盐城师范学院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孙同兴
  • 1篇侯学良
  • 1篇江幸山
  • 1篇李秉滔
  • 1篇吴鸿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09
  • 5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竹柏属和罗汉松属叶输导组织的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该研究对罗汉松属和竹柏属植物叶横切面和纵切面输导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松属叶1条主脉,主脉维管束木质部管胞发达,转输组织为苏铁型,转输组织管胞等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间的副转输组织管胞发达;竹柏属叶多条平行叶脉,维管束木质部管胞相对不发达,转输组织为红豆杉型,转输组织管胞纵向伸长,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间不存在副转输组织。结合罗汉松属植物主脉维管束下面有3个树脂道,叶肉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而竹柏属植物每个叶脉维管束下面有1个树脂道,叶肉分化不明显,两面都有栅栏组织,叶肉中还具有大量石细胞等特征,认为罗汉松属和竹柏属在叶脉、叶形态和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个属分开是比较合理的。
孙同兴
关键词:罗汉松属
竹柏属叶角质层微形态的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扫描电镜对竹柏属(Nageia)6种植物叶角质层内外表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竹柏属植物叶角质层特征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利用这些差异能够将形态上较难区分的类群区分开。同时,根据叶角质层内表面特征,支持将台湾竹柏(Nageia nankoensis)和窄叶竹柏(Nageia formosensis)从广义竹柏中分离成两个不同种的观点。
孙同兴
中国罗汉松属叶角质层微形态结构及其分类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扫描电镜对罗汉松属8种2变种植物叶角质层内外表面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罗汉松属植物叶角质层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表皮细胞较为规则,长方形或多边形,边缘波状弯曲;气孔器排列成带状,长轴均与叶脉一致,气孔器具较为明显的气孔塞和伏罗林环,气孔器保卫细胞极延伸明显,通常具有2~4个副卫细胞、不具极副卫细胞。但罗汉松属叶角质层结构也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镰叶罗汉松和洛杉矶罗汉松同其它种类差异最大,这两种植物叶两面均具气孔器,角质层内表面垂周壁直,角质层凸缘不明显;贺氏罗汉松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近轴面和远轴面表皮细胞的垂周壁角质层厚且凸缘均极其发达;小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为规则,多数为方形,长轴与叶脉垂直,垂周壁之间的角质层突起较为显著,延伸到皮下层;兰屿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不规则,多边形,细胞的角端比较钝,没有棱角;大理罗汉松气孔带间隔较小,有时两条气孔带挤在一起,使副卫细胞紧连,近轴面表皮细胞较短,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之间的角质层较不发达;海南罗汉松角质层气孔带间隔较宽,气孔器形状为阔椭圆形,近轴面表皮细胞均为细长方形;变种短叶罗汉松和狭叶罗汉松与罗汉松也具有明显差异,短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凸缘极为明显,但原种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为规则,垂周壁浅波状弯曲,凸缘不明显,而狭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方形或长方形,比罗汉松的表皮细胞短,垂周壁直或略弯曲,角质层极厚。这些角质层微形态特征差异可以作为罗汉松属内种类分类鉴定的依据。
孙同兴董运秋侯学良
关键词:罗汉松属
短叶罗汉松叶结构的发育过程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短叶罗汉松叶的发育起始于茎端侧面分生组织区细胞分裂形成的叶原基。在叶的发育过程中,维管束下方的3个树脂道最先分化发育,然后,维管束内的原生木质部由近轴面向远轴面分化发育,同时原表皮下的一层薄壁细胞发育形成厚壁组织纤维,起支持幼叶的作用。当木质部基本成熟时,转输组织和韧皮部以及副转输组织开始发育,最后,叶肉组织分化发育为发达的栅栏组织细胞和海绵组织细胞。在叶内部结构分化发育的同时,表皮细胞的外侧形成较厚的角质层。在短叶罗汉松叶的结构中,发达的栅栏组织和角质层对于其生长在干旱和寒冷地区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孙同兴
关键词:生态学意义
简便有效的叶表皮离析方法——过氧化氢-醋酸法被引量:19
2009年
在长期叶表皮制片过程中发现,过氧化氢-醋酸离析法简便实用,对蕨类植物小型叶和大型叶、裸子植物鳞形叶、钻形叶、针形叶、条形或带形叶及被子植物宽大的叶片均能适用。尤其重要的是,过氧化氢-醋酸离析法不会破坏叶表皮细胞的结构,有利于精确观察叶表皮形态特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叶表皮离析方法。
孙同兴江幸山
关键词:叶表皮
番荔枝科植物叶的比较解剖学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扫描电镜、叶表皮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番荔枝科93种2变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番荔枝科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具有较大相似性,如叶表面均具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具有晶体,气孔器为平列型,具2~6个副卫细胞,仅分布在远轴面,普遍具有败育气孔器,叶肉组织中普遍含有油细胞等,但表皮毛的类型,表皮细胞的形状,表皮细胞内晶体的类型和形态,叶肉组织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属间和种间差异。
孙同兴吴鸿李秉滔
关键词:番荔枝科
9种榆科植物叶表皮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叶表皮离析法观察了榆科6属9种植物叶片的表皮结构。结果表明,榆科植物叶片气孔器仅分布在远轴面,不规则型,不具副卫细胞;叶片毛状体主要有腺毛和非腺毛两种类型,腺毛由基细胞、柄细胞和膨大的顶细胞构成,非腺毛均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基部具或不具钟乳体,多数非腺毛顶部发育成长锥状,少数非腺毛顶部极短呈喙状。根据气孔器的类型和分布位置,尤其是表皮毛的基本结构和发育类型等特征,不支持将广义榆科分为两个独立科的观点。但榆科这9种植物叶表皮特征具有属间或种间差异,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孙同兴
关键词:榆科叶表皮气孔器毛状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