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5K007Z)
-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3
- 相关作者:康伟刘涛康凯徐波峰韩晓琴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榆林学院西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教育公平思维的前提批判与重建被引量:1
- 2008年
- 在教育公平思维的前提批判中,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针对神灵思维和主体思维提出的。神灵思维是人类的蒙昧思维、原始思维和前现代思维;主体思维是现代思维,是对神灵思维的扬弃,人走出了自己为自己设立的牢笼,绽放出主体的伟大力量。同时也逐渐使主体陷入了自我论的逻辑,自我成为了神灵的替身。现代主体思维成为了人类整体发展的枷锁,更是教育公平思维发展的桎梏。而主体间性思维是共存思维、生态思维、和谐思维、差异思维、后现代思维。是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牵涉人类发展生死攸关等重大问题和重大关系的价值选择和思维路径。从根本上、根基上转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核心思想,是现在及未来教育公平思维重建的终极指向。
- 康伟韩晓琴
- 关键词:教育主体间性
- 主体间性理论解构师生何以理解:可能与必然被引量:2
- 2007年
- 从主体间性的学理发展历史来看,它主要研究了主体间精神交往的可能与生成,与师生何以理解的根基有着不谋而合的学理视界。对于主体间性内涵的确认,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主体间性是关系范畴,是基于不同主体各种现实或可能的关系;主体间性并不等同于类性,但与类性的关系十分密切,类性是强调人的集约性、群体性和人类性,是主体间性的结果状态;主体间性在它提出之时就蕴涵了"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的意味。
- 康伟
- 关键词:主体间性师生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间性思想之批判被引量:3
- 2007年
-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仁”的思想从“之间”这一向度,展开讨论了主体间德性关系何以可能,具有生存论意味;而庄子“辩”的思想从主体间认识何以可能的“中介”这一维度,强调了“成心”、“感觉”和“语言”等因素对互识与共识的消极影响,从而一定程度陷入不可知论。中西主体间性的思维路径与理论均有不同,承认“个体的真实性”是中西主体间性理论走向融合的切入点。
- 康伟
- 关键词:主体间性
- 论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制度的建立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民办学校必须建立法人财产权制度。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制度是民办学校对其资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有条件处分权利的保证体系。它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民办学校各方主体的行为,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徐波峰康凯
- 关键词: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制度
- 主体间性:现代师生和谐关系的基本价值被引量:7
- 2007年
- 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应在现代师生关系中得到最明显的呈现,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将主体间性作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超越性的变革。
- 刘涛康伟
- 关键词: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教育
-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被引量:29
- 2006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 康伟
- 关键词: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