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158)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明龙杨兵曹克将陈红武张凤祥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靖江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律
  • 7篇心律失常
  • 5篇心肌
  • 5篇心肌病
  • 5篇致心律失常
  • 5篇肌病
  • 4篇心律失常性
  • 4篇致心律失常性
  • 3篇心室
  • 3篇右心
  • 3篇右心室
  • 3篇右心室心肌
  • 3篇右心室心肌病
  • 3篇致心律失常性...
  • 3篇突变
  • 2篇蛋白
  • 2篇右室
  • 2篇右室心肌
  • 2篇右室心肌病
  • 2篇桥粒

机构

  • 8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靖江市中医院

作者

  • 8篇杨兵
  • 8篇陈明龙
  • 7篇曹克将
  • 6篇张凤祥
  • 6篇陈红武
  • 5篇周秀娟
  • 5篇居维竹
  • 4篇顾凯
  • 4篇郦明芳
  • 3篇李丹丹
  • 3篇宋华连
  • 3篇王薇
  • 2篇丰尚鹏
  • 2篇王本琪
  • 2篇杨刚
  • 2篇王静
  • 1篇徐东杰
  • 1篇张荣
  • 1篇李文奇
  • 1篇陆振钧

传媒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DSG2^(F536C)点突变基因敲入小鼠心脏表型的观察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桥粒芯糖蛋白2(DSG2)点突变(DSG2^(F536C))基因敲入小鼠心脏结构、功能、病理学改变,并初步探讨其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构建DSG2^(F536C)突变基因敲入小鼠模型,分为纯合子突变组(DSG2^(mt/mt))、杂合子突变组(DSG2^(mt/wt))和野生型组(DSG2^(wt/wt))。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小鼠心脏结构和功能,Masson三色染色和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特点,并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DSG2^(wt/wt)组小鼠相比,DSG2^(mt/wt)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显著降低,DSG2^(mt/mt)组小鼠则较DSG2^(mt/wt)组进一步降低,并伴有室壁明显变薄和心腔显著扩大。DSG2^(mt/mt)组小鼠的右心室出现心肌排列紊乱、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约1/3的小鼠同时累及左心室,而DSG2^(mt/wt)组小鼠仅见心肌排列紊乱。与DSG2^(wt/wt)组小鼠相比,DSG2^(mt/wt)组和DSG2^(mt/mt)组小鼠心肌组织TGF-β_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DSG2^(F536C)小鼠表现出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心功能下降、炎性反应和心室纤维化浸润和TGF-β_1升高等表征,类似于临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表型,提示其为致病性突变。此外,DSG2^(F536C)基因敲入小鼠为深入研究DSG2突变导致ARVC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郭艳如郭萍陈兴王学成周秀娟杨兵陈明龙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转化生长因子-Β1
37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PKP2基因检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调查单中心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PKP2突变发生率。方法对50例考虑诊断为ARVC的患者采用2010年新诊断标准进行重新评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KP2基因各外显子片段并测序,结果与20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结果37例被确诊ARVC,9例为临界诊断,另4例为疑似诊断。确诊患者中有10例(27%)携带7个新突变和3个已报道突变,包括7个无义突变和3个错义突变,临界诊断及疑似诊断患者均未检测出PKP2基因突变。携带PKP2突变的患者与未携带突变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ARVC患者PKP2基因突变发生率与欧美国家相似,但突变谱存在差异。
王本琪周秀娟杨兵王静王薇丰尚鹏李丹丹宋华连陈红武陈明龙曹克将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基因突变
QRS-V_(HIS)和QRS-V_(RVA)间期在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中的价值
2017年
目的:评估QRS-V_(HIS)和QRS-V_(RVA)间期在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月—12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早搏的16例患者,术中放置标测导管于希氏束(HIS)区域及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在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影像指引下行流出道多个部位起搏,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心电图、HIS和RVA腔内电图,分别测量QRS-V_(HIS)和QRS-V_(RVA)间期。结果:16例患者共获得139个起搏点,分为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组94个和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组45个,RVOT组QRS-V_(HIS)间期显著大于ASC组[(42.98±14.83)ms vs.(19.66±16.14)ms,P<0.001],而两组QRS-V_(RVA)间期则无显著性差异。ROC曲线显示QRS-V_(HIS)间期的曲线下面积(AUC=0.860)显著大于QRS-V_(RVA)间期(AUC=0.626),QRS-V_(HIS)间期≤36.4 ms预测ASC起源的敏感性为67.1%、特异性为85.0%,QRS-V_(RVA)间期≥57.4 ms预测ASC起源的敏感性为54.3%、特异性为72.0%。结论 :QRS-V_(HIS)间期可作为一种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的新方法。
夏玉东程典杨兵张凤祥陈红武居维竹杨刚顾凯郦明芳曹克将陈明龙
关键词:流出道起搏标测
美托洛尔在治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剂量调整在治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电风暴(ES)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ICD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Es定义为24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TA)导致ICD治疗或ICD监测到持续30s以上的VTA,但未发放治疗。结果在(27.5±21.2)个月的随访期内,有39例(32.8%)患者发生Es,平均年龄(52.0±13.1)岁。Es患者中共有9例死亡,存活的30例患者中,25例在Es急性期予去除诱因(5例)、优化ICD工作参数与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16例)和导管射频消融(4例)后,Es得以控制,另5例Es自行终止。慢性期除2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单用奎尼丁治疗以外,余23例患者将美托洛尔口服剂量由(26.8±13.9)mg/d逐步上调至(88.9±53.5)mg/d后,ES均未再次发作,且VTA发生次数较剂量调整前显著减少[(1.9±1.7)次/月与(0.8±0.6)次/月,P=0.004]。另16.7%(5/30)的患者美托洛尔日剂量需上调至平均(255.3±41.7)mg时,ES才得以控制。结论在治疗ICD术后ES时,美托洛尔应个体化足量使用,约1/6的患者日剂量需要超过200mg。
余金波杨兵徐东杰陈明龙单其俊邹建刚陈椿张凤祥侯小锋李文奇张荣曹克将
关键词:美托洛尔心律失常电风暴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桥粒斑蛋白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调查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桥粒斑蛋白(DSP)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发生率.方法 对初步诊断为ARVC的50例患者采用2010年新诊断标准予以重新评估.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SP基因全部外显子片段并测序,病例组测序结果与19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37例符合ARVC确诊病例,9例为临界诊断病例,另有4例为疑似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中有5例(14%)携带5种DSP基因突变,既往均未见报道,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无义突变,临界诊断与疑似诊断病例均未检出DSP基因突变.同时检出4个非同义SNPs位点,其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ARVC患者DSP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4%,且均为新发现突变.DSP基因外显子区域的4个SNPs位点可能与ARVC的发病无相关性.
王薇周秀娟杨兵陈红武顾凯李丹丹宋华连居维竹郦明芳张凤祥陈明龙曹克将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
桥粒芯胶蛋白-2基因沉默对P19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在P19细胞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过程中,桥粒芯胶蛋白-2(DSC2)基因沉默对其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DSC2基因编码区的干扰序列,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并转染P19细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SC2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筛选出沉默效率最佳的细胞株。二甲基亚矾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观察其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等改变,以及对纤维化与脂肪化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5种ShDSC2重组质粒,转染P19细胞并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筛选出对DSC2基因mRNA水平(69.47%vs 0,P<0.01)和蛋白水平表达(65.62%vs 0,P<0.01)的抑制效率最显著的ShDSC2-613组,并成功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后,电镜扫描显示后者细胞出现脂滴、空泡样变性、线粒体肿胀及嵴消失,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细胞凋亡显著增加,RT-PCR示纤维化相关基因(Collal、Colla2、Col3a1)与脂肪化相关基因(Adiponectin、PPAR-γ、C/EBP-α)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建立能有效抑制DSC2表达的P19细胞株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表现出与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相似的表型特征,提示其可作为深入研究ARVC致病机制的前体细胞。
李丹丹杨兵周秀娟宋华连王薇陈红武顾凯居维竹郦明芳张凤祥陈明龙曹克将
关键词:P19细胞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碎裂QRS波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价碎裂QRS波(fQRs波)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3例符合ARVC诊断标准的患者,男性33例,平均年龄(40.4±13.9)岁。采集临床资料,记录静息状态下标准12导联心电图,描述fQRs波的心电图特征,判断是否存在fQRs波、epsilon波和右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并比较其阳性率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fQRs波以下壁导联(44.3%)和右胸前导联(24.2%)最为多见。QRS波中,fQRs波见于R波者多于S波者(58.4%对32.9%,Z=4.30,P〈0.01)。共31例患者判断为fQRS波阳性,2~9(4.6±1.7)个/例。fQRs波阳性率较epsilon波(73.8%VS30.2%,Z=3.67,P〈0.01)和TWI(73.8%对41.9%,Z=2.61,P〈0.01)显著增高。结论fQRs波阳性是ARVC患者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常见于下壁和右胸前导联,可作为提示诊断的无创心电指标。
周秀娟杨兵王静陈明龙张凤祥居维竹陈红武王本琪丰尚鹏丁祥伟曹克将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碎裂QRS波
体表心电图不同指标在预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不同的体表心电图指标在鉴别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组98例消融成功、靶点明确的OTVA患者,其中7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另24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LVOT),术前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计算胸导联移行区指数(TZI)、V2移行比率以及V2S/V3R指数,比较3种不同的心电图指标预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准确性。结果:V2S/V3R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敏感性及特异性(85.9%、94.3%)均优于V2移行比率(70.3%、90.1%)及胸导联移行指数TZI(62.5%、89.5%)。在心脏转位的亚组中,胸导联移行指数TZI预测价值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0%、93%、91%。在V3导联R/S移行的亚组中,V2移行比率预测价值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5%、66%、67%。结论:不同的心电图鉴别指标可相互补充以提高术前判断OTVA起源部位的准确性。
程典陆振钧杨兵张凤祥陈红武居维竹杨刚郦明芳顾凯曹克将陈明龙
关键词:体表心电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