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746)

作品数:33 被引量:277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尚礼黄东生叶伟丁悦吕浩然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攻关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椎间盘
  • 22篇退变
  • 16篇椎间盘退变
  • 11篇基因
  • 10篇腰椎
  • 9篇多态
  • 9篇多态性
  • 9篇腰椎间盘
  • 7篇单核
  • 7篇单核苷酸
  • 7篇单核苷酸多态
  • 7篇单核苷酸多态...
  • 7篇核苷
  • 7篇核苷酸
  • 6篇细胞
  • 4篇动物
  • 4篇动物模型
  • 4篇腰椎间盘退变
  • 4篇受体
  • 4篇椎间盘疾病

机构

  • 26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郑州大学第一...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广东省第二人...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佛山市中医院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刘尚礼
  • 17篇黄东生
  • 15篇叶伟
  • 10篇丁悦
  • 9篇吕浩然
  • 8篇郑召民
  • 8篇黄宗强
  • 6篇苏培强
  • 6篇胡宝山
  • 5篇陈为坚
  • 5篇马若凡
  • 5篇李春海
  • 4篇彭焰
  • 3篇梁安靖
  • 3篇李贵涛
  • 2篇韦兴
  • 2篇崔力扬
  • 2篇陈秉耀
  • 2篇史亚民
  • 2篇洪国斌

传媒

  • 9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遗传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西部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GF-β1基因^(-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疾病的关系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内含子861-20T>C和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5例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17例正常对照组TGF-β1基因内含子861-20T>C和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分析其与椎间盘疾病及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椎间盘疾病组和正常人群中不存在内含子861-20T>C单核苷酸多态性,均存在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虽然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椎间盘疾病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差异与L4、5、L5S1的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有关。[结论]TGF-β1基因内含子861-20T>C位点和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疾病无关,但启动子-509C>T多态性可能与椎间盘疾病的发展过程有关。
叶伟彭焰黄东生刘尚礼马若凡苏培强刘娜
关键词:椎间盘疾病椎间盘退变转化生长因子多态性
椎间盘退变过程中MMP/Timp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采用新西兰大白兔的纤维环损伤制作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以证实和比较在人椎间盘退变中的基因变化情况。方法:损伤L4,5、L5,6纤维环,行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扫描摄影拍片证实椎间盘退变情况,同时取椎间盘行精确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观测MMP/Timp系列基因的变化。结果:证实了兔腰椎纤维环损伤后腰椎逐渐退变,且与人类退变结果相似,基因表达情况MMP-1、MMP-2、MMP-3、Timp-1、Timp-2早期均上调,MMP-3、Timp-1在退变的晚期出现下调。结论:人类腰椎间盘退变中明显上调的基因在此退变模型椎间盘中被发现同样上调,从而在分子水平证实了此动物退变模型与人类的相似性。
丁悦吕浩然刘尚礼黄东生马若凡胡宝山叶伟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基因新西兰大白兔
大鼠损伤脊髓内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迁移及分化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局部微注射后在成年大鼠脊髓内存活、迁移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成年大鼠脊髓半横断后,损伤部位脊髓内注射经Hoechst标记的异体大鼠BMSCs,存活2个月后损伤部位脊髓切片观察细胞局部存活、迁移情况,同时行甲基受体蛋白-2(MAP-2)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注射点周围可见密集的Hoechst标记细胞存活,细胞迁移主要沿脊髓纵轴方向并跨过损伤区,迁移距离超过0.5cm,同时可见少量细胞沿水平方向迁移到注射点周围远隔部位,有少量移植细胞(少于10%)表现为MAP-2或GFAP免疫反应阳性。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移植BMSCs,移植细胞可在局部良好存活、增殖,并向损伤区迁移,少量移植细胞可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陈秉耀赵旭红侯树勋史亚民韦兴赵敏
关键词:骨髓细胞存活分化
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9
2007年
[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进行MRI和组织学观察。[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32只,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确定针刺深度;12只经腹膜手术,L3、4、L4、5、L5、6椎间盘使用21G针分别行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L6S1椎间盘作为对照,术前及术后4、8周行MRI检查,然后处死,椎间盘行HE染色。[结果]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4、L4、5、L5、6、L6S1椎间盘纤维环部分针刺深度为1.5mm,纤维环全层针刺深度为2.3mm。MRI检查在纤维环全层针刺4周,部分针刺8周后的椎间盘信号强度显著降低。组织学检查发现纤维环全层针刺和部分针刺椎间盘4周时都发生退变,而纤维环全层针刺退变较严重。[结果]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可靠、有效、重复性好。
崔力扬刘尚礼丁悦黄卫国洪国斌黄东生马若凡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hIGF-1基因在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hIGF-1基因在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方法]参考文献制备出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k degeneration,IVDD)动物模型24只,随机分为Ad/CMV—hIGF-1、hIGF-1生长因子及PBS组,每组有新西兰大白兔8只。L4,5、L5,6椎间盘中分别注射第2代Ad/CMV—hIGF-1(8×10^8PFU)、hIGF-1生长因子(100μg/L)、PBS25μL。注射后1、2、4、8周,Western blot检测椎间盘中hIGF-1蛋白表达。[结果]hIGF-1蛋白带出现在7539.96μ。Ad/CMV—hIGF-1、hIGF-1蛋白表达持续达4周以上,hIGF-1组表达持续约2周;PBS注射组无hIGF-1蛋白表达。[结论]hIGF-1基因能够在退变椎间盘中表达;hIGF-1基因转染表达的持续时间长于单纯hIGF-1生长因子直接注射。
黄宗强刘尚礼郑召民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HIGF-1
Fas在退变的兔椎间盘终板凋亡中的表达及作用通路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Fas在退变的新西兰大白兔退变椎间盘终板凋亡中的表达及作用通路。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纤维环损伤腰4—5及腰5~6作为实验组,10只作为对照组未行损伤。8周时分别行流式细胞仪、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退变椎间盘终板中的细胞凋亡,同时取终板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Fas、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凋亡率[APF,(0.331±0.210)%]、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凋亡率[APL,(0.801±0.1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实了腰椎纤维环损伤后退变腰椎中软骨终板细胞的凋亡显著性增加;和对照组比较Fas(1.011±0.191)、Caspase-3(0.340±0.055)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出现明显上调。结论腰椎退变中软骨终板的凋亡是可以通过Fas-Caspase-3途径进行。
吕浩然刘尚礼黄东生丁悦胡宝山叶伟
关键词:FAS退变椎间盘终板脱噬作用
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评价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评价。方法32只SD大鼠,对其中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以确定针刺深度;另12只使用21G微量穿刺针对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行部分或全层针刺,术前及术后4周、8周行X线及MRI检查,然后行椎间盘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部分及全层针刺的深度分别为1.5mm和2.3mm。X线检查纤维环部分及全层针刺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腰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唇缘样增生,脊柱生理弯曲异常等改变,其中以纤维环全层针刺组为明显;而正常对照组未见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征象。MRI检查纤维环全层针刺4周、部分针刺8周后椎间盘信号在T2WI上信号强度不同程度的降低、椎间盘膨出甚至突出、硬膜囊受压等征象,正常对照组的椎间盘未见信号改变及膨出或突出征象。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纤维环部分针刺组及全层针刺组椎间盘于术后4周时即发生退变,而全层针刺组退变较严重。结论利用针刺纤维环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其可控性强、重复性好、创伤小;影像学方法可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动态评估,评价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
洪国斌崔力扬沈君梁碧玲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磁共振成像
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移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局部分布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后,MSCs在损伤局部的聚集情况。方法取成年雄性大鼠48只,建立脊髓半横断模型,术后即刻、1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经尾静脉注射移植Hoechst预标记的同种异体MSCs(5×10^6个/只),每个时间点6只。另设立未损伤组(空白对照)及假损伤组(实验对照)作为对照,每组6只。细胞移植后2周,处死实验动物,损伤脊髓部位连续水平纵行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单张切片平均阳性细胞数,结果行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脊髓内仅见零星标记细胞[未损伤组(14±2)个,假损伤组(11±3)个],损伤后即刻至损伤4周进行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部位可见大量标记细胞聚集,其中损伤1周组最多达(2197±14)个,损伤5周组标记细胞数明显减少至(259±66)个,损伤6周组标记细胞仅为(43±15)个。标记的移植细胞集中在距离损伤部位0.5cm区域内,主要分布于白质。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经静脉移植同种异体骨髓MSCs,移植细胞可向脊髓损伤部位聚集。
陈秉耀侯树勋吴闻文史亚民韦兴赵敏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趋化作用
人工腰椎间盘位置与椎间活动度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放置位置与椎间活动度的相关性及其对应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3月-2010年4月接收的37例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VAS与ODI评分及假体植入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前缘高度。结果所有患者的ODI值及VAS评分在术后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各组患者假体植入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下降(P<0.05),而手术节段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假体植入节段活动度随着假体位置变差而随之降低,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腰椎间盘放置位置对患者术后的椎间活动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术中应实施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假体放置位置的偏差。
王海滨郑根存王新光
关键词:人工椎间盘置换
IL-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联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研究汉族人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G-597-A、G-572-C和G-174-C、5号外显子T15-A和C132-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81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者中分别包含启动子G-597-A、G-572-C、G-174-C和5号外显子T15-A、C132-T位点的片段,直接测序法检测其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比较两组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系。同时,利用MRI检测两组的椎间盘退变情况,并分析其中小于45岁者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疾病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启动子G-597-A和G-174-C、5号外显子T15-A和C132-T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仅启动子G-572-C位点存在GG、CG和CC3种表型。但启动子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及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无关。结论:在汉族人中,IL-6基因仅存在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但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病变及其发病基础椎间盘退变并无关联。
叶伟黄东生刘尚礼丁悦彭焰胡宝山吕浩然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腰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退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