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11107067311030)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桂英杨曦苏瑛王继秋李佳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4篇心脏
  • 4篇心脏磁共振
  • 4篇磁共振
  • 3篇新生儿
  • 3篇心肌炎
  • 3篇心脏磁共振成...
  • 3篇肌炎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心肌病
  • 2篇型心
  • 2篇肌病
  • 2篇肌钙蛋白
  • 2篇厚型
  • 2篇儿童
  • 2篇儿童心肌炎
  • 2篇肥厚
  • 2篇肥厚型
  • 2篇肥厚型心肌病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作者

  • 6篇刘桂英
  • 5篇杨曦
  • 4篇苏瑛
  • 3篇王继秋
  • 2篇李佳
  • 2篇赵蕾
  • 1篇范占明
  • 1篇于宪一
  • 1篇金红芳
  • 1篇马晓海
  • 1篇石琳
  • 1篇陆东旭
  • 1篇张臣
  • 1篇徐雯雅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病案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新生儿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多排CT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与MRI对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多排CT(MDCT)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脏形态、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等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HCM的60例患者行CT动脉期、延迟期扫描及心脏MR形态、延迟强化检查。比较二者在左心室室壁厚度、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EDV)、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ESV)、延迟强化病灶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的异同。结果 60例患者共1020个心肌节段,CT与MRI所测左心室室壁厚度的相关性好(r=0.895,P<0.001),且CT测量的心功能参数均与MRI结果呈正相关。延迟增强检查证实CT与MR在检出心肌纤维化病灶方面具有高度相关性(r=0.98,P<0.01)。结论心脏CT检查可提供HCM患者心肌冠状动脉的形态及功能信息。
马晓海赵蕾何继强刘桂英张臣陆东旭范占明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新生儿非良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非良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具有心律失常诊断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分类分为非良性心律失常组和良性心律失常组。分析新生儿非良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研究纳入非良性心律失常组24例,良性心律失常组111例。良性心律失常组胎龄长于、出生体质量大于、住院天数短于非良性心律失常组(均P<0.05)。非良性心律失常组24例患儿均存在重症感染。非良性心律失常组24例均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同时表现为3种以上心律失常6例(25.0%),表现为快慢心律失常交替出现18例(75.0%)。非良性心律失常患儿均给予青霉素联合头孢菌素抗感染10~14 d,18例应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16例患儿予美托洛尔治疗,后2例改用普罗帕酮治疗。非良性心律失常组患儿随访至2020年12月未见非良性心律失常复发。结论新生儿非良性心律失常以快慢心律失常同时或交替出现多见,感染是发病的诱因,快慢心律失常同时或交替出现时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慎重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经过积极治疗其预后与良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差异。
吴海月杨曦苏瑛王继秋刘桂英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
血清肌钙蛋白Ⅰ升高在评价足月新生儿心肌损害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升高在评价足月新生儿心肌损害中的意义,为提高诊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某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入院24h内治疗前检测cTnⅠ水平>0.04ng/ml的足月新生儿,根据入院后24小时内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静脉血cTnⅠ变化分为cTnⅠ持续升高组(49例)、cTnⅠ降低组(44例),对2组患儿病因、感染相关指标、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及相关影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TnⅠ持续升高组剖宫产率较高(P<0.05);2组围产期缺氧窒息史、性别及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Ⅰ持续升高组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比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Ⅰ持续升高组新生儿治疗前降钙素原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及B型脑钠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Ⅰ持续升高组患儿胸片提示心胸比值明显增大,心电图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ST段改变、室上性心律失常及≥2种心律失常同时存在概率明显升高,超声心动图出现左心扩大概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cTnⅠ持续升高新生儿中,12例进行了心脏磁共振检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包括心包积液7例、T2高信号4例、晚期延迟强化(LGE)2例、同时出现心包积液及LGE 1例。结论新生儿cTnⅠ升高尤其是治疗后持续升高提示新生儿心肌损害并持续存在,部分患儿心脏磁共振可见T2高信号及晚期延迟强化,病因以新生儿感染及高胆红素血症常见。
周茜杨曦苏瑛王继秋刘桂英
关键词:足月新生儿心肌损害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肌炎患儿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价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测对心肌炎患儿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有心肌损害症状的患儿50例,均行CMR检查,根据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分为临床诊断心肌炎组(29例)及心肌损害组(21例),分别对2组心肌成像特点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例心肌炎组患儿CMR均可见阳性表现,13例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16例不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其中13例患儿(病程均<1个月)CMR可见T2增强信号,1例(病程>1个月)早期对比增强,2例(1例病程<1个月)延迟对比增强。21例心肌损害组患儿中17例CMR可见阳性表现,4例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17例不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其中9例患儿(7例病程<1个月)CMR可见T2信号增强,4例(2例病程<1个月)延迟对比增强,4例CMR无异常改变。T2信号增强提示心肌存在水肿,符合心肌炎早期改变;早期对比增强提示心肌组织出现毛细血管渗漏或纤维化;延迟对比增强提示心肌坏死或纤维化。心肌炎组CMR阳性率高于心肌损害组[100.0%(29/29)比81.0%(1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的阳性率比较[44.8%(13/29)比19.0%(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明显高于心肌损害组[69.0%(20/29)比28.6%(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阳性率比较[41.4%(12/29)比19.0%(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炎组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的阳性率与cTnI阳性率和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nI阳性率与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MR可动态、直观地呈现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判
徐雯雅刘桂英苏瑛杨曦
关键词:心肌炎心脏磁共振成像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儿童心肌炎患者管理建议被引量:1
2020年
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儿童感染病例逐渐增多。流行病学显示所有人群普遍易感,且合并有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重症、危重症的高危人群。心肌炎儿童由于既往存在的心肌病变,如心肌纤维化等,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为诊疗带来严峻挑战。结合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儿童心肌炎的诊治要点,特提出心肌炎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管理建议。
刘桂英于宪一陈笋赵蕾金红芳石琳
关键词:心肌炎儿童
儿童心肌炎危险分层和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心脏磁共振成像(CMR)高危心肌炎儿童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心肌炎儿童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CMR显示为心肌水肿和(或)晚期钆增强的患儿为CMR高危组(29例),CMR未见明显异常的患儿为CMR对照组(41例),比较两组心肌炎儿童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和随访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0例心肌炎儿童中,男43例(61.4%),女27例(38.6%),平均年龄(7.6±5.3)岁(5~18岁)。两组的胸痛、乏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基础肌酸激酶-MB、心肌肌钙蛋白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激素和卡托普利治疗的比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随访3.7个月,17例患儿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vs. 19.5%,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危CMR表现和心肌肌钙蛋白Ⅰ是影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CMR高危心肌炎儿童的临床表现虽多不典型,但病情重;虽加用激素和卡托普利等积极治疗,但短期随访时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较高,因此,需重视CMR高危心肌炎儿童的筛查、监护、治疗和随访。
杨曦李佳刘桂英
关键词:心肌炎心脏磁共振成像激素治疗预后
新生儿肥厚型心肌病六例临床特点及磁共振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临床特点、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特征及基因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科诊断HCM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本院共收治产妇11227名,孕前/孕期合并HCM52例(0.46%,52/11227),共出生活产新生儿11397名,确诊HCM新生儿5例(0.04%,5/11397),外院转入1例(生后15 d),最终纳入6例.其中足月儿和早产儿各3例,胎龄(36.6±1.2)周.临床表现为纳奶间歇4例,其中伴面色苍白、哭闹时紫绀、大汗各1例.CMR均可见室间隔增厚(6.80±1.78)mm,射血分数(60.0±2.8)%,伴右室心肌肥厚1例、左室流出道梗阻合并室间隔延迟强化1例.6例均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出院后随访6个月至2岁,其中4例心肌增厚无进展;2例心肌有进行性增厚,其中1例诊断为终末期HCM.6例均有基因突变,其中MYBPC3基因突变3例,MYH7基因突变1例,MYH7和TMPO基因突变1例,RYR2基因突变1例.结论HCM新生儿CMR主要以室间隔增厚为主,也可出现延迟强化表现,以MYBPC3和MYH7基因突变最常见,临床症状以纳奶间歇为主.建议有缺氧症状或CMR存在流出道梗阻的HCM新生儿予以β受体阻滞剂治疗.
杨曦刘桂英李佳苏瑛王继秋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