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技攻关计划(NY[2010]3064)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金道超杨洪刘天雷郭建军谢家楠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技攻关计划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飞虱
  • 2篇种群
  • 2篇种群动态
  • 2篇褐飞虱
  • 1篇稻飞虱
  • 1篇稻区
  • 1篇中稻
  • 1篇若虫
  • 1篇主害代
  • 1篇基因
  • 1篇DNA条形码

机构

  • 3篇贵州大学

作者

  • 3篇金道超
  • 2篇刘天雷
  • 2篇杨洪
  • 1篇汪学俭
  • 1篇谢家楠
  • 1篇郭建军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山地农业生物...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贵州三都一季中稻区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被引量:5
2013年
为明确贵州三都喀斯特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2009—2011年采用灯光诱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该地区一季中稻区的褐飞虱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迁入代灯下诱捕虫量和田间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9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6688头,分别是2010年和2011年的15.3倍和2.5倍。2009、2010、2011年预测圃虫量高峰分别为10777、4630、1615头/百丛,但主害代均为第4代和第5代,始见日与主迁入峰日呈显著相关。不同年份、不同移栽期稻田第4代、5代褐飞虱各虫态发生程度不同,2010、2011年褐飞虱若虫高峰日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晚栽稻田成虫、若虫的发生高峰日均迟于早栽类型田;早、晚栽时间差异形成的水稻不同生育期并存,利于褐飞虱栖居、繁殖。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的种群消长具有同步性,但其自然控制作用不足以控制褐飞虱危害。
刘天雷金道超杨洪艾祯仙周朝霞
关键词:褐飞虱种群动态
基于mtCOⅠ基因的三种稻飞虱DNA条形码构建及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为构建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3种稻飞虱DNA条形码,准确鉴定各虫态稻飞虱种类,随机选取35个供试虫体提取全基因组DNA,PCR扩增其中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COⅠ)基因,分析所获得的基因组成特点,计算P距离值,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稻飞虱若虫、卵进行种类鉴定。PCR扩增获得了长度为706 bp的稻飞虱mtCOⅠ基因片段,碱基组成特点种内、种间不同;3种稻飞虱的种间P距离值为25.53%~34.21%,种内为0~0.51%,种间值明显高于种内;系统发育树显示同种个体聚集在同一分支;同种卵、若虫的mtCOⅠ基因与已获得的成虫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值为100%,P距离值为0。研究表明,3种稻飞虱的DNA条形码可基于mtCOⅠ基因构建,且可准确鉴定各虫态。
谢家楠郭建军汪学俭金道超
关键词:稻飞虱DNA条形码
贵州褐飞虱区域性发生规律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为明确贵州省褐飞虱全年世代尤其是主害代发生的为害规律,采用灯光诱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于2009~2011年对贵州6个县不同海拔和地貌条件下的褐飞虱区域性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在三都、惠水、锦屏、思南始见日多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而道真和盘县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褐飞虱在贵州可发生5~8代,各稻区灯诱数量的年度间变化大,田间褐飞虱初见于6月中旬,盘县、惠水等地稍迟,在田间一般发生2~3个世代,世代重叠明显,第4代和第5代盛发为害,世代高峰分别在7月10~20日,8月10~20日,一般在8月上旬,田间虫量达到最大。不同稻区不同年份间各虫态比例变化较大,区域性发生规律差别明显。贵州地形、海拔、温差和多种水稻生育期并存等是影响贵州褐飞虱区域性发生规律的主要因素。
刘天雷金道超杨洪
关键词:褐飞虱种群动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