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1233142)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巍李新霞刘霞李巧新桑伟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子宫
  • 4篇细胞
  • 4篇基因
  • 3篇修复基因
  • 3篇肿瘤
  • 3篇子宫内膜
  • 3篇腺癌
  • 3篇临床病理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免疫
  • 3篇内膜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学
  • 2篇蛋白
  • 2篇预后
  • 2篇子宫内膜样
  • 2篇子宫内膜样腺...
  • 2篇微卫星不稳
  • 2篇微卫星不稳定
  • 2篇微卫星不稳定...

机构

  • 9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石河子大学医...

作者

  • 8篇张巍
  • 4篇刘霞
  • 4篇李新霞
  • 2篇马遇庆
  • 2篇李巧新
  • 2篇桑伟
  • 1篇师晓莉
  • 1篇刘铭
  • 1篇李俊芝
  • 1篇马志萍
  • 1篇楚慧
  • 1篇崔文丽
  • 1篇周晓燕
  • 1篇盛伟琪
  • 1篇苗娜
  • 1篇常彬
  • 1篇王玻玮
  • 1篇师艺
  • 1篇古丽那尔·阿...
  • 1篇张晨

传媒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外耳道原发精原细胞瘤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男,1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耳闷、耳塞、听力下降10d于2011年9月25日入院,体检未见脓性、血性分泌物排出,无恶心、呕吐。查体发现左外耳道结节状肿物,堵塞外耳道,肿物大小1.7cm×0.6cm/×0.5cm,灰白、灰黄,结节状,切面灰黄,细腻,鱼肉样。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血常规:
李新霞张巍桑伟古丽那尔·阿布拉江
关键词:外耳道精原细胞瘤凝血功能正常肿物大小听力下降结节状
错配修复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DNA错配修复基因(MMR) MLH1、MSH2、PMS2和MSH6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PMS2和MSH6在10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确定肿瘤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微卫星稳定(MSS)表型,并分析其与发病年龄、肿瘤分化、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0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全子宫切除术67例,内膜活组织检查34例.随访资料完整者66例,其中手术标本52例,活组织检查标本14例.MLH1、MSH2、PMS2和MSH6失表达率分别为31.6%(32/101)、28.7%(29/101)、16.8%(17/101)、8.9%(9/101);MSI表型53.5%(54/101),MSS表型46.5%(47/101).单因素分析:在子宫切除术组织中低频MSI(MSI-L)合并MSS组(34例)预后优于高频MSI(MSI-H)组(18例;P=0.041).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年龄与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和年龄与宫内膜样腺癌预后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9),而MSI-L合并MSS组与MSI-H组相比较,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I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的分子事件之一,年龄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鉴于MSI与预后关系在本研究中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的不一致性,MSI是否可以作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评价的确定依据,需要进一步验证.
古丽米拉·巴依坦张巍余丽
关键词:错配修复基因免疫组织化学微卫星不稳定性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
EGFR异常表达与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异常表达与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60例胸腺上皮性肿瘤(A型2例,AB型19例,B1型4例,B2型14例,B3型11例,化生性胸腺瘤2例,胸腺癌8例)和11例正常胸腺组织中EGFR的异常表达。结果 60例胸腺上皮性肿瘤中46例(76.7%)存在EGFR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其在胸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1/11,9.1%)(P<0.05)。EGFR阳性表达在各亚型胸腺上皮性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胸腺癌阳性率最高(100.0%),B3型次之(90.9%),A型和化生性胸腺瘤均为阴性。EGFR阳性表达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靶向治疗相关基因EGFR的异常表达与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相关,EGFR在B3型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与其在胸腺癌中的阳性率相似,相对高于其他亚型。
马遇庆师艺崔文丽刘霞李巧新张巍张晨
关键词:胸腺肿瘤肿瘤组织学类型
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2012年
肾母细胞瘤又称为Wlim’s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腹部恶性实体瘤之一,占15岁以下小儿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80%以上,偶见于成人。肾母细胞瘤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我们对23例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资料、p53表达及1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情况综合分析,判断预后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刘铭王玻玮刘霞马遇庆苗娜张巍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预后相关病理学特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杂合性缺失
子宫内膜样腺癌和癌前病变组织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非典型增生、复杂性增生和正常增生周期宫内膜中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06-06-01-2013-03-01子宫内膜样腺癌10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50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50例和2010-10-01-2013-10-01确诊为正常增生周期宫内膜5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NA MMR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MMR蛋白失表达率分别为MLH1 32.7%(33/101)、MSH228.7%(29/101)、PMS2 16.8%(17/101)和MSH6 8.9%(9/10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MLH1 12.0%(6/50)、MSH2 14.0%(7/50)、PMS2 12.0%(6/50)和MSH6 8.0%(4/50),复杂性增生组织MLH1 2.0%(1/50)、MSH2 14.0%(7/50)、PMS2 8.0%(4/50)、MSH6 2.0%(1/50)及正常增生期宫内膜组织MSH2 2.0%(4/50),其中MLH1、MSH2和PMS2失表达在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H6失表达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MMR中4种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年龄、族别、肿瘤分期和分化、淋巴结转移无关,但MSI-H表型更倾向于发生在肌层浸润≥1/2病例中,P=0.005。MSI-H、MSI-L和MSS在子宫内膜样腺癌、非典型增生、复杂性增生及正常增生期宫内膜组织中的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MSI表型在年龄≤50岁和>50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MR蛋白MLH1、MSH2、PMS2和MSH6的失表达可能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早期分子事件。在临床病理指标上,MSI-H表型仅与肿瘤肌层浸润≥1/2状态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族别、肿瘤的分期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非典型增生组织中MSI-H多见于≤50岁患者,其
古丽米拉.巴依坦刘霞楚慧张巍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错配修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
子宫苗勒腺肉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6例子宫苗勒腺肉瘤(uterus Müllerian adenosarcoma,UMA)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提高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的6例UMA临床特点、肿瘤组织形态学特征及肿瘤免疫表型,并随访观察。结果 6例患者4例发生于子宫内膜,2例发生于宫颈。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盆腔疼痛和子宫颈息肉。全部行手术治疗,4例术后辅以化疗,2例放疗。4例发生于子宫内膜者形态学均为低级别腺肉瘤,术后辅以化疗至今无复发;2例发生于宫颈者均合并有软骨肉瘤异源性成分,术后辅助放、化疗2年后因肿瘤复发死亡。镜下所有病例均可见不规则囊性扩张、裂隙样腺体和肿瘤间质以腺周套袖样及息肉样突入腺腔的形态学特征,肿瘤间质核分裂象2~12个/10 HPF。2例伴有软骨肉瘤异源性成分者,其中1例同时伴有高级别多形性肉瘤成分过度生长并浸润肌层。免疫表型:6例肿瘤上皮CK均呈强阳性表达;上皮:ER、PR和vimentin均(+),CD10(-),Ki-67增殖指数1%;肉瘤间质:全部表达vimentin,4例表达ER、PR;1例表达SMA、desmin,3例表达CD10,Ki-67增殖指数4%;2例伴有软骨肉瘤分化者局灶表达S-100蛋白。间质细胞Ki-67增殖指数20%,明显高于低级别腺肉瘤4%的表达。结论 UMA临床罕见,患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正确诊断依赖病理形态学观察。低级别腺肉瘤治疗应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早期且完整切除病灶者预后较好,晚期且合并肉瘤成分过度生长者及伴有异源性分化者预后差。肿瘤的复发率较高,应长期密切随访。
李新霞马明福常彬古丽那尔.阿布拉江张巍
关键词:子宫肿瘤腺肉瘤形态学免疫表型
错配修复蛋白在子宫内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
2016年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在子宫内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4种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为早期病变及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方法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和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MMR蛋白,分别进行比较,观察上述4种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子宫内膜腺癌活检组织中20例(50%)有一个以上MMR蛋白表达阴性,在不典型增生、复杂性增生和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组中一个以上为阴性表达比例分别为9例(30%)、10例(33%)、4例(13%),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子宫内膜腺癌中MMR蛋白阴性表达率分别为MLH1 37.5%(15/40)、MSH2 15.0%(6/40)、PMS220.0﹪(8/40)、MSH6(0/0);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比较,MLH1和PMS2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H2和MSH6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腺癌患者50岁以下,50~60岁,〉60岁3个年龄组间4种MMR蛋白一个以上为阴性的比例为6/11、8/17、7/1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LH1、MSH2和PMS2的阴性表达更倾向发生在50~60岁患者中。结论 MMR基因突变与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病理指标上4种MMR蛋白缺失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古丽米拉.巴依坦陆洁王慧刘霞
关键词:子宫内膜腺癌活检
新疆多民族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2012年
背景与目的:新疆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地之一,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显示维吾尔族淋巴瘤的发病率已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5位,且中位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趋势。为了解新疆地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及种族、遗传或环境因素是否与肿瘤的发生相关,本研究通过观察63例新疆多民族患者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以及与EB病毒的相关性,提高对此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ENKTCL临床资料及预后,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分析肿瘤的免疫表型CD3、CD56、CD2、CD5、CD8、CD4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TIA1、粒酶B、穿孔素的阳性表达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BER的表达。结果:患者以男性、40~50岁年龄组居多,汉族的发病率高于少数民族。54例发生于鼻腔等上呼吸消化道部位,其余为鼻外结外病变。所有病例组织学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并可见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肿瘤细胞体积大小不等且多有异型表现,并出现"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坏性"生长模式。所有肿瘤病例不同程度地表达T细胞标志物,53例(84%)表达CD56。所有病例均至少表达1种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分子。57例经检病例EBER全部阳性表达。结论:新疆地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以汉族中年男性为多见,多发生于鼻腔等处,存在高水平EB病毒感染。临床早期诊断常需结合病理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及EB病毒检测。
李新霞古丽那尔.阿布拉江李俊芝桑伟师晓莉张巍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多民族EB病毒
CD20^+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CD20+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此罕见亚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1例CD20+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法分析EB病毒感染,应用PCR技术检测IgH、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报道的35例CD20+T细胞淋巴瘤与该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结果本例及文献报道共36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另6例性别不详,平均年龄58岁,中位年龄67岁,组织学类型为最常见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22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强表达T细胞标记(CD2、CD3、CD5、CD8)及滤泡辅助T细胞标记(CD10、BCL-6、CXCL13、PD1),弱弥漫表达CD20、CD79a,不表达CD4、PAX5。瘤细胞间散在转化的大B免疫母细胞EBER阳性。PCR法检测TCR基因单克隆重排。患者接受R-CHOP治疗。结合文献:获得随访16例,随访时间2~16个月,其中9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死亡与存活病例患者年龄差异无显著性,组织学亚型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CD20+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变异亚型,临床及病理特征可能会与B细胞淋巴瘤混淆,形态学观察、多种抗体的联合使用及TCR基因重排等分子遗传学研究可避免误诊,部分肿瘤免疫表型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相似,提示二者可能是同一肿瘤的不同阶段或两者存在互相演进的关系。
李新霞古丽那尔.阿布拉江马志萍张巍周晓燕盛伟琪李巧新
关键词:外周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原位杂交基因重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