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1030)
- 作品数:25 被引量:523H指数:15
- 相关作者:吕宪国姜明邹元春郗敏刘晓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典型湿地植物与湿地农田作物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6
- 2009年
- 分析了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优势种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毛苔草(C.lasiocarpa)和湿地农田中的大豆(Giycine max)和水稻(Oryza sativa)各器官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各器官的铁含量呈金字塔构型,成熟期(9月)时位于金字塔尖的叶的铁含量约为位于塔底的下草根层(地下20~30cm)的3.08%、4.42%和1.18%;幼龄期(5月)的铁含量垂直剖面Logistic拟合很好,R^2分别达1.0000、0.9902和0.9954;整个生长季地下部分铁含量均逐渐降低,而地上部分具有种间和器官间差异。相比之下,农作物大豆和水稻的铁库主要集中在地下根系中,且随生长季的延长而逐渐富集;地上部分的铁含量远低于根系,其中地上部分又以叶的含铁量最高,随生长期的延长有所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7%和75.61%;成熟期作为种子的大豆和稻米铁含量最低,仅相当于同期根铁含量的5.50%和0.44%。不同物种间相同器官铁含量的差异随生长期不同而变化。湿地植物对土壤铁的富集能力要大于湿地农田作物。
- 邹元春吕宪国姜明戴国华
- 关键词:湿地植物三江平原
- 三江平原湿地多级沟渠系统底泥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2
- 2007年
- 沿着土壤和土地利用类似的三江平原多级沟渠系统采集不同沟渠单元底泥,这些不同沟渠系统单元由湿地和农田边界排水沟渠到相当大的主干渠变化着,测定底泥中可溶有机碳(DOC)含量,研究多级沟渠系统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随沟渠等级增加,DOC在底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40~60cm层增加近5倍),DOC富集层逐渐有规律的向底泥底层转移(40~60cm)。研究表明,排水沟渠既是湿地或农田DOC的最初汇聚地,又是河道DOC的输出源;沟渠重复性的排水将湿地或农田DOC通过零星径流带入沟渠系统中,连续的沟渠径流携带着大量DOC与不同等级沟渠系统相互作用使得沟渠系统底泥中DOC呈现出一定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排水沟渠排水历时、DOC流量、滞留时间、径流发生频率等都会影响多级沟渠系统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另外,沟渠系统内生长的植被也通过径流阻塞和有机质过程影响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
- 郗敏吕宪国
-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9年
- 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研究区,将遥感获取数据应用到生态足迹的计算中,以此衡量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各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速率比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速率快得多;土地类型的生态盈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建筑用地、林地、水域、耕地、草地。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5403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07hm2;生态赤字为0.182。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该区域的发展模式仍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 刘晓辉吕宪国刘惠清
-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人均生态足迹生态赤字
-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枯落物早期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被引量:87
- 2007年
- 枯落物分解是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是维持湿地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采用分解袋法对三江平原3种典型湿地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164d实验过程中乌拉苔草分解速率始终最快;在分解前103d中毛果苔草分解速率大于小叶章,但在103~164d间小叶章分解速率大于毛果苔草;分解164d,小叶章、乌拉苔草和毛果苔草枯落物的失重率分别为初始重的31.98%、32.99%和28.91%。分解过程中小叶章和毛果苔草枯落物中有机碳浓度波动较大,而乌拉苔草枯落物中持续下降;3种枯落物有机碳绝对含量都表现为净释放。小叶章枯落物中N浓度波动较大,绝对含量发生净释放;毛果苔草枯落物N浓度持续增加,绝对含量净增加;乌拉苔草枯落物N浓度先增加后减少,绝对含量发生净释放。3种枯落物中P浓度都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绝对含量都表现为净释放。3种枯落物中C/N和C/P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小叶章和乌拉苔草枯落物分解速率与枯落物C/P显著相关,而毛果苔草枯落物与枯落物N浓度显著相关;对应3种枯落物分解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3种枯落物分解速率和营养物质含量动态受到枯落物自身质量和温湿条件、周围环境营养状况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相比而言,受枯落物质量的影响更大。
- 武海涛吕宪国杨青姜明佟守正
- 关键词:枯落物分解过程影响因素典型湿地三江平原
- 沟渠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初析——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被引量:11
- 2006年
- 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间许多化学迁移和转化过程不为其它生态系统所共享。沟渠的修建改变了湿地的水文状况,因此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从沟渠对湿地化学元素迁移转化、湿地化学元素输入输出和湿地化学质量平衡影响方面分析了沟渠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沟渠的修建导致湿地大量化学元素丧失,湿地化学质量失衡,最终引起湿地退化。
- 郗敏吕宪国
- 关键词:沟渠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江平原
-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6
- 2009年
- 从驱动力划分着手,以小三江平原为案例研究区,将该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驱动力分为自然和人为2类,更加深入分析,认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净化和生产功能)受损主要是由自然驱动(气温、降水)和人为驱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排水/灌溉工程发展和人口增长)综合作用所带来的叠加效果导致的。同时,针对湿地逐渐被农田分割的现状,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的研究领域,为预防湿地萎缩和服务功能退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 刘晓辉吕宪国
- 关键词:驱动力
- 湿地土壤及其环境功能评价体系被引量:45
- 2006年
- 湿地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湿地获取化学物质的最初场所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中介。湿地土壤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分配和调节地表水分、分解固定和降解污染物、保存历史文化遗迹等功能。结合湿地土壤的生态功能、物质“源汇”功能、“养分库”功能、“净化器”功能以及“记忆”功能,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湿地土壤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构建了湿地土壤环境功能评价的概念模型。通过对湿地土壤及其环境功能评价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湿地土壤定义及湿地土壤在湿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丰富完善了湿地科学的理论体系。
- 姜明吕宪国杨青
- 关键词:湿地土壤环境功能层次分析法
- 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5
- 2008年
-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岛状林土壤动物隶属4门9纲2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和膜翅目2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15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5月份最小,10月份最大,而优势度指数5月份最大,10月份最小。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5月份的逆向分布格局是由土壤动物的栖息特征和表层土壤温度特征共同决定的。土壤动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在局域尺度内,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容重和湿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植食性土壤动物。
- 武海涛吕宪国杨青姜明佟守正
- 关键词: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三江平原
- 三江平原典型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09年
- 以三江平原典型岛状林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6、8和10月下旬分层采集土壤水溶液(0-60cm),测定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其他几种元素的质量浓度,研究三江平原典型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6月份土壤水DOC质量浓度最高,10月份次之,8月份最低。土壤水DOC质量浓度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从土壤表层向下,随深度增加,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先减小后增加,剖面层次之间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月份之间土壤水DOC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性,但差异不显著(P=0.061)。土壤有机质数量和分布、土壤的冻融作用、土壤矿物吸附作用是引起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分布的主要原因,采样点的排水状况也对土壤水DOC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另外,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与TOC、TC、Fe2+、TP、NO3-呈显著相关关系,与NH4+、PO43-、TN、pH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水DOC质量浓度的分布还与其他各种元素迁移、转化紧密相关,尤其营养元素。
- 郗敏孔范龙吕宪国刘吉平
- 关键词:土壤水
- 湿地抗自然力侵蚀效益评估——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3
- 2005年
- 利用环境经济学评价方法,结合侵蚀模型、野外实测数据以及GIS手段,对莫莫格保护区湿地的抗自然力侵蚀效益进行了评估。莫莫格保护区湿地潜在土壤侵蚀量为1.15×108kg·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为801kg·hm-2·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西部大于中东部。湿地抗侵蚀效益为398万元,单位面积效益为28元·hm-2·a-1。湿地减少土地废弃和减少河道淤积的效益分别为4.65和2.94万元·a-1;减少营养物质流失效益为390.41万元,大于前两项效益。湿地抗侵蚀效益评估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湿地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建设绿色GDP的需要。
- 姜明吕宪国许林书刘吉平殷书柏
- 关键词: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