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无)

作品数:5 被引量:173H指数:5
相关作者:欧阳志云徐卫华王学志董仁才王文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地震
  • 4篇汶川地震
  • 1篇大熊猫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表破裂带
  • 1篇地震断层
  • 1篇地震灾害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动物
  • 1篇断层
  • 1篇遥感监测
  • 1篇野生动物
  • 1篇应急评估
  • 1篇震灾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影响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影响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四川省野生动...

作者

  • 4篇王学志
  • 4篇徐卫华
  • 4篇欧阳志云
  • 3篇董仁才
  • 2篇王文杰
  • 1篇何宏林
  • 1篇张宏锋
  • 1篇李智琦
  • 1篇周庆
  • 1篇古晓东
  • 1篇白杨
  • 1篇李迪华
  • 1篇尹功明
  • 1篇张晋东
  • 1篇郑华
  • 1篇陈献程
  • 1篇于贵华
  • 1篇杨志松
  • 1篇徐锡伟
  • 1篇庄长伟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年份

  • 5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与对策被引量:30
2008年
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鉴定生态保护重要地区是地震灾区恢复与重建的前提与基础。选取水土流失敏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以及水源涵养重要性这3个指标,评价了地震重灾区51个县(市区)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研究表明,生态保护极重要地区面积约为3.5×104km2,约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26.7%,主要分布于邛崃山系北部的汶川与四姑娘山地区,以及岷山山系的大部分地区;而生态保护重要地区面积约为4.6×104km2,约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4.5%,主要分布于评价区的西部与东北部;其余地区为生态保护一般地区。建议在灾后重建时对生态极重要地区进行严格保护,禁止开展大型开发建设活动,并控制这些地区的人口规模。另外,生态保护重要地区的开发活动应该受到限制。并通过开展生态补偿,结合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与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措施,促进灾区生态功能的恢复。
徐卫华欧阳志云王学志王文杰董仁才白杨
关键词:汶川地震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恢复
汶川地震后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调查--以龙溪虹口和千佛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16
2008年
为了解汶川地震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2008年10月中旬,选择在龙溪虹口和千佛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在调查的20条样线中,发现次生地质灾害体100处,平均面积为(12±2.5)hm2。地质灾害体按基质成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裸岩、流石滩、地被残留物,其中部分灾害体上已经长出草本植物。地质灾害点发生比例与坡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地质灾害体的面积和影响范围也呈显著正相关。野外调查中共发现动物活动痕迹点52处,没有发现因地震直接导致伤亡的动物个体,约60%的动物活动痕迹位于距地质灾害体100m的范围内,表明地震后动物的活动区域并未远离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体;与震前相比,在旅游景区发现更多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表明人类活动停止后,野生动物重新利用这些栖息地。
张晋东徐卫华欧阳志云王学志古晓东杨志松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野生动物栖息地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应急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8年
在实施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应急评估工作过程中,考虑到时间紧、范围大的现实情况,对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成功地采用多源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将不同传感器、不同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了集成与融合,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的有效覆盖范围和灾害信息判读精度,快速、全面地实现了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估,探索出应对巨灾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最后,建议我国要加强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建设,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多源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更好应对未来的生态灾难做准备。
董仁才刘明徐卫华王学志欧阳志云
关键词:地震灾害遥感监测数据集成
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85
2008年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研究运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评估了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系统丧失面积为122136hm2,并形成了包括汶川县、彭州市、绵竹市等10县市的地震生态破坏重灾区。(2)地震导致65,584hm2大熊猫生境丧失,损失比例5.92%。(3)94.64%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地震烈度IX以上区域,53.82%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区域,66.09%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坡度30~50°之间。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将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在恢复重建中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欧阳志云徐卫华王学志王文杰董仁才郑华李迪华李智琦张宏锋庄长伟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生态影响生态系统大熊猫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被引量:53
2008年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调查,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宽度自北向南一般<40m。在Ⅹ—Ⅺ度极震区,沿断裂延伸方向破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各类房屋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均绝大部分倒塌损毁。考虑到逆断层作用引起的"地壳缩短"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并结合以往历史强震地表破裂带的宽度统计,提出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时,极震区地震断层两侧的"避让带"宽度为25m。在"避让带"之内,只能建造高于抗震设防标准的2层以下的建筑物,应明确禁止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周庆徐锡伟于贵华陈献程何宏林尹功明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