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2-55)
-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5
- 相关作者:樊廷录张建军赵刚李尚中王磊更多>>
- 相关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陇东黄土旱塬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2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水解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提高了收获期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量磷钾及速效磷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及全量和速效磷钾含量均呈递减趋势。碱解氮含量在0~20 cm土层降低,在20~40 cm土层出现聚集。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增加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幅为7.1%~12.4%。不同耕作方式玉米0~4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以表层(0~10 cm)最高,为T>CK。与CK相比,T的细菌和真菌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收获期分别增加23.7%、64.5%、7.6%、44.0%、5.6%和31.1%、91.7%、85.7%、10.5%、33.3%。放线菌在苗期、拔节期、收获期分别增加79.8%、15.1%、17.6%,抽雄期、灌浆期分别减少17.2%、33.2%。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酶活性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以表层(0~10 cm)最高,T效果优于CK,与CK相比,T的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在玉米全生育期增幅分别为4.7%~126.1%、9.8%~47.0%、5.4%~33.7%、2.3%~43.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细菌与蔗糖酶显著(P<0.05)相关,与磷酸酶极显著(P<0.01)相关,放线菌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
- 张建军党翼党翼赵刚王磊樊廷录雷康宁
- 关键词: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
- 潍坊市玉米播期和播种方式对粗缩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2009—2012年连续4年,对潍坊市不同玉米播期的玉米粗缩病发病情况及玉米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郑单958在6月15日以后、金海5号在6月5日之后播种粗缩病发病率明显降低,5月25日套种玉米发病率最高,且在5月25日播种玉米产量损失最大。因此,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选择适宜品种适当晚播,可预防玉米粗缩病的爆发。
- 孔祥彬白星焕王同芹刘兆丽
- 关键词:玉米播期粗缩病灰飞虱郑单958金海5号
- 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7
- 2020年
- 揭示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演替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为旱地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西北旱作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阶段主推的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3种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播后120 d,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较露地分别提高5.5%、11.2%和21.9%;产量分别较露地增产12.1%、18.6%和3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提高17.0%、24.1%和36.0%;玉米籽粒容重分别较露地增加2.7%、1.9%和1.8%;而平均蛋白质含量分别较露地降低0.17、0.14和0.22个百分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玉米籽粒脂肪和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随着旱地地膜玉米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演替,玉米抗旱增产能力逐步增强,但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 李尚中樊廷录赵晖李城德赵贵宾赵刚党翼王磊张建军唐小明王淑英程万莉
- 关键词:栽培模式水分利用效率
-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旱地地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1年
- 试验以旱地地膜玉米‘先玉3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4.5×10^(4)株·hm^(-2)(低密度:D4.5)、6.0×10^(4)株·hm^(-2)(中密度:D6.0)和7.5×10^(4)株·hm^(-2)(高密度:D7.5);施氮量(缓释氮肥)设4个水平:0 kg·hm^(-2)(N0)、150 kg·hm^(-2)(N150)、300 kg·hm^(-2)(N300)和450 kg·hm^(-2)(N450),于2017年(伏旱年)和2018年(丰水年)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以及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其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玉米的SPAD值、LAI、百粒重、穗粒数、产量、WUE、蛋白质和容重总体表现为正向调控作用,N450处理平均分别为55.1、2.57、34.7 g、649.9粒、12652.7 kg·hm^(-2)、25.5 kg·hm^(-2)·mm^(-1)、10.11%和740.1 g·L^(-1),较N0依次提高18.5%、24.5%、13.4%、14.0%、31.2%、20.9%、29.3%和7.4 g·L^(-1);对脂肪和淀粉的积累表现为负向调控,对收获指数(HI)影响不显著(P>0.05)。增加种植密度对LAI、产量、WUE、淀粉和脂肪的积累总体表现为正向调控作用,D7.5处理分别为2.70、13022.5 kg·hm^(-2)、26.4 kg·hm^(-2)·mm^(-1)、73.6%和3.66%,较D4.5分别提高33.7%、25.8%、18.9%、1.4%和3.1%,对SPAD值、穗粒数、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和容重总体表现为负向调控作用,不同密度间HI变化因降水年型而异。同时,不管降水年型如何,种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玉米SPAD值、LAI、穗粒数、百粒重等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与WUE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可见,旱作区玉米产量、WUE和品质等受自然降水、种植密度、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在本试验实施区域(年降水量500 mm左右),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和施氮量(纯氮)150~300 kg·hm^(-2)组合下,可使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同步提高。
- 赵晖李尚中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张建军王淑英程万莉唐小明
- 关键词:种植密度施氮量水分利用效率
- 西北旱地农业研究进展及科技创新重点内容被引量:5
- 2022年
-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水及藏水于技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思路,认为西北旱地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应强化旱地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开展旱地农业关键技术和不同应用场景旱地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科技创新工作,旨在支撑抗旱增粮科技行动,确保西北区域粮食安全。
- 樊廷录李尚中赵刚张建军王淑英李兴茂程万莉周刚
- 关键词:旱地农业
- 株行距配置连作对黄土旱塬覆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9年
- 探讨株行距配置调整后密度对旱地覆膜春玉米连作稳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旱地雨养区春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试验于2014—2017年在黄土旱塬区甘肃省镇原县(35°30′N,107°39′E)进行,以紧凑型耐密高产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55,75 cm 2种等行距垄沟覆盖种植方式,6.0,7.5,9.0,10.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水平,采用裂区设计,连作定位观测。使用烘干法测定不同处理春玉米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研究黄土旱塬连作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行距下,在干旱年份55,75 cm行距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均有低湿区形成,2种行距40—200 cm土层最低含水率均出现在160 cm土层剖面,55 cm行距土壤含水量为8.9%,75 cm行距土壤含水量为8.7%,受降水及植株生育耗水的影响,2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为剧烈。不论降水年型如何,2种行距下0—200 cm土壤深层水分均未产生土壤干层,75 cm行距低湿区较55 cm行距随年份变化有不同程度扩大,但2种行距下7.5~10.5万株/hm^2相同密度耗水量没有显著差异。4年平均产量75 cm行距相同密度均高于55 cm行距,9.0万株/hm^2及以下种植密度处理稳产性较好,密度由低到高产量分别增加2.2%,5.8%,4.1%和3.0%,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1.1%,5.9%,0.3%和-1.5%,不同行距相同密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黄土旱塬区55,75 cm行距配置7.5万株/hm^2种植密度连作具有稳定产量,并且不会导致土壤深层水分亏缺至产生土壤干层,是较为理想的连作稳产株行距配置种植模式。
- 王磊樊廷录李尚中党翼赵刚张建军辛丽程万莉王淑英
- 关键词:春玉米株行距配置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 马铃薯副产物饲料化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生产国,马铃薯生产导致大量的副产物产生。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畜禽饲料原料需求与日俱增。马铃薯副产物中粗纤维、粗脂肪、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其作为反刍动物非常规粗饲料已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目前马铃薯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滞后,导致其饲用价值和利用率较低,因此,如何提高马铃薯副产物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饲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综述了马铃薯秸秆、马铃薯渣、马铃薯淀粉渣及淀粉、马铃薯蛋白的饲料化利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马铃薯副产物饲料化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 李树生梁东超刘洋薛树媛
- 关键词:粗饲料饲用价值饲料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