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2003682)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作者:田卫东刘磊汤炜李声伟郑晓辉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7篇分化
  • 5篇外胚间充质细...
  • 5篇间充质
  • 5篇间充质细胞
  • 3篇颌面
  • 3篇细胞分化
  • 3篇骨折
  • 2篇牙乳头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样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乳头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培养
  • 2篇颌面部
  • 2篇颌面部骨折
  • 2篇外科
  • 2篇细胞生长

机构

  • 12篇四川大学
  • 5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海南省人民医...
  • 2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7篇田卫东
  • 14篇刘磊
  • 6篇闫征斌
  • 5篇汤炜
  • 5篇李声伟
  • 5篇李志勇
  • 4篇郑晓辉
  • 3篇谢家敏
  • 3篇肖金刚
  • 3篇李晓宇
  • 3篇廖运茂
  • 3篇林云锋
  • 3篇陈希哲
  • 3篇董海
  • 2篇林云峰
  • 2篇刘家武
  • 2篇王涛
  • 2篇王涛
  • 1篇柴鉴深
  • 1篇杨亮

传媒

  • 3篇华西口腔医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9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定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探讨体外诱导分化成为脂肪细胞的可能性。方法端粒酶原位杂交和BrdU 渗入实验检测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增殖能力,取第3代细胞,培养于含有10 mg/L 胰岛素、1μmol/L 地塞米...
闫征斌刘磊田卫东林云峰李志勇
关键词:分化脂肪细胞
文献传递
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组织工程支架复合大鼠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极量颅骨缺损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传统生物陶瓷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脆性大,不易加工成形且在体内降解困难,影响新骨的长入和后期的改建,故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目的:观察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nanocomposite,NanoBCP)用于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颅骨缺损的成骨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对照实验,于2004-09/2005-05在四川大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选择2月龄雄性体健SD大鼠48只,体质量180-200g,在颅骨上制成直径为8mm的颅骨全层缺损区为极量骨缺损模型。实验用孔径100-400μm,含孔率为60%-80%的NanoBCP陶瓷及SD大鼠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由四川大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NanoBCP/BMSCs组16只,BMSCs经含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的诱导液培养后与NanoBCP复合植入SD大鼠颅骨缺损区;单纯NanoBCP组16只,仅在相同部位单纯植入NanoBCP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16只不植入任何材料。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4,16,24周取材,通过X射线片分析、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价其成骨性能。结果:SD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植入后4,16周,NanoBCP/BMSCs组新生骨组织逐渐增多,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植入后24周,NanoBCP/BMSCs组SD大鼠颅骨缺损完全修复,单纯NanoBCP组部分修复,空白对照组未修复。②植入后4,24周,NanoBCP/BMSCs组骨缺损区X射线阻射影像密度逐渐增加,新骨充填,接近于正常骨;单纯NanoBCP组骨缺损区亦见X射线阻射影像,与颅骨邻接区的环形透光影密度逐渐增加,骨缺损中央部密度不均匀。结论:NanoBCP与BMSCs复合物能够有效地修复颅骨缺损。
王涛田卫东李声伟廖运茂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人类牙乳头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细胞生物学性状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类牙乳头细胞,并对传代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3~4月胎龄的自然流产人胚胎,分离牙乳头,组织块法培养人类牙乳头细胞并鉴定。观察细胞的生长特性,经Ⅰ型胶原、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细胞矿化诱导后的钙盐染色对细胞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培养的人类牙乳头细胞在体外生长良好,细胞及分泌基质中的Ⅰ型胶原、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表达阳性。将培养细胞行矿化诱导后,细胞可形成钙化基质。结论通过机械分离及贴壁法可获得人类牙乳头细胞,其传代细胞在基质形成和矿化能力方面与体内人牙乳头细胞有相似性,有潜力作为牙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谢家敏田卫东汤炜陈希哲郑晓辉王涛
关键词:牙乳头细胞细胞培养矿化
新型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体外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评价新型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 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矿化诱导培养、扩增并检测证实其已具成骨细胞表型后,分别与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实验组)、普通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支架(对照组)体外复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材料上的生长及生理功能表达情况;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及周期、倍体,比较细胞的粘附能力、增殖活力及成骨活性。结果 BMSCs经体外诱导形成钙结节,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免疫染色结果阳性。两组材料上皆有细胞附着生长,但实验组细胞的粘附能力、增殖活力及成骨活性均强于对照组。结论 SD大鼠BM
王涛田卫东刘磊陈希哲廖运茂李声伟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构建
目的分离培养小鼠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方法显微解剖E9.5胎鼠第一鳃弓,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对其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描记、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和特异性标记物检测对其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组织...
闫征斌刘磊田卫东林云锋李志勇
关键词:分化发育
文献传递
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定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探讨体外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端粒酶原位杂交和BrdU 渗入验检测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增殖能力,取第3代细胞,培养于含有20%FBS、10ng/mlVEGF、1ng/m...
闫征斌刘磊田卫东林云锋李志勇
关键词:分化内皮细胞
文献传递
颅颌面嵌入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颅颌面嵌入性骨折的诊疗原则和方法。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34例颅颌面嵌入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对其手术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手术患者的容貌及功能均显著改善。结论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颅颌面嵌入性骨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颅腔嵌入性骨折应根据有无功能障碍和凹陷畸形决定治疗方案,眶腔和上颌窦嵌入性骨折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董海刘磊肖金刚李晓宇田卫东杨亮
关键词:颅颌面
头皮冠状切口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对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所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我科2003-01~2006—07应用头皮冠状切口行颅颌面骨折修复重建、颌面部肿瘤切除与缺损修复、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矫正的221例中发生并发症的40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例出现头皮麻木及感觉异常,9例有较宽切口瘢痕,6例出现脱发,4例发生颞窝凹陷,2例发生头皮下血肿,2例出现单侧面神经颞支损伤,1例发生鼻眶区肥厚。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面部疤痕不明显,显露充分的优点,但对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类型,术中精细的解剖、神经血管的良好保护以及正确的缝合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肖金刚刘磊徐晓梅董海李晓宇田卫东
关键词:口腔外科手术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体外黏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诱导培养后在多孔双相磷酸钙(biphasiccalciumphosphate,BCP)陶瓷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和生长。方法SD大鼠MSCs经矿化诱导培养、扩增,具有成骨细胞表型后,与多孔BCP陶瓷支架及普通多孔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陶瓷支架体外复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比较MSCs在两种材料支架表面的黏附数量和形态;同时以0.5、1.0、2.0、3.0和4.0×106/ml浓度细胞悬液接种于多孔BCP支架材料,检测适宜的接种浓度及单位体积支架材料可黏附MSCs数量。结果大鼠MSCs经诱导培养14d后,行矿化沉积茜素红染色、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阳性。大鼠MSCs黏附于多孔BCP陶瓷上的细胞数(88.00±6.58)明显高于HA陶瓷组(39.00±3.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接种浓度为2.0×106/ml时,单位体积的陶瓷支架材料最多可黏附MSCs数量为1.28×107个/cm3,为细胞适宜接种浓度。结论大鼠MSCs在体外经矿化诱导培养可表达成骨细胞表型,细胞浓度为2.0×106/ml时与多孔BCP陶瓷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黏附能力。
王涛田卫东陈希哲李声伟廖运茂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应用游离前锯肌瓣矫治半侧颜面萎缩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前锯肌瓣矫治半侧颜面萎缩的可行性,并讨论前锯肌瓣的解剖、制作及手术中注意的问题。方法2001年9月~2004年7月,对3例严重半侧颜面萎缩患者采用游离前锯肌瓣移植术,其前锯肌瓣以胸背动、静脉为蒂,与颞浅动、静脉,颌外动、静脉,舌动、静脉等吻合;术中同时解剖胸长神经,并与面神经上颊支吻合。游离肌瓣大小12 cm×8 cm^16 cm×12 cm。结果3例患者术后前锯肌瓣游离移植颜面部凹陷区后色泽血运均良好,肌瓣完全成活,面颊部丰满圆润,无明显突起或不平,颌面部切口愈合好,瘢痕不明显,肩部运动良好,无“翼状肩”。随访1~3年,患者外形恢复满意。结论应用游离前锯肌瓣矫治严重半侧颜面萎缩安全可靠,术后有利于改善患者外形。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田卫东王栋刘磊黄富国谢倩闫征斌李逸松李声伟
关键词:半侧颜面萎缩矫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