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20011077)

作品数:10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朱慧兰李润祥梁碧华李振洁杨婧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荨麻
  • 8篇荨麻疹
  • 8篇慢性
  • 4篇慢性荨麻疹
  • 3篇荨麻疹患者
  • 2篇组胺
  • 2篇细胞
  • 2篇抗组胺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补体
  • 1篇调节性
  • 1篇炎性标志物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孕酮
  • 1篇生活质量
  • 1篇特发性
  • 1篇凝血
  • 1篇凝血酶

机构

  • 10篇广州市皮肤病...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朱慧兰
  • 9篇李润祥
  • 8篇梁碧华
  • 4篇李振洁
  • 3篇梁艳华
  • 3篇林路洋
  • 3篇杨婧
  • 2篇龚业青
  • 2篇熊斯颖
  • 2篇马少吟
  • 2篇毕超
  • 2篇陈荃
  • 1篇李嘉彦
  • 1篇冯承恩
  • 1篇戴京萍
  • 1篇高爱莉
  • 1篇田歆
  • 1篇唐亚平
  • 1篇沈秀玲
  • 1篇黄振明

传媒

  • 3篇皮肤性病诊疗...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中华临床免疫...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组胺耐药慢性荨麻疹与补体C5a、症状评分及风团持续时间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抗组胺耐药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抗组胺敏感CU及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F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抗凝因子[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纤溶标志物[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补体(C5a、C3、C4)、炎性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溶血性链球菌O(anti-streptolysin"O",ASO)、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及CU病情等与CU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与敏感CU患者[(40.43±10.89)ng/ml]比较,抗组胺药耐受CU患者C5a水平[(50.67±16.83)ng/ml]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1+2、TF、TM、HMWK、t-PA、C3、C4、ESR、ASO、R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组胺药物敏感与否与症状评分及风团持续时间相关(r=0.42,P<0.01;r=0.57,P<0.01)。结论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C5a水平升高、症状评分较高且风团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抗组胺耐药CU患者病情更严重且存在更复杂的自身免疫因素。
梁碧华李润祥林路洋龚业青熊斯颖马少吟朱慧兰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补体炎性标志物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白细胞介素-35及白细胞介素-26表达水平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5及IL-26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6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入CSU患者,并根据疾病活动评分分为活动期组及静止期组,健康对照组为同期广州市社区医院体检正常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组患者血清IL-35和IL-26水平,分析IL-35和IL-26水平与CSU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SU活动期组IL-35水平(147.94±17.08)pg/ml,明显高于CSU静止期组(108.71±25.38)pg/ml、健康对照组(94.57±11.1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U活动期组IL-26水平(43.95±7.73)p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0.60±8.8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35及IL-26与CSU症状评分呈相关关系(P<0.01)。结论 IL-35及IL-26在CSU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IL-35可能为CSU的临床评价和治疗带来新思路。
朱慧兰杨婧李润祥梁碧华毕超梁艳华戴京萍
抗组胺药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AT与FIX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抗组胺药对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凝血因子Ⅸ(FIX)水平的影响并探讨TAT、FIX与CU发病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CU患者、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CU以及健康献血者血浆TAT与FIX的水平。结果:CU患者治疗前的血浆TAT水平(32.13±14.72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94±7.95 ng/mL)(P<0.01),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的血浆TAT水平(26.53±14.43 ng/mL)较治疗前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U患者治疗前的血浆FIX水平(2.32±0.77μg/mL)低于正常对照组(4.25±1.16μg/mL)(P<0.01),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的血浆FIX水平(3.02±1.36 ng/mL)较治疗前升高(P<0.01),但尚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U患者血浆TAT水平升高,FIX水平降低,提示CU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以及FIX消耗,抗组胺药治疗后CU患者体内凝血状态向正常水平方向改变,但短时间用药症状控制后其凝血状态并不能立即恢复正常水平。
梁碧华李润祥林路洋龚业青李振洁朱慧兰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Anti-DNP IgE联合DNFB诱导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利用抗-二硝基苯酚(anti-DNP)Ig E单克隆抗体和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小鼠模型。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造模组小鼠尾静脉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24 h后在小鼠双耳涂DNFB进行激发;单纯Ig E组仅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均在24 h后在小鼠双耳涂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在14 d内的风团、瘙痒、耳朵肿胀度情况,并检测血清中Ig E、IL-4、IFN-γ、组胺水平和皮肤病理。结果:造模组全部小鼠产生风团;与其它两组相比,造模组小鼠搔抓次数、耳朵肿胀度及组胺血清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1),但三组间Ig E、IL-4、IFN-γ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联合外用DNFB可快速、可靠地建立免疫性接触性小鼠荨麻疹模型。
李润祥冯承恩梁碧华田歆朱慧兰
关键词:小鼠二硝基氟苯
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面部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32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商品名:达英-35,拜耳先灵医药公司生产)治疗面部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32例面部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患者,在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达英-35,每天1片(含醋酸环丙孕酮2mg和炔雌醇0.035mg),连用21d并停用7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急性发作期患者同时予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口服治疗。自开始用药后第2,4和6个疗程时及停药后第2个疗程时进行随访。结果无脱落病例。治疗第2个疗程时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治疗第2,4和6疗程末其有效率分别为65.63%,84.38%和93.75%。治疗结束后2个疗程时,有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25%。治疗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月经紊乱,后随着继续治疗均已逐渐恢复正常;停药后第2个疗程时仅2例患者出现病情反复,但均较治疗前减轻。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达英-35治疗面部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安全而有效。
高爱莉石建萍唐亚平李振洁朱慧兰
关键词:面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相关转录因子FOXP3、RORγt基因的表达失衡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Treg/Th17细胞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89例CSU患者分为活动期组48例,静止期组41例,同期我市社区医院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FOXP3、RORT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组PBMCFOXP3mRNA表达水平(0.57±0.19)显著高于静止期组(0.11±0.21)和健康对照组(0.1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PBMCROγtmRNA表达水平(0.43±0.39)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87±0.43)和静止期组(0.8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控Treg细胞的相关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升高,调控Th17细胞的相关转录因子RORγt表达降低,两种基因的相互作用导致Treg/Th17细胞失衡可能是CSU发生的原因之一。
朱慧兰杨婧李润祥梁碧华梁艳华毕超
关键词:荨麻疹调节性转录因子
互联网+健康教育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利用互联网+健康教育干预对皮肤科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皮肤科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门诊健康教育方式,实验组应用互联网实施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痊愈率为30.0%,显效率为40.0%,有效率为21.7%,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15.0%,显效率为28.3%,有效率为35.0%,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均有所下降(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患者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健康教育干预可提高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日常健康教育的手段之一,值得推广.
黄雪梅沈秀玲李润祥陈荃朱慧兰
关键词:互联网健康教育慢性荨麻疹
几种炎症因子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明确几种炎症因子与慢性荨麻疹(CU)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CU患者以及4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C5a水平以及血清C3、C4、ESR、抗溶血性链球菌O(ASO)、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分析其与CU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比较,CU患者血浆C5a水平以及血清C4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C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ESR以及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和P<0.05);血清ASO以及R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U患者的ESR以及CRP水平与症状评分相关(P<0.01)。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存在补体激活和系统性炎症反应。
梁碧华李振洁李润祥林路洋李嘉彦朱慧兰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补体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p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李润祥梁碧华杨婧熊斯颖马少吟梁艳华朱慧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免疫相关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免疫相关指标:ASST、总IgE、免疫五项及甲状腺自身抗体与CSU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9例确诊为CSU患者的血清标本,检测ASST、IgE、C3、C4、IgA、IgM、IgG及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水平,采用UAS7法评估患者病情,分析各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79例患者中ASST阳性率为54%,ASST、血清总IgE、C3、C4、IgA、IgM、IgG、TPOAB及TGAB水平与UAS7评分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病情为轻度的患者血清C3水平明显低于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SU患者各指标中仅总IgE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体C3水平可为评估CSU患者病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润祥张倩雯黄振明江娜刘清梁碧华陈荃李振洁朱慧兰
关键词:自身免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