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Y0905001040131)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周虹赵莲尤国兴许会彬李晓峰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代谢
  • 2篇代谢组学
  • 2篇休克
  • 2篇血性
  • 2篇失血
  • 2篇失血性
  • 2篇失血性休克
  • 1篇低氧
  • 1篇休克早期
  • 1篇血乳
  • 1篇血乳酸
  • 1篇血乳酸值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流变
  • 1篇血液流变学
  • 1篇血液流变学变...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乳酸
  • 1篇乳酸值

机构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5篇周虹
  • 3篇赵莲
  • 2篇王广义
  • 2篇李晓峰
  • 2篇王字玲
  • 2篇尤国兴
  • 2篇王波
  • 2篇许会彬
  • 1篇张玉华
  • 1篇赵晓宇
  • 1篇赵敬湘
  • 1篇于景翠
  • 1篇苏丽艳
  • 1篇于磊

传媒

  • 3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失血性休克条件下大鼠血浆代谢组学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应用氢核磁共振谱(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仪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条件下大鼠血浆代谢物的变化进行检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0只,随机分为失血性休克组(hemorrhagic shock,HS)和对照组。测定血浆1H-NMR代谢谱,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发现两组血浆代谢物可相互区分,差异主要在于乳酸和脂类,脂类主要包括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及不饱和脂肪酸。结论1H-NMR分析对全面了解急性失血性休克条件下,大鼠血浆代谢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许会彬赵莲尤国兴李晓峰王广义周虹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代谢组学
脂类代谢组学的发展和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脂类代谢组学(lipidomics)是一个刚刚兴起和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是代谢组学研究领域一个分支。随着代谢组学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人们对脂类代谢组学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生物膜脂质的研究主要包括磷脂代谢组学(phospholipidomics)和鞘脂类代谢组学(sphingolipidomics);二脂酰甘油(DAG)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发挥信号传导功能,其动态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脂类介质(如resolvins及protectins)在炎症的发展及消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阿司匹林的抗炎机制也与re-solvins及protectins密切相关。
许会彬周虹
关键词:代谢组学
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70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2007年
目的研究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70注射液的稳定性。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右旋糖酐70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别用强光照射法、高温实验、低温实验、加速试验法和室温留样观察法对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70注射液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除高温、加速实验条件下右旋糖酐70含量略有下降外,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结论本品在避光、密闭的贮存条件下性质稳定,室温下贮存期可定为2年。
王波赵莲王字玲王广义赵敬湘赵晓宇张玉华周虹
关键词: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难逆性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观察难逆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第1组动物观察模型制备结束后180min内的存活情况,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存活时间(S组)。第2-4组动物均在模型制备前取血,为基础值;第2组动物在休克后0min活杀(S0组);第3组动物在休克后60min活杀(S1组);第4组动物在休克后120min活杀(S2组)。检测指标包括血乳酸值、全血和血浆黏度、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特性。结果S组的平均放血量为(22.9土3.8)ml/kg,约占总血量的(38.1土6.3)%。在失血性休克后60、120和180min存活率分别为100%、72%和64%。与基础值比较,失血性休克后0、60和120min血乳酸值明显升高(P均〈0.01),120min较0min降低明显(P〈0.05);休克后0min和60min,在剪切速率为10s^-1、60s^-1和150s^-1时全血黏度均明显降低(P均〈0.01),120min时在剪切速率为10s^-1和60s^-1时,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均〈0.01);失血性休克后0、60和120min血浆黏度及剪切速率为600s^-1、800s^-1和1000s^-1时的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在难逆性失血性休克早期,血乳酸值明显升高,其后有所下降,提示机体对代谢紊乱有一定的代偿和修复功能。在难逆性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的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指数均持续降低,并且在观察期内没有明显的改善。其中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与休克末微循环淤滞期有所不同,提示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应该纠正当时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赵莲王波尤国兴苏丽艳于磊王字玲周虹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血液流变学血乳酸值
低氧对细胞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被引量:1
2009年
低氧(hypoxia)损伤是临床许多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也是导致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细胞低氧损伤及其适应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低氧作为细胞生长潜在的环境致死因素,影响着细胞周期、形态结构、代谢、信号通路、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低氧又还是癌细胞转移及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机体细胞为适应低氧环境以减少损伤,诱导产生的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是低氧应答时基因表达和恢复细胞内环境稳定的中心调控因子;此外,nonsense mediated RNA的衰变、microRNA的诱导、染色质的核型改变和翻译调节等也是细胞对低氧的适应途径。阐明细胞低氧损伤及其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李晓峰于景翠周虹
关键词:低氧细胞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