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632008)

作品数:20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徐如祥姜晓丹蔡颖谦杜谋选邹雨汐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7篇骨髓
  • 6篇基质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蛋白
  • 5篇神经干
  • 5篇神经干细胞
  • 5篇基质
  • 5篇骨髓基质
  • 5篇骨髓基质细胞
  • 4篇源性
  • 4篇神经系
  • 4篇神经系统
  • 4篇中枢神经
  • 4篇中枢神经系统
  • 4篇细胞移植
  • 4篇分化
  • 3篇髓源性
  • 3篇脊髓
  • 3篇骨髓源性

机构

  • 19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北京军区总医...
  • 3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16篇徐如祥
  • 16篇姜晓丹
  • 10篇蔡颖谦
  • 7篇杜谋选
  • 6篇邹雨汐
  • 4篇张洪钿
  • 3篇薛杉
  • 3篇陈镇洲
  • 3篇朱汝森
  • 2篇胡昌辰
  • 2篇秦玲莎
  • 2篇柯以铨
  • 2篇唐国强
  • 2篇酉建
  • 2篇吕俊
  • 2篇张鹏
  • 1篇项永生
  • 1篇张茂营
  • 1篇汤浩
  • 1篇唐艳平

传媒

  • 11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广东医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广西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Neuros...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3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AG-1对U251细胞活力的影响及相关基因调节机制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TAG-1对U251细胞的生长活力和粉样前体蛋白胞内段(AICD),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AG.1(0、5、10、20μg/mL)对U251细胞活力影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U251细胞8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TUNEL法检测TAG-1对U251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TAG-1对U251细胞AICD,p53和EGFR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TAG.1没有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促生长效应;APP广泛表达于U251细胞膜;在TAG.1浓度为10μg/mL时,U251细胞形态学检测没有发现明显的凋亡细胞,但AICD,p53和EGFR基因表达增加。结论TAG-1在胶质瘤的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未发现其能通过TAG-1/APP/AICD/p53或TAG-1/APP,AJCD/EGFR信号途径促进U251细胞凋亡。
常海刚姜晓丹陈中灿杨璐军法志强杜谋选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与治疗性疫苗被引量:4
2007年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损伤后,受损神经轴突不能自然再生。从而导致个体感觉、运动及认知的永久性缺失。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只要一部分神经纤维束连接得以再通即可完成显著的功能信号转导,因此探寻新的策略。最大程度上促进CNS损伤后修复再生具有重大意义。
姜晓丹肖志成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治疗性疫苗
多孔金属材料镍钛合金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多孔处理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探索新型生物工程材料的生物学特性。方法SD大鼠体外培养BMSCs,将细胞分别接种于致密、大孔、小孔组镍钛合金材料表面,建立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第3天BMSCs的增殖率;第7天采用Hoechst33342标记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材料组细胞数的差异;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各组材料上的附着和生长情况。结果大孔、小孔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在第3天细胞增殖率和致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在荧光纤维镜下发现各组镍钛合金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大孔、小孔组细胞数和致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孔、小孔材料之间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大孔、小孔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表面接种的BMSCs形态正常,增殖旺盛,黏附性良好。结论多孔处理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在体外实验中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BMSCs黏附、聚集和增殖。
罗杰柯以铨徐如祥姜晓丹薛杉吕云李森
关键词:镍钛合金多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相容性
不同方法诱导大鼠脂肪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比较研究
2009年
目的探索提高大鼠脂肪基质细胞(ADSCs)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比例的实验方法。方法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细胞诱导分化方法分为A组f直接诱导组:以含血清及神经营养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直接诱导AD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和B组[神经球诱导组:先以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将ADSCs诱导为神经干细胞CNSCs)球,再以含血清及营养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诱导神经球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nestin)、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Ⅲ)、微管相关蛋白2(MAP2a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鉴定细胞分化结果。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证实,两组细胞均有效表达nestin和β-tubulin Ⅲ。A组细胞在诱导6h时nestin表达可达高峰(73.8%±6.5%),并很快下降(24h为50.3%±3.8%,72h为10.5%±3.0%),72h后即检测不到;β-tubulinⅢ在诱导后24h开始表达(33.5%±6.6%),1周达高峰(84.3%±33%)。B组nestin的高表达持续整个神经球阶段,β-tubulinⅢ在神经球阶段有少量表达(成球后7d为14.1%±3.3%),神经球细胞分化后其表达明显增加(分化后3d为46.4%±6.1%);B组在由NSCs向神经细胞诱导一定时间后可检测到一定比例的MAP2ab阳性细胞(24.5%)。结论ADSCs在体外稳定扩增传代并在适宜诱导条件下,可以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应用神经球诱导法和直接诱导法均可得到较高比例的nestin及β-mbulinⅢ阳性细胞,神经球诱导组nestin表达稳定,并有一定比例MAP2ab阳性细胞出现。
唐艳平姜晓丹张洪钿邹雨汐徐如祥
关键词:脂肪基质细胞细胞诱导神经元样细胞
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中抑癌基因p53、Rb1与p16突变的检测
2009年
目的对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Md-NSCs)中重要抑癌基因p53、Rb1及p16进行突变检测,旨在从抑癌基因方面研究Md-NSCs的致瘤性问题。方法从正常成人志愿者获取成人骨髓基质细胞(hMSCs),于体外诱导培养获得Md-NSCs,应用PCR-DNA测序技术,PCR扩增Md-NSCs中p53基因第5-9外显子、Rb1基因第19-21外显子以及p16基因第1-2外显子,并对扩增片断进行DNA测序。结果Md-NSCs可由hMSCs于体外诱导培养简捷获取,Md-NSCs中p53基因第5-9外显子、Rb1基因第19-21外显子以及p16基因第1-2外显子的序列均与野生型一致,无发现突变现象。结论hMSCs体外诱导培养分化形成的Md-NSCs中未发现重要抑癌基因的常见突变现象,保持了遗传学的稳定性,为其体内移植的潜在致瘤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朱汝森徐如祥姜晓丹蔡颖谦邹雨汐杜谋选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抑癌基因DNA测序
人TN-R蛋白及其EGF-L片段抗血清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的影响
2012年
目的制备Tenascin-R(TN.R)蛋白的EGF-L功能片段及该片段抗血清,联合TN-R蛋白研究其在体外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的作用,探讨该功能片段抗血清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l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制备人TN-R蛋白EGF-L片段抗血清,再以该抗血清联合TN-R蛋白包被多孔板形成不同的铺板状态,分EGF.L抗血清组、TN-R蛋白组、TN-R蛋白+EGF-L抗血清组,仅包被有多聚赖氨酸(PLL)处为对照组。单细胞悬液法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24h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β-Ⅲ-tubulin,比较不同的铺板状态下所黏附的细胞数;7d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β-Ⅲ-tubulin,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并比较神经元突起主干、分支点数量及突起总长度。小组织块法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7d后观察包被的蛋白与PLL之间形成的边界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高浓度的TN-R蛋白EGF-L片段抗血清。4组所黏附的细胞密度不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GF-L抗血清组和对照组比较,TN-R蛋白组所黏附的细胞密度、神经元的突起主干、分支点数量及突起总长度较低,TN-R蛋白+EGF-L抗血清组上述指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R蛋白组从组织块中迁徙出的细胞及细胞突起均几乎不能越过边界,TN-R蛋白+EGF-L抗血清组可见有少量的细胞突起越过边界生长。结论TN-R蛋白EGF-L片段抗血清在体外能削弱TN-R蛋白对于神经元生长的抑制功能,有望将该抗血清用于体内,为CNS损伤后轴突再生创造有利的内环境。
赵海林酉建唐国强张茂营姜晓丹徐如祥
关键词:神经元轴突再生
均一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简捷获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建立具均一性的、未分化且具有神经分化能力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human adult bone marrow—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Md—NSCs)的有效获取方案。方法抽取成人志愿者全骨髓,梯度离心分离成人骨髓基质细胞(human adul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hMSCs),贴壁培养法纯化及扩增hMSCs;以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体外诱导培养hMSCs成为Md—NSCs,以诱导培养基于体外诱导培养Md—NSCs向神经系细胞分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MSCs及Md—NSCs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法检测Md—NSCs中Nestin的表达,以及由Md—NSCs诱导分化后得到的神经系细胞中GFAP、NG2及MAP2ab的表达。结果传代纯化后的hMSCs呈梭形,贴壁生长,增殖旺盛。经10—15d诱导培养,hMSCs可分化为Md—NSCs,其形态为均一性的、呈球形的细胞克隆,不贴壁生长,增殖旺盛,并聚集成神经球结构,Md—NSCs克隆高度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经7~10d诱导培养。Md—NSCs于体外可分化成神经系细胞,分化细胞可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GFAP、少突胶质细胞标志蛋白NG2及神经元细胞标志蛋白MAP2ab。结论通过本方案可简捷有效地获得均一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为体内移植治疗人类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丰富而理想的神经干细胞来源。
朱汝森徐如祥姜晓丹蔡颖谦邹雨汐杜谋选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干细胞细胞培养细胞分化
核转染增强型绿荧光蛋白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以最近发展起来的核转染技术转染增强型绿荧光蛋白(EGFP)质粒进行基因修饰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兔股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以Nucleofector^TM技术转染pEGFP—C2(EGFP组),以同期培养未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以“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10%胎牛血清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比较两组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Nestin、NSE、GFAP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转染后24h成功发现EGFP的表达。两组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变化以及生长曲线。诱导18d,两组细胞NSE、GFAP的表达比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ucleofector^TM技术是一种简易而高效的转染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EGFP可以作为兔骨髓基质细胞有效的基因表达标记;核转染pEGFP-C2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及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无明显影响。
陈镇洲徐如祥姜晓丹杜谋选黄涛蔡颖谦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骨髓基质细胞分化
骨髓基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经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s)及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后,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方法4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移植BMSCs组、移植EPCs组、移植BMSCs/EPCs组,每组1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造模后24h取1mLBMSCs、EPCs、BMSCs/EPCs细胞悬液(3×10^6个/mE)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入后3组大鼠,模型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前、移植后1、7、14、28d,采用旋转试验、躯体感觉试验、神经系统功能评分mSS)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移植后28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缺血脑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移植后第7天,旋转试验显示移植BMSCs/EPCs组大鼠旋转时间长于其他3组,躯体感觉试验和NSS评分分别显示移植BMSCs/EPCs组大鼠移物时间和NSS评分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8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缺血脑组织MVD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BMSCs/EPCs联合移植可增强缺血性脑损伤功能的恢复。
何旭英陈镇洲段传志寇盛斌王双全李明徐如祥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骨髓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细胞移植
有序胶原支架联合胶原靶向神经营养因子3对背根节细胞突起延伸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研究天然有序胶原支架联合具有胶原靶向结合域(CBD)的神经营养因子3(NT3)(CBD-NT3)对背根节细胞(DRGs)突起延伸的影响,探讨这种联合策略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意义。方法将SD大鼠尾肌腱行去细胞处理制备胶原支架,HE染色评价支架的处理效果;去细胞处理后支架负载CBD-NT3并与SD大鼠原代DRGs体外共培养1、3、5d.同时设NT3、PBS组作对照:FDA染色观察共培养后DRGs并定量分析各组细胞突起的长度及角度;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3d后支架和DRGs的超微结构。结果HE染色显示经处理后支架内细胞成分基本去除;共培养3d后CBD-NT3组DRGs突起延伸长度最长,与NT3组和PB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突起总体延伸方向与支架纤维长轴夹角的双侧95%可信区间为(18.8-20.7)°;扫描电镜显示DRGs能依靠胶原支架表面地貌锚定和生长。结论有序胶原支架联合CBD—NT3能定向引导并促进细胞突起延伸。为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唐国强徐如祥樊娟姜晓丹薛杉酉建蔡颖谦
关键词:胶原神经营养因子3脊髓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