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05)
-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自发葛茂发殷实韩贵琳徐志方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碘代异丙烷在黑碳表面的吸附研究
- 2007年
- 黑碳气溶胶由于其对大气辐射平衡和气候的影响而受到高度重视,碘化学则是大气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对于卤素化合物尤其含碘化合物与黑碳气溶胶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少有报道。文中首次研究了在298K下,碘氧自由基(IO)重要源之一的碘代异丙烷(i-C3H7I)在黑碳表面的吸附,黑碳样品使用DegussaFW2(一种含有氧化态的无定形黑碳)。实验发现碘代异丙烷与黑碳表面发生相互作用,使黑碳表面逐渐被钝化,并且其吸附系数(γ)与暴露时间相关。实验测得初始吸附系数(γ0)值为(9.5±3.8)×10-2。所报道的初始吸附系数γ0可以提供一个上限值,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大气环境下,i-C3H7I在黑碳气溶胶表面的非均相消耗可能是十分重要的,也许会对i-C3H7I在真实大气中的浓度有一定影响。并且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i-C3H7I与黑碳气溶胶相互作用对大气辐射平衡、黑碳气溶胶非均相化学作用和云雾降水凝结核(CCN)形成的影响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也为评估i-C3H7I与碳质气溶胶非均相相互作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深入的模式研究提供了基本参数。
- 殷实王炜罡葛茂发
- 关键词:黑碳大气化学
- 北京及其北部地区大气降尘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6
- 2011年
- 文章研究了北京及其北部邻近地区降尘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在该区的10个采样点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大气降尘收集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年均降尘量为58.4g/(m^2·a),最高和最低年降尘量分别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的张北和东南部的滦平,其年均降尘量分别为169g/(m^2·a)和15.6g/(m^2·a)。整个研究区的降尘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其中春季降尘量最大,占全年总降尘量的的31.2%-49.1%,这主要是我国北方春季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西风和西北风盛行易产生沙尘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冬季降尘量偏多则可能与植被稀少易产生局地扬尘以及大面积的取暖所产生的烟尘有关。夏季由于地表多为植被覆盖,沙尘天气少,故产生的降尘也相对较少,仅为全年降尘量的5.6%-15.1%。受燕山山脉阻挡的影响,研究区内春季和冬季的降尘量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
- 唐杨徐志方韩贵琳
- 关键词:大气降尘降尘量
- 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奥运大气污染控制效果评估被引量:9
- 2010年
- 为有效评估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控制效果,利用双波长偏振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在气象要素几乎相同的情况下,2008年奥运会期间近地面(250m以下)消光系数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42.3%,这表明北京本地污染控制措施对改善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2)通过对比分析奥运会前(2008年7月20日~8月7日)与奥运会期间(2008年8月8~24日)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变化,发现奥运会期间消光系数日均值在边界层中上层(0.5~1.5km)减少显著.为解释此现象,利用NAQPMS模式分别模拟了北京周边地区在奥运会前与奥运期间对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的输送状况,发现PM10的输送量在奥运期间有36.6%的削减,这表明北京周边地区污染控制措施对改善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杨婷王自发张柏王喜全王威GBAGUIDI Alex龚晏邦
- 关键词:激光雷达消光系数大气污染污染控制PMS
- 利用紫外光电子能谱-质谱研究CF_3自由基的大气光化学反应被引量:1
- 2007年
- 利用建立的光化学反应装置和自行研制的紫外光电子能谱-光电离质谱(PES-PIMS),对CF3自由基与O2和CO的光化学反应进行了研究.对不稳定物种CF3OC(O)OOC(O)OCF3的电子结构以及电离解离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F3OC(O)OOC(O)OCF3的光电子能谱上出现的两个谱带分别来源于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和CF3基团上F原子的孤对电子的电离,其中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电离.实验得到CF3OC(O)OOC(O)OCF3的第一垂直电离能为13.21eV,而利用OVGF方法得到的计算值为13.178eV,二者吻合很好.结合光电离质谱,发现在HeI紫外光辐射下,CF3OC(O)OOC(O)OCF3发生一次电离后,母体离子通过C—O键的断裂发生异裂,随后形成碎片离子CF3OCO+和CF3+.研究表明,结合光化学反应装置的紫外光电子能谱-光电离质谱有望在瞬态物种的大气光化学反应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 姚立杜林殷实葛茂发
- 关键词:光化学反应
- CF3自由基与NO2的大气光化学模拟研究
- 报道了自行研制的紫外光电子能谱-光电离质谱(UPS-PIMS)在大气光化学中的应用。自制的光化学反应装置由真空系统、配气系统和光反应系统组成,然后通过多级冷阱与UPS-PIMS相联接。利用光化学反应装置,进行了CF3自由...
- 姚立葛茂发
- 关键词:光化学反应
- 文献传递
- 中国环渤海地区SO_2和NO_2干沉降数值模拟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利用耦合了Wesely大叶阻力干沉降模型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系统NAQPMS,对环渤海地区SO2和NO2的干沉降敏感因子、干沉降通量、空气质量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太阳辐射、季节、下垫面类型为干沉降的主要敏感因子.大气越稳定,干沉降速率越小.太阳辐射越强,干沉降速率越大.SO2早秋干沉速率最小,冬季最大;NO2春、夏、早秋、晚秋的干沉降速率大致相同,冬季最小.SO2的干沉降速率在水面上较大,在沙漠上较小;NO2的干沉降速率在农田上较大,在水面上较小.由于不同敏感因子的共同作用,使得环渤海大部分地区SO2干沉降通量密度为0.05~0.25 g/(m2 s),NO2干沉降通量密度均为0.05~0.30 g/(m2 s),高值区均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以及辽宁中部的部分地区.干沉降通量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秋季、春季、冬季和夏季,白天干沉降通量密度普遍大于夜间,且在渤海海面上也有一定的干沉降通量.由于干沉降、源排放、输送等作用的共同影响,使得环渤海地区SO2平均浓度为(5~20)10-6,NO2平均浓度大致在(20~60)10-6,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以及辽宁中部的部分地区.夏季个别地区浓度较高,大部分地区浓度较低,春、秋、冬3季大部分地区浓度较高.
- 苏航银燕朱彬王自发李杰潘小乐
- 关键词:干沉降SO2环渤海数值模拟
- 人为源和生物源排放对臭氧的贡献--以春夏季东亚地区为例被引量:13
- 2009年
- 利用因子分离法区分NOx与人为、生物源VOCs(AVOCs、BVOCs)分别对东亚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纯贡献与协同贡献,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讨论了2000年春、夏季排放源的总贡献以及协同贡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在日最大O3浓度的形成中占很大比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源的贡献夏季最大,南方受东亚季风影响,夏季最小.AVOCs与NOx、BVOCs与NOx的协同效应加强了光化学反应中O3的形成.A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季节性变化特征显著,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最小.B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在我国南北方差异很大,春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北方峰值出现在夏季.说明臭氧调控对策的制定除源排放大小外还须考虑地域差异和季节变化.
- 屈玉安俊岭
- 关键词:光化学反应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