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20)

作品数:13 被引量:169H指数:9
相关作者:李振朝韦志刚文军符睿王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环流
  • 4篇气温
  • 4篇干旱
  • 3篇气候
  • 3篇气温差
  • 3篇夏季
  • 3篇降水
  • 3篇干旱区
  • 2篇地表
  • 2篇地气
  • 2篇地气温差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年际变化特征
  • 2篇西北干旱
  • 2篇西北干旱区
  • 2篇绿洲
  • 2篇环流模式
  • 2篇戈壁地区
  • 2篇感热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作者

  • 7篇韦志刚
  • 7篇李振朝
  • 3篇符睿
  • 3篇文军
  • 3篇王超
  • 2篇高晓清
  • 2篇周长春
  • 2篇周连童
  • 2篇惠小英
  • 2篇陈文
  • 2篇魏红
  • 2篇刘慧
  • 1篇李洁
  • 1篇李建平
  • 1篇刘蓉
  • 1篇吕世华
  • 1篇顾雷
  • 1篇候旭宏
  • 1篇曲迎乐
  • 1篇王鹏飞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中初始场衰减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根据对大气原始方程的定性理论和相空间的理论研究,初始场对数值模拟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衰减。文章分析初始场作用衰减理论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和ECHAM的数值试验,在实际的计算环境中研究其初始场作用的变化情况。研究中使用到对舍入误差干扰的一种集合消减方法(REME),保证了验证试验所受舍入误差的影响小于给定的范围。结果表明有舍入误差存在的计算环境中,当初始差别较大时,其逐步衰减到一个波动值。而对于特别微小的初始场差别,其长期影响也应是衰减的,但由于计算精度有限,可能会出现增大到一个波动值的现象,这些结果与非线性误差理论所描述的误差饱和现象一致。试验得到了具体模式的衰减速率曲线,发现衰减需要的时间范围大约为40—60d。文中还利用初始场作用衰减的理论探讨了如何解释初始场集合预报(IME)能够减少模拟结果误差的现象。
王鹏飞李建平顾雷
关键词:初始场气候大气环流模式
河西地区绿洲NDVI的演变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选取NOAA和NASAPathfinder AVHRR陆面资料中的1982-2000年中国区域的NDVI逐月数据,进行河西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分析,探讨河西绿洲植被的演变规律,分析研究河西地区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近20年来额济纳绿洲是明显退化的;临泽和民勤是明显的正值,金塔绿洲也为正值,但值较小。从时间段上来说,1982-1984年,NDVI处于相对高值段,各绿洲有所发展;1985-1989年是NDVI的低值段,绿洲退化;1990-1995是NDVI的高值段,绿洲的发展很明显;1996年开始,NDVI有所下降,绿洲有所退化。对1982-2000年河西绿洲的降水、气温、地温、及各内陆河的径流资料与河西绿洲中部临泽、民勤、金塔、额济纳旗四个绿洲的NDVI作了相关分析,研究了河西中部地区绿洲发展和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的关系,发现河西中部地区绿洲NDVI与前期3、4月份的气温、降水、内陆河径流的关系较好,与5月份地气温差的相关关系较好。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姜洪权
关键词:NDVI气候因子
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区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利用1958—2002年ERA-40再分析感热通量资料进行EOF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春季还是夏季,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区感热通量都有3个主模态。第1模态都表示空间分布的一致性,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区春季感热通量明显增强,而夏季却明显减弱。第2、3模态表示了空间分布的不一致性,且存在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春、夏季感热通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年代际变化信号强于年际变化信号。
周连童
关键词:感热通量EOF分析MORLET小波
中国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成因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利用1961—200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49个气象台站百叶箱气温、0cm地温、降水和近地层风速月平均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后40a西北干旱区冬季地-气温差呈减小趋势,其可能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进一步变暖,西北干旱区对流层中层高度场升高、气温升高,风场易出现反气旋式环流距平,寒潮活动减少,近地层风速减弱使得气温增暖高于地温。而春初对流层中层高度场偏低时,气温偏低,降水偏多,风场易出现气旋式环流距平,近地层风速减弱使得气温增暖低于地温,所以春初地-气温差呈上升趋势。
符睿韦志刚文军李振朝
关键词:干旱区降水环流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讨论舍入误差对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夏季气候模拟的影响
2009年
采用单精度和双精度编译的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以及西北太平洋气候进行集合模拟,分析舍入误差对大气环流模式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气候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精度编译的模式在850 hPa环流场比单精度模式模拟效果要好。为了进一步分析双精度模式模拟效果优于单精度模式的原因,集中研究了850 hPa纬向风场的模拟情况。结果表明,双精度模式对东亚以及西太平洋850 hPa纬向风场第1模态有着更好的模拟,而且第2模态的时间序列与再分析资料850hPa纬向风场的第2模态时间序列有着更好的相关。这些结果表明,由于舍入误差的影响使得该区域大气内部噪音更强烈,从而使得海温强迫导致的气候变率变弱,进而使得双精度编译的模式对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区域气候的模拟要优于单精度模式。
黄刚胡开明
关键词:东亚气候大气环流模式
绿洲边缘夏季晴天辐射平衡特征和地表能量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2009年敦煌绿洲边缘稀疏植被下垫面夏季观测资料,从中选取5d资料完整的连续晴好天气,系统分析西北干旱区下垫面夏季典型晴天的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总辐射较大,高于同期华南湿润地区,但低于青藏高原北部,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地表反照率平均值为0.234;净辐射与感热和潜热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通过了99%置信度检验,感热比潜热能量输送显著得多,平均波文比为3.08;浅层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日变化明显,7.5cm的土壤热导率为0.26W/(m.K),平均土壤容积热容量为0.88×106J/(m3.K);在平衡方程中,土壤热储量不能忽视,在考虑土壤热储量后,该地区白天的能量闭合度平均值为0.91。
王超韦志刚李振朝候旭宏刘慧魏红
关键词:绿洲边缘地表参数能量平衡
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比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6
2008年
利用1951—2003年我国160个气象站月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西部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降水变化则有一定差异。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年平均气温均呈升温趋势,降水从1950年代开始减少,至1990年代又增加。东部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大于西部,降水受大气环流影响较大。
曲迎乐高晓清陈文惠小英周长春
关键词:夏季风环流
中亚感热异常对我国西北温度、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利用1954—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感热资料和我国西北地区31个测站温度、降水资料,采用SVD分析方法,分析了中亚感热场与我国西北地区温度、降水场的关系。分析表明:(1)4~9月的中亚感热与来年我国西北地区1月的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2)5~7月中亚感热主要影响我国西北的新疆大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区来年1月的温度。(3)5~6月、7~9月、10~12月中亚感热分别影响我国西北7月、10月和来年2~3月降水。(4)5~6月中亚感热与7月我国西北的甘肃中南部、新疆东南部和阿勒泰地区的降水呈负相关关系。
周长春高晓清陈文惠小英李洁
关键词:SVD分析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被引量:32
2008年
利用西北干旱区49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逐级归并法、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气候突变和周期振荡。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可分为12月~2月、3月、4~6月、7~10月和11月5类,11月和12月~2月呈下降趋势,3月、4~6月和7~10月呈上升趋势,12月~2月下降幅度较大,4~6月上升幅度最大;地气温差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第一载荷向量反映了全区一致的性质;北疆区和内蒙区有异常变化存在;3月和11月的突变点为1977年,12月~2月、4~6月和7~10月的突变点为1981年;周期振荡主要以3~6年为主。
符睿韦志刚文军李振朝卢广献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
敦煌戈壁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敦煌双墩子戈壁试验站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塔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气温差的概率分布、日变化、日际变化、年变化和典型天气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气温差变化幅度较地温和气温小,分布在-1度附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峰值,观测期间出现的最小温差为-13.78℃,最大温差为35.59℃,平均温差为4.05℃。2)温差的日变化规律性强,白天为正,夜间为负,关于12点大致对称,夜间变化幅度小,白天温差变化幅度较大。3)不同季节温差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变化幅度、温差大小和温差正负转变的时间有所不同。地气温差在12月最小,6月最大,按季节划分则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4)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下,地气温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变化幅度、峰值和温差正负转换的时间有其各自特殊性。
王超韦志刚李振朝刘慧魏红
关键词:戈壁地气温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