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92021)

作品数:16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魏文斌周金琼李彬屠颖杨文利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海德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7篇黑色素
  • 7篇黑色素瘤
  • 6篇葡萄膜
  • 5篇葡萄膜黑色素...
  • 5篇脉络膜
  • 3篇血管
  • 3篇眼内
  • 3篇视网膜
  • 3篇葡萄膜肿瘤
  • 3篇网膜
  • 3篇相干
  • 3篇疗法
  • 3篇基因
  • 3篇光学
  • 3篇光学相干
  • 2篇血管造影
  • 2篇眼内肿瘤
  • 2篇预后
  • 2篇造影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海德堡大学

作者

  • 16篇魏文斌
  • 4篇周金琼
  • 4篇屠颖
  • 4篇李彬
  • 3篇杨文利
  • 2篇李辽青
  • 2篇史雪辉
  • 2篇杨琼
  • 2篇顼晓琳
  • 2篇高飞
  • 2篇杨丽红
  • 2篇杨承勋
  • 2篇朱瑞琳
  • 1篇刘月明
  • 1篇王亚星
  • 1篇徐亮
  • 1篇蔡善钰
  • 1篇陈长喜
  • 1篇王光璐
  • 1篇邵蕾

传媒

  • 5篇国际眼科纵览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眼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眼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眼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间接眼底镜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眼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发展,为眼内肿瘤的诊疗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
魏文斌杨琼
关键词:肿瘤眼内血管造影术激光扫描光学相干
眼科疾病联合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2012年
联合基因治疗是当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治疗研究的热门策略,正逐渐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在单基因治疗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协同作用的基因联合治疗,取得更好疗效。在眼科,联合基因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青光眼等已得到初步研究结果。本文综述了联合基因治疗的概念、优势、构建联合基因的方法、基因载体的选用以及相关实验操作,以及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王盈之魏文斌
关键词:联合基因治疗基因载体
眼内活组织检查技术诊断脉络膜肿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眼内活组织检查(活检)技术诊断脉络膜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16例(16只眼)脉络膜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双眼核磁共振、相干光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手术,术中用玻璃体切割头切除并留取脉络膜肿瘤实质,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患者留取玻璃体标本,肿瘤位于眼底赤道部及赤道部前的患者局部切除脉络膜肿瘤。活检标本、玻璃体标本及局部切除肿瘤标本送病理检查。对肿瘤活检标本与肿瘤局部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4例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患者行玻璃体标本活检,其中2例显示玻璃体有出血,2例找到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肿瘤细胞;16例脉络膜肿瘤活检标本经病理检查,其中阴性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11例,黑色素细胞瘤1例,局部出血2例,确诊率87.5%;12例肿瘤局部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9例,黑色素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2例。脉络膜肿瘤活检标本与肿瘤局部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1,P=0.02)。结论玻璃体和脉络膜肿瘤活检标本与肿瘤局部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眼内活检技术可作为临床诊断脉络膜肿瘤的可靠手段之一。
魏文斌屠颖李彬杨文利顼晓琳
关键词:玻璃体脉络膜活组织检查脉络膜肿瘤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史雪辉杨丽红丁宁田蓓魏文斌
关键词: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钠吲哚菁绿
兔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建立方法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建立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观察肿瘤的生长特性。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大白兔20只(20眼)。方法将培养的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悬液种植到C57BL/6黑鼠大腿内侧皮下,7~12天孵育成直径10mm团块后制成肿瘤碎片,种植到新西兰大白兔右眼脉络膜上腔,自种植之日起予环孢霉素A20mg/kg肌肉注射以抑制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每周行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并记录兔眼底肿瘤大小、形状、眼部其他组织的改变以及肿瘤内部血液供应情况。观察6周后眼球摘除,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肿瘤最大基底径、高度、细胞类型、肿瘤内血管分布情况以及眼部其他组织肿瘤浸润情况。结果除1只(5%)兔因呕吐物窒息死亡外,余19只兔19眼(95%)肿瘤存活并迅速生长。其中1眼(5%)自种植4周开始肿瘤自行萎缩,第6周12眼(60%)肿瘤充满玻璃体腔。2周、3周、4周B超测量肿瘤平均最大基底径分别为3.1mm、6.1mm、12.2mm,平均高度分别为2.2mm、2.7mm、8.5mm。HE染色示肿瘤以梭形细胞为主,排列规则紧密,部分坏死,血管充盈。18眼(90%)均可见眼部其他组织受肿瘤细胞浸润,3眼(15%)肿瘤突破巩膜向球外蔓延。结论 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兔眼脉络膜上腔种植后肿瘤迅速生长,模型建造成功率高。
周金琼魏文斌杨文利李彬高飞李辽青杨承勋
关键词: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
葡萄膜黑色素瘤致病基因突变及其细胞遗传学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近年的研究证明,一些分子途径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进展有关。其中GNAQ基因、GNA11基因、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以及微小RNA(miR-34a)都通过调节特定的分子途径影响肿瘤的进展,靶向分子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脉络膜和睫状体黑色素瘤都存在特征性的1、3、6和8号染色体的改变,其检测有助于病情的随访以及预后的判定。
屠颖魏文斌
关键词:葡萄膜黑色素瘤基因突变细胞遗传学
北京地区50岁以上人群及糖尿病和青光眼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人群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SFCT )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相关疾病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眼病研究2011”。包括3468名参与者,平均年龄(64.6±9.8)岁。对参与者进行系统眼科检查,并采用谱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扫描( EDI SD-OCT)测量脉络膜厚度。分析纳入糖尿病患者246例,青光眼患者128例。计算人群平均SFCT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SFCT的眼部及全身危险因素。结果人群平均SFCT为(253.8±107.4)μm。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与SFCT相关的因素包括:低龄(b=-4.12, P<0.001)、眼轴长度短(b=-44.7, P<0.001)、男性(b=-28.5, P<0.001)、前房深度(b=39.3, P<0.001)、晶状体厚度(b=26.8, P<0.001)、角膜曲率(b=46.0, P<0.001)及BCVA(b=-48.4, P=0.001)。糖尿病组平均SFCT 为(266±108)μm。多因素分析示SFCT与确诊糖尿病显著相关(b=21.2, P=0.001),但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0.61)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级别( P=0.14)均无显著相关性。青光眼组平均 SFCT 为(201.4±102.4.1)μm,其中开角型青光眼为(210.1±104.7)μm, PACG为(184.2±93.6)μm。多因素分析SFCT与闭角型青光眼显著相关( b=-32.3, P=0.04);而与开角型青光眼无显著相关( P=0.44)。结论本研究人群平均SFCT为(253.8±107.4)μm。 SFCT随年龄和近视屈光度数的增加而下降,并且与男性、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BCVA相关。糖尿病人群的SFCT较健康人稍厚,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发展并不能加重脉络膜的改变。闭角型青光眼的SFCT较健康人薄,而开角型青光眼的SFCT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中华眼科杂志,2014,50:414-420)
邵蕾王亚星徐捷陈长喜游启生周金琼徐亮Jost B.Jonas魏文斌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脉络膜
眼部瘤外综合征被引量:1
2011年
10%-15%的肿瘤患者发生瘤外综合征(paraneoplasticsyndroms),而伴随视力下降的瘤外综合征较少见,且常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略。眼部瘤外综合征根据易感的眼组织分为四类: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双侧弥漫性色素性葡萄膜增生和瘤外视神经病变。很多患者在原发肿瘤诊断前可表现出视觉症状异常。熟悉眼部瘤外综合征可以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屠颖魏文斌
关键词:眼表现视网膜病变
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及检测方法
2011年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显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并与肿瘤的预后相关。这些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这有助于阐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可用于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的方法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手段也不断更新。本文对目前发现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以及研究中涉及的染色体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基因组杂交、微阵列一比较基因组杂交、微卫星分析、单核苷酸芯片等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朱瑞琳魏文斌
关键词:葡萄膜肿瘤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
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治疗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12年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CM)是成人眼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EPRT)是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是多年来治疗CM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国内报道较少,大多数的CM患者需行眼球摘除术。目的通过观察兔CM模型眼、正常兔眼经敷贴放射后的反应以及兔全身免疫状态,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个组,每组8只兔8只眼(均取右眼)。其中放射治疗组1及模型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生物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利用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植入兔眼制作动物模型,造模3周后放射治疗组1模型兔眼放置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进行放射治疗,肿瘤局部照射总剂量为100Gy,模型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每日间接检眼镜检查,每周行眼底照相、B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安全性研究:放射治疗组2正常兔眼放置巩膜敷贴器,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兔眼植入不带放射粒子的敷贴器外壳,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于放置敷贴器前及敷贴器取出后3、7、15、30d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数量。于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肿瘤种植后6周,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观察30d后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对实验眼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间放置敷贴器前肿瘤的平均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放置敷贴器1周后,放射治疗组1肿瘤高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射治疗组1放置敷贴器2周后肿瘤高度较敷贴前明显缩小�
周金琼魏文斌李彬杨文利高飞李辽青杨承勋蔡善钰
关键词:眼内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