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682)

作品数:10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星耀梁军王媛吕全贾秀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溃疡病
  • 7篇溃疡病菌
  • 7篇病菌
  • 5篇北京杨
  • 4篇杨树
  • 4篇葡萄
  • 4篇葡萄座腔菌
  • 2篇毒素
  • 2篇杨树溃疡病
  • 2篇森林保护学
  • 2篇毛白杨
  • 2篇抗病
  • 2篇白杨
  • 2篇BOTRYO...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表达
  • 1篇电泳
  • 1篇杨树溃疡病菌
  • 1篇氧化酶

机构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成都农业科技...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10篇梁军
  • 10篇张星耀
  • 4篇王媛
  • 4篇吕全
  • 3篇贾秀贞
  • 2篇魏淑花
  • 2篇叶建仁
  • 2篇理永霞
  • 1篇程燕林
  • 1篇薛云飞
  • 1篇袁秀英
  • 1篇严东辉
  • 1篇严冬辉

传媒

  • 3篇中国森林病虫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浙江林学院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杨树溃疡病病原——葡萄座腔菌科真菌间关系的系统学初探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ITS rDNA序列对我国杨树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科病原真菌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共得到4种葡萄座腔菌科病原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Neofusicoccum parvum,Diplodia seriata和D.mutila。它们与相应的无性型或有性型一一对应。其中,D.seriata在我国是第一次报道为杨树的病原。研究了试验菌株与国内外已报道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学关系,分析了它们与环境间的联系。结果表明B.dothidea具有高度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这些结果对葡萄座腔菌科真菌在全球的分布作了必要的补充,也为杨树溃疡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程燕林吕全梁军张星耀
关键词:杨树系统发育分析
树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产毒强弱间的关系,以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3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及其毒素原液(培养滤液)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的30cm长枝条的致病程度及毒害程度为评价指标,对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产毒强弱以及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和其产毒强弱差异均极显著,达到0.01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将13个菌株分成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致病类群和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产毒类群。不同溃疡病菌菌株产毒强弱与其致病力强弱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4。
魏淑花张星耀叶建仁梁军
关键词:森林保护学北京杨杨树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
溃疡病菌对杨树愈伤组织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及MDA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采用抗性水平不同的毛白杨和北京杨愈伤组织,用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接种溃疡病菌后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及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溃疡病菌侵染后,2种杨树愈伤组织细胞膜透性上升,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感病种上升幅度大于抗病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抗/感病种间随时间变化差异较大,感病种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在24h和120h达到高峰,抗病种可溶性糖含量48h时高于对照,但比相应对照增加幅度小,方差分析表明抗病种处理与对照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感病种MDA含量上升,而抗病种MDA含量变化不明显,说明感病种出现了明显的膜脂过氧化现象。
梁军王媛贾秀贞张星耀
关键词:北京杨BOTRYOSPHAERIA细胞膜透性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
抗、感病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活性氧及相关酶的动态被引量:8
2008年
测定了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两种抗性水平不同的杨树(Populus spp.)树皮中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杨树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接种时间的延长,两种杨树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均有上升趋势,抗病杨树毛白杨(P. tomentosa Carr.)出现了较明显的"氧化爆发",感病杨树北京杨(P. beijingensis Hsu)则不明显;POD活性持续上升,毛白杨的上升幅度大于北京杨的;SOD、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北京杨两种酶活性在后期受到的抑制更明显;APX活性则在两种杨树中变化较大,毛白杨的变幅明显比北京杨的大;MDA含量增加,表明"氧化爆发"启动了膜脂过氧化,北京杨在接种后期MDA含量大幅上升,并且MDA含量与O2.-产生速率呈显著正相关。
王媛梁军张星耀
关键词:杨树溃疡病菌活性氧抗氧化酶
植物抗病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被引量:10
2008年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某些特定基因调控的,在细胞生长发育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生物学过程,伴随着细胞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其中,植物过敏性反应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表现为植物在不亲和病原菌侵染下受侵细胞及邻近细胞的快速死亡,从而导致病原菌生长受抑制,HR过程对于植物抗病性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抗病过程中的PCD和HR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病理学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抗病过程中PCD及HR的研究进展,重点对植物HR特征、可能的信号传导因子、检测方法、产生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林木抗病中的PCD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媛梁军张星耀
关键词:程序性死亡过敏性反应抗病性
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过氧化物酶的细胞化学定位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从细胞水平上研究过氧化物酶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过氧化物酶在细胞器中的定位与活性变化,以及过氧化物酶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的机制,该文以抗性不同的毛白杨(高抗种)和北京杨(高感种)为研究材料接种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利用DAB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过氧化物酶在细胞中的分布及活性。通过分析酶活性区域的电子密度发现:无论抗病种还是感病种,接种后均发现细胞中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反应;抗病种过氧化物酶活性不仅明显高于该种未接种的对照,也明显高于接种处理后的感病种,并且定位更广泛,在细胞壁、细胞间隙、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及质膜上均有大量定位;感病种酶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壁上,在质膜、局部核膜上有少量定位,且定位范围及强度均小于抗病种。
梁军王媛张星耀
关键词:杨树葡萄座腔菌过氧化物酶细胞化学定位
葡萄座腔菌属真菌毒素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spp.真菌能引起多种林木及果树溃疡病,在国内外分布广泛,其毒素与树木溃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该文对B. obtusa,B. berengeriana,B. corticola,B. dothidea毒素成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介绍,同时对该菌毒素的分离、纯化、化学结构鉴定及检测方法的研究以及毒素应用做了简要总结,并分析了实验中存在的部分困难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薛云飞穆希凤袁秀英张星耀吕全梁军
关键词:BOTRYOSPHAERIA真菌毒素
感、抗病杨树种类接种溃疡病菌后酚类物质的变化被引量:5
2011年
为探讨杨树对溃疡病的抗病机制,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接种抗病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感病北京杨P.beijingensis,测定2种杨树感染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树种间及同树种内接种溃疡病菌前后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存在很大差异。抗病毛白杨接种后没食子酸、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含量迅速积累达到高峰值,苯酚、邻苯二酚和香豆酸的含量积累相对较慢,苯甲酸含量变化不明显;感病北京杨与之相反,邻苯二酚、阿魏酸、苯甲酸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经方差分析,两树种间8种物质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树种内,毛白杨接种溃疡病菌后苯酚、香豆酸、阿魏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北京杨接种后香豆酸、阿魏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根据这些含量变化及差异性分析,认为没食子酸、儿茶酸、苯酚与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密切相关,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酚、阿魏酸次之,苯甲酸关系不大。
理永霞吕全梁军严东辉贾秀贞张星耀
关键词:北京杨毛白杨溃疡病菌酚类物质
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粗毒素产生的条件及特性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的致病机制,以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产生的毒素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愈合组织的褐化程度为评价指标,对溃疡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条件和粗毒素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溃疡病菌在改良Fries No.3液体培养基,25℃温度,光照,振荡培养,21 d后所得的粗毒素毒性最强;该病原菌在偏酸性和中性条件(pH 5.60和7.00)下易于产毒;产生的粗毒素对热不稳定,经121℃高温,0.11 MPa压力处理15 min后,其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粗毒素对酸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pH 4.69及8.69时,粗毒素的生物活性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自然pH条件下的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差异不显著。
梁军魏淑花叶建仁张星耀
关键词:森林保护学北京杨溃疡病毒素葡萄座腔菌
杨树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抗病毛白杨和感病北京杨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前后的蛋白质表达差异。通过比较两个树种接菌前后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果得到在两树种之间共有35个3倍蛋白质差异点,其中接种前毛白杨与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4个,下调15个;接种后相比则上调蛋白7个,下调9个。同一树种内,毛白杨接种后与对照相比检测到8个上调蛋白,6个下调蛋白;北京杨接种后与对照相比有8个上调蛋白、10个下调蛋白。对这些差异蛋白产生条件及含量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接菌前抗病毛白杨与感病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可能与杨树抗溃疡病的组成型抗病机制有关,接菌后抗病毛白杨与感病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可能与杨树对溃疡病的诱导型抗病机制密切相关。最后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出其中的4个差异蛋白分别是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小链、预测蛋白、过氧化物歧化酶、异戊烯二磷酸-异构酶,这些差异蛋白可能与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有一定关系。
理永霞吕全梁军严冬辉贾秀贞张星耀
关键词:北京杨毛白杨溃疡病菌双向凝胶电泳差异蛋白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