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07089)

作品数:10 被引量:116H指数:5
相关作者:刘承良田颖张红丁明军张贞冰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武汉城市圈
  • 5篇城市
  • 5篇城市圈
  • 3篇都市
  • 3篇都市圈
  • 2篇武汉都市圈
  • 2篇经济联系
  • 2篇份额
  • 1篇道路交通
  • 1篇道路交通网络
  • 1篇对外经济
  • 1篇对外经济联系
  • 1篇游人
  • 1篇运营管理
  • 1篇人力资源
  • 1篇通达
  • 1篇通达性
  • 1篇偏离-份额分...
  • 1篇偏离份额
  • 1篇偏离份额法

机构

  • 10篇湖北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安庆师范学院
  • 2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武汉航海职业...

作者

  • 10篇刘承良
  • 3篇田颖
  • 2篇熊剑平
  • 2篇王新生
  • 2篇张红
  • 2篇余瑞林
  • 2篇丁明军
  • 2篇张贞冰
  • 1篇梁滨
  • 1篇刘春
  • 1篇李江敏
  • 1篇朱俊林
  • 1篇章晴

传媒

  • 3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旅游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人文地理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城市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与重组被引量:8
2008年
运用区位熵方法分析武汉城市圈"1+8"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偏离份额分析法揭示出:城市圈已经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一体化态势,但产业经济基础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一定圈层分异,内圈层鄂—黄—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的较高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外圈层(其它5个城市)更有竞争力,核心城市武汉表现最为明显,处于"一极集聚"的产业格局,空间极化明显;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体,工业化构成城市圈整体的产业经济基础,一产局部占重要战略地位,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二、三产向"质量型"发展,具备较强劲产业升级拉动力。针对城际主导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链群未能充分发育、区域产业经济一体化程度较弱的结构性问题,提出武汉城市圈"一核三圈三带四链"的产业格局优化重组战略。
刘承良田颖
关键词:区位熵偏离-份额分析产业结构
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的系统性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构建产业经济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偏离份额方程、产业动态度和偏离度指标对产业结构性和产业演进性这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育特征: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波动明显,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在各时段的效益差异明显,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分异,中心城市武汉增长速度最快,圈域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一极集聚"态势,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城市群产业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其余5个城市发展较慢,导致城际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全,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较弱;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规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差异明显,明显形成3种产业结构演进类型:低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中偏离度—中结构效益型、高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核心城市武汉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成熟方向演进,但其它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
刘承良田颖梁滨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
武汉都市圈城际联系通达性的测度与分析被引量:59
2007年
空间-距离-通达性已经成为城市区域一体化联系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都市圈城际联系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优化其路网通达性空间格局。以武汉都市圈为实证对象,构建最短距离矩阵,引入时间、空间通达性模型,建立高等级路网发育评价指标体系,从节点体系与网络体系两个角度,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城际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揭示出:圈域城镇(节点)体系通达性空间差异明显,与城市自身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空间格局与城镇等级规模呈共轭协同关系,不同空间等级节点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同心圈层与"轴—辐"网络空间格局;快速交通干道网络(高速公路、铁路等)是城市通达性空间演变的重要推动力,使其空间收敛减速,形成显著的带状分异格局,初步形成沪蓉东西向、京珠南北向的两大城市经济联系交通走廊;圈域城际交通干网发育程度偏低,处于回路网络水平,高等级路网扩展潜力巨大。
刘承良丁明军张贞冰张红
关键词:通达性武汉都市圈
武汉城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分工网络已由传统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协作细分到区域内部分工。区域内部的分工协作导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城镇体系的空间形态也发生重构.在特定区域内出现了经济联系密切的高密度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特有城市聚合体——城市圈。
刘春刘承良张贞冰
关键词: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分工协作城市圈
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发展历程与演化模式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道路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要素。分析了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稳步前进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高速发展时期五个阶段;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个角度探讨了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现状特征,即等级结构失衡突出,内部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环状放射型和多核心-边缘圈层结构;将其演化模式归纳为:单核极化模式→多核相持模式→多核轴带引导模式→多核网络模式。
余瑞林王新生刘承良
关键词:道路交通网络
武汉对外经济联系腹地变动与都市圈范围的界定被引量:6
2009年
近55年来,武汉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范围不断发生变化,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对外经济联系程度、周围城市空间竞争影响明显。构建经济联系量模型,揭示出武汉市对外经济联系作用明显加强;存在主要联系方向,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惯性;地域空间分布上受距离衰减律作用呈圈层结构分异,以武汉为中心形成3个等级圈层。运用断开点公式,揭示出武汉市经济辐射空间受到周边大城市不同程度的空间竞争挤压,腹地范围逐渐减小。依据都市圈层阶结构、区划完整、动态发展、区域平衡等原则,综合中心城市实力、区域发展背景、空间要素与流量等因子,通过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结合空间流量实证算法,界定武汉都市圈域范围:核心圈层("1+8"都市圈)、外围圈层(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部分相邻县市)。
余瑞林刘承良丁明军熊剑平
关键词:经济联系强度
武汉城市圈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与空间管制战略
2009年
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跳出城市范围和经济因素的局限,从区域整体和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待城市圈的发展。高效有序的城市圈运营管理源于各类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以及他们所采取的调和相互间利益的联合行动,这样可提高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区域整体竞争力,因此高效的城市圈运营管理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也会反映在经济因素上。采用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运用AHP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运营管理绩效。
田颖刘承良朱俊林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AHP
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被引量:4
2008年
以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数据为基础,采用分形维、形状指数和紧凑度等指标,结合GIS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年和2000年武汉市城市圈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武汉、黄石、荆州等老城市的空间形态分形维较高,形状指数大,城市空间形状的紧凑度较差;而潜江、随州、仙桃等城市分形维相对较低,形状指数较小,城市紧凑度较好。在总体变化趋势上,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扩展与蔓延,边界趋向于破碎,城市内部空隙逐渐增多,城市形态轮廓趋于复杂化,城市形状紧凑度逐年下降,城市建设用地效率降低。
余瑞林王新生刘承良
关键词:分形维数紧凑度武汉城市圈
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被引量:27
2007年
都市圈城际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空间表现形式为城市间、城市-区域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基于城际功能集散效应影响量建立城市流模型:F=NE,揭示出:武汉都市圈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要素流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对外经济联系呈现显著规模等级分布,空间结构上已经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鞍形"圈层结构。通过统计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从实证角度分析得出:武汉成为圈域经济社会要素流集散中心,城际经济社会要素流不同程度表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等级放射状"空间格局。
刘承良李江敏张红
关键词:经济联系武汉都市圈
湖北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预测
2007年
本文借助2006年湖北省旅游人力资源抽样调查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灰关联GM(1,1)模型、时序趋势外推模型、二元回归方程等数理统计模型,从总量增长、部门结构、地区结构、素质结构4个方面,定量动态分析2006-2015年湖北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总量规模上,旅游业从业规模增长呈现指数律增长趋势,增长速度逐渐加大;部门结构上,全行业与旅行社、旅游景区从业规模变化趋势保持同步,呈指数律增长,而旅游饭店与车船公司变化趋势总体呈多项式增长曲线;地区结构上,人力资源流动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明显,呈现"旅游经济与资源"指向性,地区分布日益不均衡;素质结构上,全行业除旅行社外的其它行业部门高层管理人员比重下降而基层员工比重上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比重快速上升。
刘承良熊剑平章晴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