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125)

作品数:14 被引量:422H指数:9
相关作者:胡瑞忠温汉捷樊海峰凌宏文谢桂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矿床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金矿
  • 5篇成矿
  • 4篇地幔
  • 4篇侵入岩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地质样品
  • 3篇地幔柱
  • 3篇岩脉
  • 3篇金矿床
  • 3篇矿化
  • 3篇化学特征
  • 3篇基性
  • 3篇基性岩
  • 3篇基性岩脉
  • 3篇富碱
  • 3篇富碱侵入岩
  • 2篇地球动力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江西理工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贵州紫金矿业...

作者

  • 14篇胡瑞忠
  • 10篇温汉捷
  • 8篇樊海峰
  • 5篇于文修
  • 5篇凌宏文
  • 5篇张贵山
  • 4篇彭建堂
  • 4篇毕献武
  • 3篇钟宏
  • 3篇杨光树
  • 3篇吴开兴
  • 3篇谢桂青
  • 2篇张弘弢
  • 2篇罗泰义
  • 2篇李鸿莉
  • 2篇毛景文
  • 2篇裘愉卓
  • 2篇双燕
  • 2篇李瑞玲
  • 2篇苏文超

传媒

  • 5篇矿物学报
  • 4篇矿物岩石地球...
  • 4篇中国矿物岩石...
  • 2篇第二届全国成...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矿物岩石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3篇2008
  • 7篇2006
  • 10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庆夕卡岩型铁铜矿成矿流体特征被引量:1
2006年
通过对安庆夕卡岩型铁铜矿床中各成矿阶段的夕卡岩矿物、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显微激光喇曼光谱成分分析等研究,认为矿床早期成矿流体可能为深部岩浆熔-流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具高温高盐度和富CH4等还原性挥发分的特征;在燕山期复杂构造活动影响下,成矿流体在温度为220℃左右,压力为75 MPa左右的条件下发生减压沸腾去气作用,CH4等气体大量逃逸,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最终演化为低温、低盐度的混和流体.
杨光树温汉捷胡瑞忠秦朝建张贵山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富碱侵入岩成岩过程中流体聚集的地球化学研究
2006年
  钙碱性岩类实验岩石学、热力学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以及与钙碱性岩类有着密切时空关系的矿床之成矿机理的大量研究成果均揭示出,钙碱性岩浆在由深部侵位到地壳浅部的成岩过程中能够分异出岩浆流体.近30年来,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钙碱性岩类岩石成因和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的理论,也推动了在钙碱性岩浆岩中的找矿工作.……
毕献武胡瑞忠彭建堂吴开兴李鸿莉李鸿莉
关键词:富碱侵入岩
表生环境中硒形态研究现状被引量:36
2006年
硒是一种对环境具有灵敏指示意义的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存在诸多形态,如Se(IV)、Se(VI)、Se(0)、Se(-II)、Org-Se,每种形态都有独特的化学、生物化学性质(控制元素的可溶性、毒性、营养功能、环境行为)。在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表生环境硒形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分别对岩石(矿物)、土壤和沉积物、生物体、各种水体、大气中硒自然形态的分布进行了综述,并初步建立了不同体系之间硒在积累、迁移过程中形态迁移转化的地球化学模型;最后指出了硒形态研究方面有可能的前景。
樊海峰温汉捷凌宏文胡瑞忠
关键词:地球化学模型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初步研究被引量:41
2008年
采用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波谱和能谱分析技术,对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原生富矿石中的含砷黄铁矿Au、As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有两种金的赋存形式:①不可见金,主要赋存在含砷黄铁矿之中,Au与As之间呈楔形分布关系,推测金以化学结合态金(Au^+)的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的结构;②显微-次显微自然金颗粒(0.1~6μm),分布在含砷黄铁矿的边缘。提出含金-砷黄铁矿的形成可能与含Au热液-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有关,含Fe碳酸盐赋矿围岩是形成高品位、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与去碳酸盐化有关的碳酸盐脉可能是寻找深部隐伏卡林型金矿体的重要标志。
张弘弢苏文超田建吉刘玉平刘建中刘川勤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水银洞
安徽沿江地区与Fe-Cu-Au成矿有关的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正>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等多金属生产基地。区内中生代侵入岩与矿床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内区侵入岩岩性复杂,可以划分为橄榄安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基性端员包括玄武岩和辉长岩,中酸性端员包括闪长岩、二长...
于文修温汉捷张贵山樊海峰
文献传递
鄂东南地区Cu-Au-Mo-(W)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被引量:110
2006年
鄂东南地区Cu-Au-Mo-(W)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该地区5个典型矿床(丰山洞铜钼金银多金属矿床、阮家湾钨铜钼矿床、千家湾铜金矿床、铜绿山铜铁金钼多金属矿床和铜山口铜钼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的研究,获得其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4.0±2.1)Ma、(143.6±1.7)Ma、(137.7±1.7)Ma、(137.8±1.7)^(138.1±1.8)Ma和(143.5±1.7)^(142.3±1.8)Ma,代表各矿床的成矿时代。研究结果表明,鄂东南矿集区内的Cu-Au-Mo-(W)矿床与铜陵、安庆、九瑞矿集区内的矿床几乎是同时形成的,成矿时代可能主要集中于(140±5)Ma,相当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综合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一成矿事件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处于中国东部南北向印支期构造域向北东向古太平洋构造域大转折的背景下,与软流圈上涌和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导致壳幔同熔有关。
谢桂青毛景文李瑞玲张祖送赵维超屈文俊赵财胜魏世昆
关键词:地质学辉钼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峨眉火成岩省岩浆矿床成矿作用与地幔柱动力学过程的耦合关系被引量:78
2005年
峨眉火成岩省位于扬子地块西部,为中二叠世末地幔柱活动产物。迄今为止,峨眉火成岩省已发现超大型V-Ti磁铁矿矿床4处,大中型岩浆硫化物型Ni-Cu-(PGE)矿床近10处。这些矿床的含矿镁铁-超镁铁岩体为260Ma±,与峨眉山玄武岩为同一地幔柱的产物。系统归纳和分析上述两类含矿镁铁-超镁铁岩体在空间分布、岩体规模、岩石组合和造岩矿物组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分为内带和外带,内带以巨厚的峨眉山玄武岩、大型层状岩体和众多小型镁铁-超镁铁岩体、低Ti玄武岩、碱性岩体和丰富的成矿作用为标志。外带则玄武岩厚度降低,以高-Ti玄武岩为主,很少有侵入岩体。在对这两类岩浆矿床的分布及其与低Ti和高Ti玄武岩地质和地球化学联系的归纳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对杨柳坪Ni-Cu-(PGE)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起源和演化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峨眉山火成岩省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是地幔柱动力学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V-Ti磁铁矿矿床的形成于高Ti玄武岩浆有关,主要受控于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而Ni-Cu-(PGE)硫化物矿床成矿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高程度的部分熔融,下地壳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Ni-Cu-(PGE)硫化物矿床是地幔柱活动早期阶段的产物,而V-Ti磁铁矿矿床则形成则晚于岩浆硫化物矿床。
宋谢炎张成江胡瑞忠钟宏周美夫马润则李佑国
关键词:地幔柱岩浆矿床动力学过程
贵州遵义早寒武黑色岩系底部Se的超常富集被引量:43
2005年
对遵义松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部分样品的对比分析表明,应用不同光度法测定的硒和应用ICP-MS分析的硒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表明应用ICP-MS可以快速批量分析黑色岩系样品中的硒,提出用于推导硒含量的经验公式。利用该经验公式对遵义松林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底部钾质斑脱岩段和中部镍钼金属层段的硒进行了计算,表明在这两个岩性段存在硒的超常富集,局部都达到了工业品位。钾质斑脱岩中硒与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硒可能存在于含铜硫化物中;在镍钼层中硒与镍、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硒主要存在于镍和铜的硫化物中。根据硒的亲硫性,进一步揭示了遵义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可能为含黝方石和(或)钙霞石的粗安岩、粗面岩、响岩;在镍钼富集层中铜镍、铜硒及镍硒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镍、铜、硒富集的原始物源与超基性岩浆铜镍硫化物的分离富集有关;根据钾质斑脱岩层与多金属富集层的空间相关性及微量元素组合特征,认为在遵义松林地区早寒武世时期深部存在碱性-超基性岩浆活动。
罗泰义宁兴贤罗远良李晓彪凌荣祥姚林波
关键词:早寒武世
地质样品中的超痕量硒的测定
<正> Se是一种典型的分散元素,它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很低(一般为50×10-9)。它具有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既是一个重要的成矿元素,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元素。随着Se的地球化学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精确测定地质样品中的...
温汉捷樊海峰凌宏文于文修
文献传递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若干问题的探讨被引量:45
2005年
近年来,有关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地幔性质、岩石圈减薄、岩石圈伸展和构造背景四个方面。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的地幔性质主体是亏损地幔和EM型富集地幔混合,中生代以富集地幔为主,而新生代主体为亏损地幔。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经历了岩石圈减薄,并伴生了玄武质底侵作用,具有较为复杂的岩石圈增生—减薄过程。大量事实表明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存在多期岩石圈伸展事件,侏罗纪存在局部岩石圈伸展,主要集中于内陆地区,白垩纪经历了区域性岩石圈伸展。近二十年来,中国东南部大规模岩浆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着争论,焦点在于太平洋俯冲对中国东南部产生什么的影响。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白垩纪地幔源区受到太平洋俯冲的影响,太平洋俯冲和玄武质岩浆底侵诱发了地壳加厚,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上涌而导致岩石圈伸展是中国东南部主要构造背景。但是,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圈伸展—减薄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是目前急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谢桂青毛景文胡瑞忠李瑞玲曹建劲
关键词:地幔性质岩石圈减薄地壳拉张中国东南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