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60059)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骆婧王伟黄科安更多>>
相关机构: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3篇文学

主题

  • 5篇戏剧
  • 2篇演剧
  • 2篇仪式
  • 2篇仪式戏剧
  • 2篇目连
  • 1篇学人
  • 1篇演进
  • 1篇伊瑟尔
  • 1篇语境
  • 1篇审美超越
  • 1篇通过仪式
  • 1篇同调
  • 1篇情缘
  • 1篇宗教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生态
  • 1篇文学
  • 1篇文学人类学
  • 1篇西方戏剧
  • 1篇希腊戏剧

机构

  • 5篇华侨大学
  • 3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骆婧
  • 3篇王伟
  • 1篇黄科安

传媒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民族艺术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戏曲研究
  • 1篇艺苑
  • 1篇闽台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浅论闽南“佛戏”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宗教对戏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整体艺术特征上,更体现在戏曲剧种的孕育上。从唐代"佛戏"的萌芽,到宋元民间艺术的冲击,再到明清时期的滥觞,"佛戏"的普遍存在与曲折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由宗教向艺术过渡的过程。以闽南打城戏为例,通过对其前身——"打地狱城"的追溯可发现,迟至清代后期,"佛戏"已具备了鲜明的戏剧性和审美价值,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戏曲剧种。
骆婧
泪光中的狂欢:丧仪与戏剧探究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人在生死观上的灵魂不灭论,在丧葬仪式上以戏剧扮演的形式得到充分的展现。仪式与戏剧存在本质的鸿沟,即参与性与审美性之别,但法事戏偏偏在丧葬仪式中衍生,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丧仪需要戏剧的参与来疏解悲伤与恐惧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丧仪本身就存在戏剧生长的空间。在丧仪中诞生戏剧,有其独特的原因与特性。
骆婧
关键词:狂欢理论通过仪式
闽南戏曲史论的美学反思——基于接受美学的公共观演理论被引量:1
2012年
闽南戏曲史论的既往讲述大抵有实证主义、形式主义、历史主义三种传统,然而上述范式缺乏对主体间性交往维度的足够重视,不期然间陷入本质主义的论述迷思,无法合理解释闽南戏曲的文本张力与发展脉络。缘此闽南戏曲的当下叙述,必须以公共观演空间作为叙述秩序和撰史结构的中心,具体涉及接受主体在戏曲仪式中的历史地位,闽南戏文之文本理解中的现代性审美距离,以及在全球化当下语境中闽南戏曲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域,从而超越中心/边缘、美学/历史等诸种二元对立,重新测绘闽南戏曲的文化版图。
王伟
关键词:接受美学
略论中国仪式戏剧之演进——以闽台戏剧为例
2015年
仪式戏剧是中国戏曲发展进程中诞生的特殊形态,广义包含作为祭祀仪式之献礼的所有民间戏剧,狭义则专指巫术仪式之遗存的戏剧。闽台两地活跃着傀儡戏、打城戏、法事戏等几种仪式戏剧类型,它们由于艺术化的程度不同而在演进中呈现不同的形态。从演出市场和演出内容两方面比较可知,上述三种戏剧形态之所以止步于不同的阶段,源于文化生态的差异,尤其是"信仰"和"艺术"这两大核心文化要素之影响比重的不同。在相对闭塞、神秘的信仰仪式中,艺术因子渗入的比重有限,只能形成仪式戏剧的初级阶段——法事戏。一旦信仰环境趋于宽松,艺术比重的不断增加终使仪式戏剧的成熟成为可能。然而,通过打城戏和提线傀儡戏的对比可知,艺术比重是否能够超越信仰而推动仪式剧种向世俗戏剧蜕变,还要取决于不同的剧种特性。
骆婧
关键词:仪式戏剧文化生态
曲同调殊:戏改语境中的荔镜情缘被引量:5
2013年
《陈三五娘》作为在"闽南戏曲文化圈"中搬演撒播达五百年之久的流行剧目,借由新文艺工作者的现代性重述,从而获取权力话语的经典命名,集中体现了民间话语与主流观念形态彼此借重、相互托举的共谋关系。然而由于其依旧保存着民间记忆与庶民声音,且与高扬人本主义的启蒙现代性耦合,不免存有与强调集体理性之民族国家现代性互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在主导话语宰制下的戏文历史书写系统中消声隐匿。
黄科安王伟
关键词:戏曲改革
从《目连救母》看仪式戏剧的衍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中心
2013年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骆婧
关键词:佛教
戏剧仪式的跨界想象——基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论述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达到如下双重目的:一是阐释早期接受美学所遗存之"何为戏剧"与"戏剧何为"的不解之问,二是呈现公共观演空间中身心一体的戏剧交往。
王伟
关键词:伊瑟尔审美超越
再议戏曲的发生与演进——以“宗教演剧”为中心
2013年
一引言:重议戏曲之发生众所周知,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之源头,而古希腊戏剧又源自神圣的"酒神"仪式。自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学者普遍认同宗教仪式是古希腊戏剧的源头。无独有偶,在千里之遥的中国,不少学者都曾提出戏剧源自祭祀仪式的看法。早至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
骆婧
关键词:古希腊戏剧西方戏剧目连戏《九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