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049)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项舟岑石强钟刚黄富国刘明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阳市人民医院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软骨
  • 2篇软骨细胞
  • 2篇骨细胞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弹性
  • 1篇羊膜
  • 1篇因子Α
  • 1篇院内护理
  • 1篇止血
  • 1篇软骨缺损
  • 1篇软骨组织
  • 1篇软骨组织工程
  • 1篇渗血
  • 1篇生物羊膜
  • 1篇术后
  • 1篇随访
  • 1篇随访研究
  • 1篇锁定钢板
  • 1篇锁定钢板治疗
  • 1篇疼痛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攀枝花市第二...
  • 1篇简阳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项舟
  • 2篇孔清泉
  • 2篇黄富国
  • 2篇钟刚
  • 2篇岑石强
  • 2篇刘明
  • 2篇李秀群
  • 2篇高博
  • 1篇黄潇
  • 1篇幸嵘
  • 1篇陈晓禾
  • 1篇王光林
  • 1篇范红松
  • 1篇张世琼
  • 1篇黄光平
  • 1篇高宇
  • 1篇李浪
  • 1篇杨天府
  • 1篇杨婧
  • 1篇杨志明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怀旧疗法用于脊髓损伤院内护理对心理弹性及疼痛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怀旧疗法用于脊髓损伤院内护理对患者心理弹性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怀旧疗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及8周的疼痛情况(用McGill疼痛问卷评估)、心理弹性(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评估RAS)、焦虑与抑郁情况(用汉密顿焦虑HAMA与抑郁量表评估HAMD)、压力应对(用压力应对量表评估MCMQ)。结果:观察组PRI-T、PRI-S、PPI水平整体高于对照组(F=6.612,9.979,9.009;P〈0.01),两组疼痛分级指数总分(PRI-T)、疼痛感觉项总分(PRI-S)、现有疼痛强度(PPI)水平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F=475.696,383.521,363.617,P=0.000)。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显示,观察组PRI-T、PRI-S、PPI水平在干预4周和8周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RSA评分整体高于对照组(F=9.004,P=0.004),两组RSA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F=155.244,P=0.000)。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显示,观察组RSA评分在干预4周和8周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AMA、HAMD评分整体高于对照组(F=6.965,8.097,P〈0.01),两组HAMA、HAMD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F=542.278,623.928,P〈0.001)。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显示,观察组HAMA、HAMD评分在干预4周和8周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面对"、"回避"、"屈服"评分整体高于对照组(F=6.406,P=0.013;F=6.279,P=0.010;F=14.847,P=0.000),两组"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F=64.874,197.972,629.504,P〈0.001)。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显示,观察组"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在干预4周和8周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怀旧疗法用于脊髓损伤院内护理可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获得精神力量,有助于减轻疼痛,提�
罗梅
关键词:脊髓损伤院内护理心理弹性疼痛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中期随访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humerus,LPHP)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中期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23例使用LPHP治疗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11例;年龄27~76岁,平均51.5岁;车祸伤18例,摔伤4例,重物压砸伤1例。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12例。14例植骨,其中6例自体髂骨植骨,7例人工骨植骨,1例自体髂骨加人工骨混合植骨。使用Constant-Murley(C-M)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分别在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时间17~49个月,平均35.25个月。20例于术后4~7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6与12个月C-M肩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评分38~100分,平均(79.85±17.23)分,其中优8例,良8例,一般5例,差2例。LPHP加植骨组优6例,良4例,一般3例,差1例;单纯LPHP固定组优2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LPHP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期疗效显著,对伴有骨质疏松及骨缺损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应常规植骨。
李浪黄光平项舟黄富国岑石强钟刚张世琼杨天府王光林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移植
腺病毒介导RNA干扰抑制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阻断软骨细胞的肥大分化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软骨细胞肥大分化是软骨内骨化启动的标志,也是软骨内骨化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一种级联反应,一旦启动就很难阻断,最终结果是形成骨骼结构。RNA干扰技术是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相关研究显示采用RNA干扰技术阻断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能够有效地抑制异位骨化形成。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从而阻断大鼠软骨细胞肥大分化。方法:构建沉默SD大鼠核心结合因子基因的腺病毒Ad-Cbfa1-si RNA。利用维甲酸及白细胞介素1α促进软骨细胞肥大分化,观察Ad-Cbfa1-si RNA对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的抑制作用。利用核心结合因子α1免疫组化方法比较各组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从而分析软骨细胞的肥大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经维甲酸和白细胞介素1α诱导后,阴性对照病毒组软骨细胞出现肥大分化,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呈阳性反应;Ad-Cbfa1-si RNA组软骨细胞中未见核心结合因子α1明显表达。提示利用RNA干扰技术能够明显抑制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从而阻断软骨细胞的肥大分化。
高博幸嵘孔清泉项舟杨婧蔡加琴黄益州李秀群陈晓禾
关键词:软骨组织工程核心结合因子RNA干扰腺病毒
以脱细胞牛软骨基质为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以脱细胞牛软骨基质(acellular cartilaginous matrix,ACM)作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了解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2月联合应用冻干-反复冻融-酶消化法对牛软骨基质行脱细胞处理。将体外培养扩增的2~5代兔软骨细胞接种在材料上,体外培养3周,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分布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在制备的ACM上可较好地黏附生长,并且分泌大量Ⅱ型胶原和葡萄糖胺聚糖;但软骨细胞不能长入ACM内部,只能在表层生长,少量软骨细胞分布在ACM孔隙中。结论 ACM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活性,并且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维持软骨细胞表型。
高博孔清泉项舟杨志明罗静聪李秀群
关键词:组织工程软骨软骨细胞体外构建
人脱细胞生物羊膜治疗一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后创面渗血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总结1例人脱细胞生物羊膜(human acellular amniotic membrane,HAAM)治疗全身抗凝患者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后创面渗血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收治1例74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9 h发生右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女性患者,因需持续全身抗凝治疗,给予硝酸甘油对症治疗及切开减压术后创面持续广泛渗血。立即停用硝酸甘油,HAAM覆盖创面,塔形敷料加压包扎。切开减压术后9 d肿胀消退,行创面缝合及大腿皮片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HAAM覆盖创面48 h后创面渗血停止。术后随访4个月,患者右前臂植皮区创面愈合良好,右手功能正常,前臂及手部皮肤感觉无异常。结论 HAAM结合塔形敷料加压包扎对控制创面广泛渗血有良好效果,但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观察。
黄潇刘明陈茂项舟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创面止血
BMSCs种植双相复合支架修复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关节软骨的病变常伴有软骨下骨缺损,其修复重建一直是骨科难题。探讨BMSCs-双相支架复合物修复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比较其与植入单纯双相支架及动物自身修复效果的差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为原料制备由软骨相和骨相构成的三维支架,提取天然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涂于表面制成PLGA-HA-ColⅠ双相支架。取新西兰乳兔骨髓分离培养获得的第2代BMSCs,以1×106个/mL接种于双相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和细胞分布。取30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远端关节面骨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A、B组分别于缺损区植入单纯双相支架和BMSCs-双相支架复合物,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未植入支架材料。于术后1、3、6、9个月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术后9个月对A、B组标本行大体评分比较、micro CT扫描定量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双相支架孔隙连通性好,软骨相和骨相孔径不同,BMSCs在双相支架内生长良好。大体观察示术后9个月内A组关节表面逐渐形成类软骨样组织,部分出现塌陷或不规则缺损;B组关节面无塌陷或碎裂,新生组织质地更接近正常组织;C组缺损一直存在。大体评分显示3组修复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优于A组,C组最差。micro CT扫描示A、B组软骨下骨得到良好的修复重建,定量分析示B组骨组织体积分数、结构模型指数及骨小梁数目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术后1个月A、B组缺损区存在炎性反应;术后3个月新生组织长入;术后6个月支架完全降解,新生组织在植入物及缺损边缘爬行生长;术后9个月形成大量胶原纤维,表面多为纤维软骨。C组观察期内缺损持续存在。术后9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组标�
刘明项舟裴福兴黄富国岑石强钟刚范红松肖玉梅孙静高宇
关键词:BMSCS骨软骨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