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NSFC-J0030092)

作品数:41 被引量:437H指数:12
相关作者:张春光赵亚辉罗天宏周红章于晓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物种
  • 8篇物种多样性
  • 6篇鱼类
  • 4篇多样性
  • 4篇新记录种
  • 4篇记录种
  • 4篇长江
  • 4篇长江流域
  • 3篇地表甲虫
  • 3篇蚜虫
  • 3篇亚科
  • 3篇蝇科
  • 3篇双翅目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卧龙自然保护...
  • 3篇鳞翅目
  • 3篇分类学
  • 3篇半翅目
  • 3篇保护区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西水产研究...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四川卧龙国家...

作者

  • 11篇张春光
  • 10篇赵亚辉
  • 8篇于晓东
  • 8篇周红章
  • 8篇罗天宏
  • 6篇乔格侠
  • 3篇韩红香
  • 3篇薛大勇
  • 3篇伍玉明
  • 3篇陈宜瑜
  • 3篇王丹
  • 3篇陈小琳
  • 3篇李红梅
  • 2篇张振玲
  • 2篇夏颖哲
  • 2篇汪兴鉴
  • 2篇王玉凤
  • 2篇魏忠民
  • 2篇方燕
  • 2篇赵欣如

传媒

  • 10篇动物分类学报
  • 6篇昆虫学报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Curren...
  • 4篇Zoolog...
  • 3篇兽类学报
  • 3篇Entomo...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昆虫知识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昆虫学会...

年份

  • 1篇2008
  • 6篇2007
  • 19篇2006
  • 11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青凤蝶变异型初步观察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对中国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L.)标本的观察,归纳出6种中国青凤蝶的变异型,提供了各变异型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彩色照片,并综合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国青凤蝶的亚种分布进行了探讨。
魏忠民武春生
关键词:鳞翅目凤蝶科变异型
顶鼻康吉鳗嗅囊形态的光镜与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5尾不同体长顶鼻康吉鳗标本嗅囊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顶鼻康吉鳗嗅囊近卵圆型;嗅囊长径与眼径的比值为1.3~1.6;单个嗅囊的嗅板数为82~122片;嗅板厚度约100μm;嗅板垂直对称地排列于嗅轴两侧,不同部位的嗅板大小和形状不一致;嗅板从嗅轴向两侧分出,至嗅囊腔顶部几乎相互接触;嗅板远离嗅轴端和向嗅囊腔一侧游离,其余部分与嗅囊膜相连;嗅板向嗅囊腔的游离缘分布有许多嗅孔;未观察到次级嗅板,但在嗅板的表面具有脊状隆起和凹陷;嗅板表面密被纤毛,包括非感觉纤毛、感觉纤毛和微绒毛,嗅板远离嗅轴的端部还观察到一种大型的杆状纤毛。嗅板表面存在大量纤毛表明,顶鼻康吉鳗嗅囊的水动力机制应属纤毛摆动型(isosmates)。
张振玲陈宜瑜赵亚辉张春光甘雅玲
关键词:形态学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
刚毛蚜族系统分类及分布格局(半翅目,毛管蚜科)
2006年
系统研究了刚毛蚜族Schoutedeniini的分类,世界已知3属7种;重新定义了该族的鉴别特征,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补充了已知种的地理分布与寄主植物信息;记述了1中国新纪录种———酸果藤刚毛蚜Schoutedeniaemblica(PateletKulkarni,1953)的形态特征,提供了形态特征图和照片。刚毛蚜族的现生分布格局呈明显的冈瓦那古陆分布,马达加斯加岛及青藏高原东南缘为其物种分化中心,文章简单探讨了该族现代分布格局的可能成因。
张东乔格侠张广学
关键词:半翅目分类学
中国特有金线鲃属鱼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鲤形目,鲤科)被引量:10
2006年
金线鲃属鱼类是中国特有类群,几乎所有种类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洞穴环境,由于洞穴间的隔离作用,属内物种分化十分强烈。本文对以往有关金线鲃属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将其研究历程分为5个不同阶段:发现期、静默期、恢复期、快速发展期和深入研究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性工作。以往的研究以分类学为主,向传统分类和系统分类两个方向开展。目前金线鲃属鱼类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以及研究空白。未来有关的研究可在物种演化、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个方面深入进行。
赵亚辉张春光
关键词:金线鲃属
竹类植物叶片上八种蚜虫的形态变异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选取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上的3科6属共8种蚜虫,即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Takahashi、小舞蚜Astegopteryx minuta(van der Goot)、居竹坚蚜Cerataphis bambusifoliaeTakahashi、林栖粉角蚜Ceratovacuna silvestrii(Takahashi)、塔毛角蚜Chaitoregma tattakana(Takahashi)、竹色蚜Melanaphis bambusae(Fullaway)、竹纵斑蚜Takecallisarundinariae(Essig)和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Takahashi),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34个形态特征;统计比较了28个形态特征在种内的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形态特征,每两两特征对应统计作图,标出每种蚜虫的95%椭圆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形、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的科间有较大差别,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在科间有较高的趋同性;在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其中喙末端(CV=3.73%~7.59%)、跗节Ⅰ(CV=4.16%~12.05%)、跗节Ⅱ(CV=3.10%~8.39%)和爪(CV=2.60%~11.68%)的变异都很小。主成分分析筛选的第一主成分为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不同的椭圆区间范围提示这些特征组合基本处于稳定的范围内。与蚜虫的取食行为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如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等在不同类群间存在显著的相似性,暗示了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的蚜虫在这些形态特征上的趋同适应。最后结合蚜虫的生物学信息,初步探讨了形态适应的机制。
方燕乔格侠张广学
关键词:蚜虫寄主植物竹类
蚜虫类昆虫生物学特性及蚜虫学研究现状(1)被引量:12
2005年
从形态特征、生活周期、食性、行为等角度系统介绍了蚜虫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从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学、行为学等方面报道了蚜虫学研究的现状。
黄晓磊乔格侠
关键词:蚜虫类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行为学生物学特性昆虫
青海祁连山地区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学分析被引量:8
2003年
根据 2 0 0 1~ 2 0 0 2年对青海祁连山及周边地区的考察 ,结合历史资料对青海祁连山及临近地区的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兽类分布信息对该地区进行聚类 ,用物种分布的相似性聚类结果分析该地区兽类区系特点。结果表明 :湟水河谷兽类区系特殊 ;祁连山中部与青海湖北岸山地的区系成分近似 ;祁连山西部与其它区域区系差异明显 ;柴达木盆地东部与祁连山中部相近 ,而与柴达木盆地中、西部相区别。本地区的兽类分布格局与植被关系密切 ,充分体现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的特点。本区特有种类比较缺乏 ,在不同生境交错带具有各种成分混杂和相互渗透的现象 ,既包含了东部黄土高原和东南湿润地区的区系成分 ,又不乏典型的青藏高原种类 ,同时还与蒙新区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体现出祁连山地区在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动物地理方面的边缘效应作用。
夏霖杨奇森相雨冯祚建
关键词:兽类动物地理学
福尔马林保存鱼类标本中大片段DNA的提取被引量:10
2007年
从福尔马林保存的鱼类标本中获得高质量DNA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对前人的方法进行了如下改进:1)在标本的前处理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缓冲液浸泡、短暂的加温、真空干燥来消除福尔马林对样品的影响;2)在样品消化过程中,加入相对过量的蛋白酶K和还原剂;3)提取DNA后立即进行PCR反应,并增加反应的循环次数和提高退火温度。通过这些改进,我们成功地从福尔马林保存的鱼类标本中提取出了高质量DNA;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福尔马林、酒精及冰冻)处理过的标本的DNA测序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值得信赖的;标本从死亡到用福尔马林处理之间的时间延搁可能是影响所提取的DNA质量的重要因素。
夏颖哲张春光陈宜瑜盛岩孙悦华
关键词:福尔马林DNA
一种基于个人电脑及外设的黑白点线特征草图覆墨方法被引量:1
2006年
介绍了一种利用扫描仪、数位板等计算机外围设备在个人电脑中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下对分类学研究黑白点线特征草图进行覆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输入草图、定稿、覆墨、排版、输出等步骤。
陈军邓艳
关键词:个人电脑外设
基于分子系统学的可疑瑟姬小蜂分类修订及姬小蜂亚科盾纵沟的演化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07年
姬小蜂为寄生蜂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姬小蜂分类中,盾纵沟是一个重要性状,曾被用来区分亚科、族、属及种。非同源性相似形态特征的存在使得物种准确鉴定存在困难。从盾纵沟形状上,可疑瑟姬小蜂Cirrospilus ambiguus和双斑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bimaculatus应介于瑟姬小蜂属Cirrospilus和潜蝇姬小蜂属Diglyphus之间。确定这两种姬小蜂的系统发育位置将有助于分析盾纵沟的演化模式。本文用贝叶斯方法分析了线粒体COⅠ部分序列、核糖体ITS1序列及核糖体28S D2区部分序列等3个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可疑瑟姬小蜂应被移到潜蝇姬小蜂属中;研究结果支持潜蝇姬小蜂属是单系,而不支持瑟姬小蜂属是单系。结合28S D2区部分序列的贝叶斯分析结果,分析了在姬小蜂亚科中盾纵沟的演化模式。结果显示,完整且延伸到中胸背板后缘的盾纵沟代表其原始类型;完整且延伸到三角片的盾纵沟类型分别出现在5个独立的枝上,代表了该特征5次独立的演化;不完整的盾纵沟类型出现在4个独立的枝上,表明该类型独立演化了4次。
沙忠利朱朝东Robert W. MURPHY黄大卫
关键词:姬小蜂科分子系统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