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654)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于文娟蒋艳霞李玉军李宏李敬敬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第40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3篇临床病理
  • 3篇病理
  • 2篇抑制基因
  • 2篇预后
  • 2篇预后分析
  • 2篇肿瘤转移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基因
  • 2篇分泌
  • 2篇膀胱
  • 2篇膀胱肿瘤
  • 1篇蛋白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定位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原位杂交

机构

  • 4篇青岛大学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解放军第40...

作者

  • 5篇于文娟
  • 3篇蒋艳霞
  • 2篇李玉军
  • 2篇项锋钢
  • 2篇李宏
  • 2篇李敬敬
  • 1篇王曰伟
  • 1篇张伟
  • 1篇王成勤
  • 1篇夏岩
  • 1篇张丽
  • 1篇侯峰

传媒

  • 2篇齐鲁医学杂志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膀胱神经内分泌癌1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内分泌癌( 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17例膀胱NEC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并随访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48~86岁(平均61岁),60岁以上者14例。首发症状大多表现为全程或间歇性肉眼血尿,肉眼主要呈息肉状、分叶状、蕈伞状和溃疡状。组织学上,参照肺神经内分泌肿瘤WHO分类的标准,诊断为小细胞癌13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例和不典型类癌1例。其中6例伴有尿路上皮癌成分,2例伴有腺癌成分。9例瘤组织浸润至肌层,5例浸润至外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7例膀胱NEC对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CD56、突触素和嗜铬粒素 A ( CgA )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16/17、16/17和12/17,同时表达上皮性标志物角蛋白(CK)7和广谱角蛋白(CKpan),分别为12/17和15/17。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的表达比例为11/17。14例获得随访,其中9例术后1~34个月死亡,平均存活11个月,5例术后1~12个月仍健在。结论膀胱NEC是一种罕见的膀胱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56、突触素、CgA、CKpan等免疫标志物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上,膀胱NEC是一种极具侵袭性和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本肿瘤的首选方法。
蒋艳霞于文娟张伟李玉军鲁青刘燕李宏侯峰李敬敬庄洁
关键词:膀胱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TMSG-1蛋白不同功能域重组质粒构建及亚细胞定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构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TMSG-1)蛋白不同功能域重组质粒,并观察其亚细胞定位,探讨TMSG-1蛋白的转录活性。方法以pcDNA3-TMSG-1真核表达载体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TMSG-1基因全长及不同截短体片段,与带有Flag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胞,氨苄青霉素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酶切鉴定。用构建的TMSG-1基因各个截短片段的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Western blot法鉴定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个截短体亚细胞定位。结果 PCR成功扩增得到目的基因片段,并构建得到TMSG-1全长及不同截短片段T1(aa129-aa380)、T2(aa71-aa380)、T3(aa1-aa128)、T4(aa1-aa70)、T5(aa71-aa128)的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序列完全正确。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各重组质粒有预期长度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含有Homeodomain结构域的截短体T2、T3及T5能够入核,其中T2在核内弥漫分布,T3及T5主要定位于核仁。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了TMSG-1全长及不同截短片段的真核表达质粒,其中含有Homeodomain结构域的截短体定位于细胞核。
夏岩王曰伟于文娟项锋钢王成勤
关键词:肿瘤转移真核细胞
原发及转移前列腺腺癌组织TMSG-1蛋白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检测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TMSG-1)蛋白在前列腺增生、原发性前列腺腺癌及转移性前列腺腺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前列腺癌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MSG-1蛋白在22例前列腺增生、38例原发性前列腺腺癌及18例转移性前列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MSG-1蛋白在前列腺增生(20/22)、原发性前列腺腺癌(34/38)及转移性前列腺腺癌(10/18)组织中均有表达,原发性前列腺腺癌组织中TMSG-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转移性前列腺腺癌组织(χ2=6.707,P<0.05);前列腺增生组织中TMSG-1阳性表达率高于转移性前列腺腺癌组织(χ2=4.848,P<0.05);前列腺增生组织中TMSG-1阳性表达率与原发性前列腺腺癌组织无差异(χ2=0.003,P>0.05)。原发性前列腺腺癌组织TMSG-1蛋白的表达与神经侵犯有关(P=0.034 7),而与Gleason评分、邻近组织侵犯及病人年龄均无关(P=0.306 8、0.051 2、0.123 8)。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TMSG-1蛋白阳性组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明显高于TMSG-1蛋白阴性组(χ2=5.153,P<0.05)。结论 TMSG-1蛋白在原发性前列腺腺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转移性前列腺腺癌,TMSG-1蛋白可能与原发性前列腺腺癌的转移过程有关,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能作为一个预测前列腺腺癌转移潜能大小的检测指标。
李敬敬于文娟张丽项锋钢
关键词:前列腺腺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16例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16例膀胱PUC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染色观察,并进行随访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患者男15例,女1例;年龄40—85岁(平均64岁),60岁以上者11例。首发症状大多数表现为肉眼血尿(15例)。组织学上,瘤细胞黏附性差,多弥漫排列,也可呈条索状、乳头状、巢团状或腺泡状,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深染,呈显著的浆细胞样,核分裂象易见。多数瘤组织侵及固有膜或肌层。12例伴有尿路上皮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16例患者组织中AEl/AE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7、CKl8均为弥漫强阳性,CK20和uroplakinⅢ各9例阳性,p63和E—cadherin分别有11例和10例表达,癌胚抗原阳性12例,p53阳性13例,CDl38阳性15例,Ki-67阳性指数5%-70%(平均30%)。而波形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LCA)、κ、λ、S-100蛋白、HMB45、MelanA、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结蛋白均阴性。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0年,3例分别于术后3、27个月和5年死亡;2例复发,其中1例带瘤存活25个月,1例术后无瘤生存43个月;余8例术后7个月至10年健在。结论PUC是尿路上皮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免疫组织化学CK7、CK20、p63和uroplakinⅢ阳性,波形蛋白和LCA阴性有助于其诊断。
张伟蒋艳霞刘燕于文娟赵辉李玉军
关键词:膀胱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涎腺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癌(secretory carcino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S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结果 10例SC中,男性8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2~62岁,平均45岁。9例发生于腮腺,1例发生于颌下腺;首发症状均为局部无痛性肿块。眼观:肿瘤呈结节状和分叶状,多数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物直径1~3.5 cm,平均1.8 cm;切面呈实性,其中1例伴囊性变,灰白、灰黄或灰红色。镜检:肿瘤组织呈推挤式浸润性生长,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肿瘤细胞排列成微囊状、囊性乳头状和腺泡状,微囊和腺泡腔内可见均质红染的嗜酸性分泌物。免疫表型:10例CKpan均弥漫强阳性,9例S-100、Mammaglobin、vimentin和CK7均弥漫强阳性,CD117、Dog-1、p53、p63、SMA和GATA3等均阴性。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PAS阳性,黏液卡红阴性。10例中4例行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3例阳性。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35年,除1例术后16年复发和转移死亡外,其余9例均健在。结论 SC是新近认识的罕见涎腺肿瘤,其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预后良好。组织学上微囊状结构和嗜酸性分泌物的存在是SC的重要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S-100和Mammaglobin均呈弥漫强阳性,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上,有ETV6-NTRK3融合基因可确诊该肿瘤。
邹玉玮张伟于文娟李宏蒋艳霞
关键词:涎腺肿瘤荧光原位杂交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