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18B12)
- 作品数:7 被引量:143H指数:4
- 相关作者:郑江吴晓华周晓农许静汪天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洪涝灾害对长江下游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被引量:38
- 2006年
- 目的了解洪涝灾害对长江下游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长江洪灾后每年按常规方法进行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调查,同时对沿江洲滩钉螺消长情况和有关影响因素进行纵向观察。结果洪涝灾害后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检查阳性率分别维持在0.65%~1.71%和0.14%~10.62%;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增加,且后者随前者增加而增加,两者相关具有显著性(r=0.866,P=0.005);洪灾后2年感染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第3年开始恢复性上升,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与此三项指标的相关具有显著性(r1=0.836,P1=0.010;r2=0.773,P2=0.024;r3=0.893,P3=0.003)。调查资料显示距长江口愈近,洲滩淹水时间愈长,平均潮差愈大,钉螺分布愈少,江阴及其下游未发现钉螺。结论长江洪涝灾害可引起钉螺扩散、急性血吸虫感染增加,而这种影响在灾后逐渐显现,具有延迟性;加强洪灾前后的预防控制措施均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 黄轶昕洪青标高原高扬张联恒陈弘郭加宏梁幼生
- 关键词:洪涝灾害血吸虫病钉螺扩散
- 三峡建坝后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研究 Ⅲ 库区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研究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找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的重点。结果钉螺在三峡库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花草树木和牲畜,存在将钉螺和动物传染源输入库区的可能;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使血吸虫病传入的危险增加,三峡库区已成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结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引进的牲畜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因素的监测。
- 吴成果徐兴建王汝波肖邦忠魏凤华戴裕海余秉圭郑江
- 关键词: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钉螺
- 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观察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2002-2005年在安徽省选择将居民迁往新建居住地但仍回原地耕种的单退点,以及居民彻底放弃原耕地、迁往新居的双退点各2个,采用常规查螺、查病和访谈调查,比较移民建镇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移民建镇后,单退点陈桥洲和清节洲2005年感染螺密度分别较2002年下降79.10%和45.18%,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46%和84.88%(P<0.01);双退点江洲村和小黄洲2005年感染螺密度分别较2002年下降100%和74.87%,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100%和4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粪密度和阳性率均以单退点为高,双退点野粪密度及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未发现阳性野粪。单退点居民感染率在2002-2005年间波动不大,双退点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单退点耕牛感染率较高,双退点耕牛逐步减少,至2005年已淘汰全部耕牛。结论单退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未发生明显改变。双退点流行因素发生明显改变,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吴晓华张世清汪天平许静周晓农王汝波郑江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的纵向观察被引量:21
- 2006年
- 目的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15%,活螺密度下降85.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0.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45~5.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 黄轶昕孙乐平洪青标高原张联恒徐国堃张科侯宁陈世军
- 关键词:洪涝灾害钉螺尾蚴血吸虫病通江河道
-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被引量:65
- 2007年
- 目的评估几种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现场查病的效果。方法2005年11月,选取江西省鄱阳湖沿岸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3张涂片)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分别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及2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和IHA-B)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该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3村共检测居民1864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9.7%。改良加藤法在血吸虫病中度、重度流行区的漏检率相对稳定,为20.0%~27.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漏检率在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时相对稳定(约25%)。DDIA、F-ELISA、IHA-A和IHA-B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7.8%、50.0%、66.3%和40.1%。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DDIA、F-ELISA、IHA-A和IHA-B的敏感性分别为75.3%、65.8%、85.6%和76.0%;特异性为55.1%、51.7%、35.7%和63.6%。与其他几种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相比,IHA-B试剂的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及粪检符合率最高。DDIA法与IHA-B法的符合率最高(77.3%),而F-ELISA和IHA-A的符合率最低(61.5%)。结论在血吸虫病中、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虫卵检出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IHA-A的敏感性最高,IHA-B的4个指标最高,具有较高的现场使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
- 许静陈年高冯婷王恩木吴晓华陈红根汪天平周晓农郑江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星状细胞差异表达cDNA文库的构建和筛选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星状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取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感染小鼠致肝纤维化.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分离小鼠肝星状细胞(HSC)及正常小鼠HSC,通过对比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将其与T载体连接(T/A克隆),其产物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经文库扩增后,随机挑取白色克隆进行酶切鉴定,克隆经过正、反向杂交,阳性克隆经过测序和BLAST(局部相似性基本查询工具)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s)差异基因分析.最后经模拟Northern印迹确认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4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的克隆经酶切鉴定后均有200~600 bp插入片段.ESTs分析获得76个序列,其中70个序列提示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或与其相关的基因,6个在公共数据库中未找到同源序列片段.结论 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肝纤维化小鼠HSC与正常小鼠HSC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
- 郑敏陈峰蔡卫民刘荣华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抑制性消减杂交基因表达
- 湖南省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法,对移民建镇前后的3个研究试点:单退垸的西官垸、双退垸的青山垸及双退后自行返回废垸的集成垸的居民进行调查,并调查移民建镇前后的螺情和病情变化。结果集成垸、西官垸和青山垸移民建镇前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4.86%、4.89%、15.77%,移民建镇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6.29%、5.56%、11.85%,移民建镇前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00%、10.71%、7.50%,移民建镇后分别为60.00%、40.00%、7.14%。移民建镇前集成垸、青山垸和西官垸的垸内钉螺面积、钉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分别为21.67、32.80、14.43hm2,0.0198、0.2000、0.01110只/0.1m2,0.0027、0、0只/0.1m2;移民建镇后分别为22.73、17.80、0hm2(西官垸自2001年垸内无螺),0.0236、0.0248、0只/0.1m2,0.0003、0.0008、0只/0.1m2。结论双退垸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略有下降,单退垸和双退后自行返回废垸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应加强对返回原地从事劳作人群的管理及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 曹淳力蔡凯平祝红庆彭国忠夏志民徐敬平石新民李波张曙光李毅郑江
- 关键词:血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