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E01A03-10)

作品数:7 被引量:67H指数:5
相关作者:覃兆海袁会珠陈小霞齐淑华李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杀菌剂
  • 2篇生物活性
  • 2篇环糊精
  • 2篇活性
  • 2篇包合
  • 1篇电子结构
  • 1篇对杀
  • 1篇新型杀菌剂
  • 1篇衍生物
  • 1篇疫霉
  • 1篇致病疫霉
  • 1篇土壤
  • 1篇子结构
  • 1篇晚疫病
  • 1篇淋溶
  • 1篇淋溶特性
  • 1篇醚菌酯
  • 1篇密度泛函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晶体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7篇覃兆海
  • 5篇袁会珠
  • 2篇刘吉平
  • 2篇肖玉梅
  • 2篇齐淑华
  • 2篇李楠
  • 2篇陈小霞
  • 1篇王明安
  • 1篇孙丽鹏
  • 1篇冯振高
  • 1篇张鹭
  • 1篇路慧哲
  • 1篇王健
  • 1篇李畅
  • 1篇吴燕华
  • 1篇黄雄英
  • 1篇侯玉霞
  • 1篇赵莲莲
  • 1篇刘子圣
  • 1篇李艳芳

传媒

  • 2篇农药学学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化学进展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杀菌剂醚菌酯的分子识别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农药通过与环糊精形成主客体包合物,可使其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研究环糊精对农药分子的识别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甲基-β-环糊精(RAMEB),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杀菌剂醚菌酯的分子识别作用,并考察了温度及溶剂的极性对识别作用的影响,探讨了包合过程的驱动力和形成的包合物的可能结构。结果表明,他们与醚菌酯均可形成1∶1型包合物,在298.15K时,其结合常数值大小依次是KHP-β-CD>Kβ-CD>KRAMEB,随着温度的升高,包合物的稳定性逐渐降低,在温度≥303.15K时,Kβ-CD值最大。溶剂极性的改变可显著地影响结合常数值,随着溶剂极性的降低,结合常数值迅速降低。对包合物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包合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体系自由能减少的过程。包合过程是焓驱动的,符合熵焓互补原则,推测氢键和疏水作用是识别反应的主要驱动力。本文研究结果为醚菌酯-β-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肖玉梅吴燕华刘吉平李艳芳李楠覃兆海
关键词:醚菌酯分子识别包合物
β-环糊精对丁吡吗啉的包合作用被引量:11
2009年
采用紫外光谱定量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的包结行为,结果表明,-βCD与丁吡吗啉形成包结比为1∶1的包结物,其包结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包结是一个放热过程;包结反应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G均为负值,说明包结反应是焓变驱动的自发过程.相溶解度实验表明,-βCD能显著提高丁吡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助于该产品剂型的水基化,且包合对其杀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固态包结物的IR和2D ROESY分析表征表明,丁吡吗啉以其苯环端从-βCD的窄端进入其空腔,叔丁基进入到β-CD的阔端,而分子中的其它部分位于空腔的窄端外.
肖玉梅王健刘吉平王明安袁会珠覃兆海
关键词:Β-环糊精包结物
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初探被引量:22
2007年
丁吡吗啉是一种结构新颖的杀菌剂,化学名(E)-3-(2-氯吡啶-4-基)-3-(4-叔丁基苯基)-丙烯酰吗啉。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丁吡吗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等重要植物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对致病疫霉、辣椒疫霉、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38±0.06、0.72±0.05和4.44±0.03μg/mL,对古巴假霜霉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中浓度为5.33±0.05μg/mL;但其对尖镰孢萎蔫专化型菌Fusarium oxysporumf.sp.vasinfectum、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thoma kawatsukai、玉蜀黍赤霉Gibeberlla zeae的菌丝生长无抑制效果。用400μg/mL的丁吡吗啉药液喷雾处理番茄幼苗,分别在施药后1、3和8d接种致病疫霉的游动孢子,其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4.2%、90.8%和78.1%,说明丁吡吗啉在防治番茄晚疫病中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和一定的持效期。
陈小霞袁会珠覃兆海齐淑华孙丽鹏
关键词:生物活性番茄晚疫病
丁吡吗啉在土壤中的吸附及淋溶特性被引量:16
2010年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是评价其环境行为的重要指标,也是新农药登记必须提供的环境影响资料。本文分别采用振荡平衡法、土壤薄层层析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丁吡吗啉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结果表明,丁吡吗啉在3种供试土壤上的吸附规律可以较好地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吸附常数Kd在10.42~37.72mL.g-1之间,在砂土中较难被吸附,在壤土和粘土中属中等吸附。丁吡吗啉在3种供试土壤中不易移动或不移动,3种土柱淋溶试验的结论均为难淋溶。根据综合试验结果,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影响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粘粒含量,影响淋溶特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吸附和丁吡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
王静赵莲莲刘子圣覃兆海李楠
关键词:淋溶
丁吡吗啉与其苯基类似物的电子结构特征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化学合成获得丁吡吗啉及其苯基类似物,并对其杀菌活性进行了比较.借助X射线晶体衍射方法,对丁吡吗啉的结构进行了解析.进一步选择6-31G(2df,2pd)基组,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丁吡吗啉及其苯基类似物的空间几何结构进行优化,借助前线分子轨道、Mulliken电荷、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观静电势等对丁吡吗啉及其苯基类似物的电子结构与其杀菌活性相关性进行了理论探讨.结果表明吡啶环取代苯环后,一方面吡啶环上的N原子是一个负电中心,有利于与受体分子间形成氢键等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吡啶环又是一个缺电子的芳环,与苯环相比,在与受体的π-π相互作用中能起到更好的电子接受体的作用.这两种因素使得丁吡吗啉更容易与受体结合,因而活性更高.
路慧哲冯振高李畅袁会珠覃兆海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晶体结构电子结构
丁吡吗啉对致病疫霉的作用机制初探被引量:9
2007年
丁吡吗啉(pyrimorph)是一种结构新颖的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休止孢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0.066、0.059和0.550μg/mL,但对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较弱,其EC50值为9.78μg/mL。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经丁吡吗啉处理后的菌丝分枝相对较少,分枝间距拉长,但对菌丝直径无影响;从致病疫霉对番茄叶片的侵染过程来看,丁吡吗啉浓度为100μg/mL时,处理24h后在叶片表面只能看到少量休止孢萌发,96h后未产生孢子囊。丁吡吗啉在1μg/mL和10μg/mL时对菌丝体细胞膜的电导率无影响,但当浓度为50μg/mL时其电导率值明显上升;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100μg/mL浓度下,其对致病疫霉菌丝体的蛋白质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其菌丝体内的DNA合成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黄雄英袁会珠覃兆海陈小霞齐淑华
关键词:致病疫霉生物活性
复合物Ⅲ抑制剂型杀菌剂——结构类型和作用机理被引量:6
2010年
复合物Ⅲ是细胞呼吸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杀菌剂的重要作用靶标之一,近年来以复合物Ⅲ为靶标的杀菌剂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总结了复合物Ⅲ结构和功能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抗霉素A、氰霜唑、surangin B等Qi位点抑制剂,甲氧丙烯酸酯类、唑菌酮、黏噻唑、标桩菌素、UHDBT等Qo位点抑制剂,以及双位点抑制剂NQNO与复合物Ⅲ的作用机理,并对各类杀菌剂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归纳和讨论。
张鹭侯玉霞袁会珠覃兆海
关键词:杀菌剂构效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