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PKJ2006-N06)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陈珉张恩迪余晓俊何鑫马飞雁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野放
  • 2篇圈养
  • 2篇活动节律
  • 1篇行为时间分配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栖息地选择
  • 1篇无线电遥测
  • 1篇郊野
  • 1篇郊野公园
  • 1篇公园
  • 1篇春夏季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城市化...

作者

  • 4篇陈珉
  • 3篇张恩迪
  • 2篇何鑫
  • 2篇余晓俊
  • 1篇刘超飞
  • 1篇马飞雁

传媒

  • 2篇兽类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上海地区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规律被引量:3
2016年
野生动物的规律性活动受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是实施科学保护的基础。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重引入上海松江浦南林地和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6只獐(Hydropotes inermis)的活动规律、强度和节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人为活动对獐活动规律的影响。松江浦南林地3只野放獐的活动强度平均为144.88 m/h,昼间活动强度略低于夜间,从夏季到次年春季活动强度依次降低,春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獐在松江浦南林地每日清晨(5:00~8:00时)和黄昏后(18:00~21:00时)出现活动高峰,午后(13:00~15:00时)存在小活动高峰,只有秋季存在凌晨活动小高峰,夏季和秋季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明显。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3只野放獐活动强度平均为69.90 m/h,昼间活动强度略高于夜间,冬季活动强度显著高于春季。獐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活动高峰出现在接近正午时段(9:00~11:00时),尤其是冬季的雄性。人工投食、游客干扰等人为活动已经对野放獐的活动规律产生了影响。
何鑫裴恩乐袁晓徐桂林沈国平张恩迪蔡锋陈珉
关键词:活动节律无线电遥测
圈养雄獐领域行为和粪便睾酮水平变化的关系
2013年
2011年8月到2012年4月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目标取样、扫描取样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6只成体雄獐(Hydropotes inermis)的6种领域行为进行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雄獐粪便中的睾酮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雄獐的许多领域行为发生频次表现出明显的月间变化,包括打斗、威胁、取代、追逐和粪尿标记;擦额标记行为频次虽月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领域行为一样在11月份出现频次峰值。发情期(2011年10月~2012年1月)和非发情期(2011年9月、2012年2~4月),打斗、威胁、粪尿标记和擦额标记行为发生频次差异显著;取代和追逐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6种领域行为的发生频次均在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粪便睾酮含量在发情期和非发情期差异显著,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其含量在12月份达到峰值(51.16±9.85)ng/g。雄獐的威胁、擦额标记、粪尿标记和打斗行为发生频次与睾酮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取代和追逐行为与睾酮水平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余晓俊陈珉张恩迪张志明叶建华裴恩乐袁晓
圈养獐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被引量:7
2013年
2008年3~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只獐(12雌,12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08:00和16:00~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 Aanalysis)和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马飞雁余晓俊陈珉刘超飞张志明叶建华
关键词:活动节律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范围与栖息地选择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对重引入后野放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獐进行无线电遥测跟踪研究,确定其在公园内286个斑块内的有效活动位点,分析其活动范围,并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其栖息地选择。结果显示,以最小凸多边形法得到的重引入獐的活动范围面积从24.94 hm^2至83.24 hm^2不等,均值为58.74 hm^2;以固定核空间法得到的面积从11.23 hm^2至41.52 hm^2不等,均值为26.93 hm^2。野放后的獐偏好选择面积为1-2 hm^2的较大斑块和距离水源较远的栖息地。在植被因子的选择上,野放后的獐倾向选择野草地为主、乔木和灌木密度适中、乔木高度10-15 m、草本高度30 cm以上的栖息地,避免选择乔木高度低于5 m、草本高度过低(<5 cm)和无草本植物分布的栖息地。建议在今后重引入项目实施中,在郊野公园或者其它城市绿林地内为獐营造植被盖度和密度适中、隐蔽性良好、斑块面积适中的栖息地,并补种高草本,促进物种重引入成功。
何鑫裴恩乐袁晓蔡锋沈国平张恩迪徐桂林陈珉
关键词:栖息地选择郊野公园
共1页<1>
聚类工具0